文章吧手机版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4: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10篇

  《灵性的自我开战》是一本由杰德·麦肯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元,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一):简单真相

  看完杰德得第一本书《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很有脑洞大开的感觉。它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纠正了很多灵性方面认知。不过,作为灵性路上的菜鸟很多地方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所以下定决心要把杰德的三本书都看完。看完第一本之后,我没紧接着看第二本,而是在我又开始觉得迷茫时候,我才想起要从杰德的书上寻找答案。正像作者说的,人之所以会去经历觉醒的过程,并非出于对真相的热爱,而是由于对虚假的憎恶。我想我的迷茫就是动力。直接选了他的第三本,是觉得它够简单粗暴,直击要害,是我想要的。但是我花了快半年的时间才把它细细读完,因为怕读得太快,消化不了;也有点舍不得那么快读完,好似书中的丽莎不想跟杰德分开但不得不分开那样。

  真相我们一直都知道。“我思故我在”、“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样的哲人的名言语录,我们早就学过。苏格拉底,伏尔泰,爱默生,罗素,庄子等人的大作,我们也是早有所闻。只是我们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去理解,这就是语言力所不及的地方,它需要通过思维表达,而真相不需要,因而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在一个基本都是人类孩童社会环境里,我们真无法体会简单又直接的真相,因为我们从小就要学习文化一开始就蒙住了我们双眼,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是玛雅养育的,我们自脱离娘胎还未睁眼就受了玛雅的控制

  可笑的是,我们的无知并非是被强迫的,而是出于自愿。因为“我们并不想从梦中醒来,只想梦见自己醒来。”当灵性失调呈现出那种警报,我们只想把报警器电池拿掉,而不是通过排除危险源来终止警报。

  了悟真相是个痛苦的过程,而且有点成绩就会被玛雅欺骗,以为大功告成停止不前。没有人可以帮你,即便是看了杰德的这些书或者经历过某种生死考验,你也可能浅尝则止,只要心里暂时舒服了,谁会想要自杀——杀死自我?

  很羡慕杰德的状态,与宇宙共通,没有刻意去完成什么事,但没有什么事没被完成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又恰到好处。但这种崇拜是自我的迷惑,真我是可以做到这样的,无需羡慕。虽然知道这个道理,我还是将信将疑。这个信念也是自我故意植入思维的,相信它就是相信自我,不相信它,我又能相信什么?这就是一个悖论,自我没法寻求无我,那要怎样让无我显现?作者说他做什么都是那么随性,不用意志去完成,可我如果不用意志,怎么能破除幻想,保持专注?不努力的话,就会被就思想带回沟里。

  所以读完此书,我解决了一些问题,又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也许是我肤浅,没能明白杰德的深意,留点悬念,以后可能会重读这本书吧。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二):自我开战

  在去报名补考“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车子上,终于把这本书剩下的几个章节看完了。

  再继续补考“心理咨询师二级”,自己也不知道再有什么原因可以让自己去考,或许只是弥补自己人生观生活转变之前的一个愿望

  当初,在看了部分所谓灵修的书籍后,会认为人活着的这个境遇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满眼望去的,在身边的大多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大多应该是积极美好正面、充满希望等等诸如此类,用如今当下很时兴的一个词语,所谓的“充满正能量”与“心想事成”的。

  同样,学习心理学,欲拿到张所谓的资格证书,想着手从事相关的所谓的“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的职业。如今看来有些可笑。这样的欲助人的想法已经在自己经历生活转变时以及在看完张德芬的《重遇未知的自己》与本书作者杰德的《灵性的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中早已打消。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其自身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功课。能给予帮助的人只能是他/ 她自己,别人根本就插不上手,更别提什么帮助了。

  想不想看清真相,对自己诚实;愿不愿意从梦境幻相中醒来;又或者是做清明的梦,甚至于觉醒;为自己负起责任独立思考。所有这些都只关乎于自己。

  就像书中的人物丽莎,跟几乎所有用以界定自己的事物切断联系,辞去律师工作离开丈夫、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落脚点;突然间置身于一个与往常全然不同的世界,一切都很陌生,而自己永远无法回头。从此,开始了自我开战之路。

  有点像两年多前的自己,辞去了貌似体面的工作、没有同事、接着所谓的朋友也渐渐远离直至不再联系,除去父母也没什么亲人联系。

  回首三年前有些恨嫁的自己,就在面对一个性格、能力体魄、工作、收入等各方面还不错且互有好感一个男人时,自己则带着一个疑问“难道这辈子接下去的人生就是开始恋爱,顺利的话就进入婚姻;然后继续打那份貌似体面的工、嫁一个看起来还行的男人、住一间屋子、生一个孩子或者是两个、看窗前一片风景日子?周遭的人大多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我们生命中神圣三位一体家庭事业家人,然后还有各式各样活动可以用来填满空隙,例如运动、购物、阅读、看电视、各种习瘾与嗜好,等等。”(P280)

  包括“我们不过是在死神等候室里杀时间罢了,阅读各种书籍与杂志、猜字谜或玩游戏,好让自己分心,等着被点名,却又假装不是如此。”(P300)

