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户到平成》是一本由(日)大野健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江户到平成》精选点评:
●很好的备查资料。
●科普
●最近这四十年基本上是日本写好剧本我们演。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几乎同时开始,现在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好像是作者相关课程讲义的整理汇编,是了解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战后经济发展的一本简明读本。
●应该说,了解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这本书是很不错的选择,毕竟这在日本是本教科书~~~
●太阳底下无新事
●有一定价值,对于明治时代的历史讲的还是比较通透的。山边丈夫为了学习棉纺技术,在曼彻斯特的报纸上登广告,表示愿意付钱进棉纺技术的工厂学习。回国后与涩泽荣一共同振兴了日本的棉纺工业。
●基本讲了日本整个经济史,从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到昭和军国主义时代,再到后昭和战后恢复的时代,最后是成平时代的20年的萧条。
●06.8
●一本日本经济发展史的简明教科书。
《从江户到平成》读后感(一):暧昧的日本
我觉得,日本现在仍然持续着开国一百二十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
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ambiguity)的两极之间。
——大江健三郎
日本的问题时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不彻底。
“锁国”的江口时代实现了农业革命,
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社会埋下伏笔。
明治时期的日本精英定下三大目标“产业振兴,引入宪政,抵御外敌”,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助力最多;
其中棉纺织业的成功更是奠定了日本的工业基础
日本的输出产业是极具竞争力的,国内产业则缺乏效率,
日本社会学大师富永健一指出社会系统的现代化是由四个部门组成:经济的现代化是通过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政治的现代化是民主化;狭义上社会的现代化,完成乡土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共同社会向功能化集团就是利益社会的转化;文化的现代化则要求合理化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西欧国家的现代化是自发性,是内部变革演进结果,后起之过难以仿照;但日本有可能'选择性进化吗“
《从江户到平成》读后感(二):简明东亚复兴史
对于复兴,对于东亚地区来说,更主要的应该是指中国的复兴。在150年往前推算的历史,日本从来没有像中国在过去取得那么大的影响力。可能也由于此,日本对于传统的东西没有那么眷恋,没有中国那么多“遗老遗少”。这让日本可以比较轻松的“西化”,现代化。
但是这本简明日本经济的复