  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在梦中编织着自己的脉络,所谓的现实。一切皆幻相罢了。

  当时的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有上述的想法是否脑子有问题,自己亦或是个异类;然而,那时内心有个强烈声音告诉自己,总有什么地方是需要自己独自去发现的,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独自直面的,尽管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又或者说自己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两年前生活的转变。庆幸的是,用书中的描述的话,是自己不必斩断太多的牵绊,更无需背叛太多人,只是让自己的事业财务状况被打入跌停版,如此独自走到了今天。

  “没有任何一种信仰真实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事都无关紧要。一切是虚空,都是捕风,我们终究都会死去,仿佛未曾活过。我们信以为真的事物,其实全是虚假的,所有的信仰都是幻相,所知的一切全是谎言。世上没有所谓的成功,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带来任何改变;无论我们身手如何矫健、有多超前,其实哪里也到不了。最美好、灿烂的,与最糟糕暗淡的毫无差别这就是人生事实,简单明了世人却都看不出来,也不肯承认。这正是所谓只看到不存在东西,却看不见真实的失去;这正是所谓活在否认当中,所谓在梦中沉睡,所谓如胎儿蜷缩在子宫里。我们强烈、绝望疯狂恐惧真相,那份恐惧使我们与自己未受束缚本质隔开来。恐惧的情绪力量早就并维持住我执的硬壳。”(P284)

  开悟也是如此,一无所获、一切归于空无。只会让自己完全消耗了、掏空了,情绪也被清空,自我开战而已;剩下的只像一层被挖剩的果皮想象一个被挖着吃,直到只剩皮的西瓜空壳。最后只得到了“空无”,与其说得到不如说剩下,“对!”,就只是“剩下”。

  “最后获得的奖励不但什么都没有(NOTHING),而且是空无(NOTHINGNESS)。并非我们不想要它,而是我们无法要它,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它’。”(P249)

  “想要真让某件事情发生,你必须让自己中毒,将某种陌生的元素引进自己的系统,让它像有生命般不断地成长与扩散。或许这个陌生的元素已经在我们每个人体内,或许它就是督促你来参加这场聚会细微声音,某种不满种子,只是需要培养鼓励。或许这个陌生元素是我们内在唯一不陌生的东西。”(P249)

  “这个过程并不是直接在你的掌控之中,你必须祈求它发生,运用灵性自体解析来弄清楚你的欲望意愿,以了解这个细微的声音想说些什么,以及你是否要倾听。但我们不断回到这一点,若你不想要它,就真是不想要。让我们开始质疑整个议题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去追求你不想要的东西?为何要进入经历着两年痛苦却一无所获的旅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找不到神志正常理由。你必须让自己疯狂,失去理智。要要非常极端、非常反直觉且不受欢迎的力量,才能让我们脱离幻相女神玛雅的游乐场,所以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被我们视为清醒心态里。”——觉醒是个不愉快的过程。(P249)

  活着的我们只有一件事,面对现实,如何成为人类成人(参见杰德《灵性的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那是生命的起点,其他东西都没什么意义

  让自己醒来,如实地接纳一切,停止对抗选择臣服,认清自己的所在之处及规则是什么,看清它如何运作,自己又该如何参与、如何无畏地生活。

  学会与死亡和平共处,将死亡视为朋友。因为这将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更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

  观察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觉知以养成关注当下的习惯警觉以保持清醒地生活。在没有意义的生活中,让自己成长为“人类成人”。

  :就目前而言,自己感兴趣的所谓灵修方面的书已经很少了;同时也庆幸自己从未加入什么灵修团体或灵修组织,更没什么宗教信仰。

  有个奇葩的想法,既然有心理学的存在;灵修应换种称谓为“心灵学”,自觉很有必要开辟这门“心灵学”;当然排除那种以宗教信仰等为基础,追求开悟为主要目标的所谓的灵修。

  庆幸看了张德芬的书,从而了解到杰德的书。

  杰德的书很精彩,现已出版的两本书每本起码可以阅读三遍,并且大部分都用荧光笔HIGHLINE。期待他三本书中暂时未出版的。

  以上就是自己想与大家分享的读书心得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三):活够了的老麦

  正文开启前,我先得感谢译者鲁宓, 要是没有他放在书后的跋,我可能会费笔墨在跟老麦探讨“信仰” 和“所信仰的内容”上。 其实,我更建议鲁宓的跋应该放在前面,这样很多信徒读者可以深刻思索阅读过程中的厌恶感抗拒感来自于何处。 另外,我惊喜发现鲁宓原来也是巫师唐望系列翻译,幸亏我收集了他的译作。

  好,下面的话就跟老麦直说吧。

  让我们探讨一下老麦坚称的放弃“信仰” 和所有信仰者都是妄想者。其实,金刚经中早就说明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的,用了8个字。老麦用了整本书。佛说不需要信仰,如果你不执著二元世界,不执著物质和空。但是,老麦你没有放弃,你信仰“怀疑”, 你是坚定的怀疑论者,你执着于真相。真相是否有,真相是否真,老麦为此全世界较劲。其实,真相有没有,真不真,都没关系人们如果能达到自身心平衡,能量畅通就行了。而老麦对追求“保持心灵平静”的人不屑一顾。为此,老麦掉入了真相执着之中,他信仰”怀疑“,执着虚空,也就是佛教的涅槃。

  老麦,你以为你活够了。你对周围企图追求”身心灵合一“”心灵平静“的人振臂高呼,企图让他们从梦里醒来。你对丽兹狂轰滥炸,但是丽兹说:“我知道你很想帮我,但今晚的气氛实在太美好。我们能够轻松一点,好好享受?” 她比你活在当下。你默然哑巴了,因为你发现只有你一个活够了,而周围人正贪图平静。你不再向宇宙要什么了,而周围人依然对宇宙吸引力法则使用说明感兴趣。 似乎只有你一个人活够了。

  你当真活够了吗?那怎么还会有这三本书呢,怎么你在枪口下的刹那间不应邀转身呢。

  老麦,你以为生活在体制之外,不跟任何人保持联系,到了“无学”的境地,“看到空”,就是开悟了吗?你跟那些成群在山洞森林中的瑜伽士有什么区别。他们也都什么也不想要了,但执着不杀生这条戒律,而坐以待毙。你也一样,执着空静而抵抗物质世界。

  你说开悟就是自我的死亡,这跟奥修说的“拦住你开悟的,正是你自己”一样。你的小我已经死了,你达到了无我。而你对丽兹说话时,对众人演讲时,充满情绪。情绪不是你在书中所说的“只有小我才有”吗?

  老麦,你是否做了梦,梦见你自己醒了?无论是否,我坚信宇宙发生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圆满,丰沛一个生命的,所以发生你身上的事情,也是为了断你对虚空的梦境而来的。 

  佛说了,众生都会解脱。如死亡一样,一天一天更近,无论你追求修行什么,无论你在游乐场还是正跟宇宙合一,你都会解脱。如果没有佛,那么人类物种演进历史证明了物种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灭中趋向圆满。我等着那一刻,在这之前,尽量保持无间断的觉知,体验。只有更远,更远。

  ===================

  此书价值于我,仅仅是检验,活够了还是没活够的选项。“小我无法消除,只能共处”和“小我必须消除,才达到开悟”一样,都是伪命题。体验和觉知的名字叫“小我”还是“大我”,那是宗教掌门的事情,我们只需要体验着体验着体验着。。。。。。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四):觉醒后的几种活法

  觉醒后的几种活法:

  一类是认为世界是至大无边的空无,生死如过客,一切终将归于空无,所以,默默无闻,随缘度日,活着等死……

  一类是认为世界既无又有,偏于无限的有,不可叫一日闲过,大兴各种事业,甚至立千秋百代之功业……

  在这一类里又略分三种人:

  第一种视他人比自己重要,他们可以投崖饲虎,割肉喂鹰……

  第二种人视他人如自己一般重要,一法无二,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

  第三种人视自己比他人重要,这类人“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

  你觉得本书的作者是哪一类?

  张德芬给大家推荐了很多好书,但是如果大家跟她一样,不断用后面的书去盖(tui)过(fan)前面的书,实在不可取。

  百年之后,还有几个作者的书能继续成为经典被人诵读?千年之后呢?

  摘自微信公号:琉璃光岛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五):盼望着

  盼望着,盼望着,作者的第二本书终于出了。期待第三本!

  来自 亚马逊 简介如下(尽管本人不是特别喜欢这介绍):

  灵性的追寻是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役里,损失就是获得,臣服就是胜利,

  而你必须面对的敌人,是你自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命保持原样,千万别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生命,欢迎对号入座,拿出你的战士气魄,

  让本书陪着你,勇敢地碾碎你的虚假自我所编织的层层谎言!

  因缘际会之下,杰德认识了正经历崩溃过程的丽莎——一位嫁给牙医的律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生活优渥,但患上“富裕流感”,并出现以下症状:

  ◎ 不断跟他人竞争,因而产生自我膨胀、懒惰与不满足感。

  ◎ 持续追逐成功与富裕的梦想,从而引发高度压力、过劳、浪费及负债累累等症状。

  ◎ 对追求财富不可自拔地上瘾。

  然而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张诡异的照片,她将这张照片贴在盥洗室的镜子上,每日与它对视、冥想,三年时间里,日复一日,直到她终于从这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这种灵魂一直受压迫的奴役状态中“崩溃”了……

  在这本书里,杰德陪着她挣脱枷锁,向自我开战,走上了从“人类孩童”转化为“人类成人”的旅程。

  杰德认为,大多数人毕生都活在虚假的伪装与错误的身份认同里,且毫无保留地拥抱着这种虚假的自我,误以为这些平面而没有深度的角色,就是自己的真实身份,并紧抓不放。这种被自我紧紧束缚住,动弹不得、麻痺僵呆的状态,就是“人类孩童”的特征。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离开这种状态。而人类成人的特色就是臣服、随顺生命之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完全的责任,和宇宙的频率同频共振,对于人类承认而言,“心想事成”是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奇迹。

  :个人读书心得《自我开战》详细已更新,

  并与大家分享: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7861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性的自我开战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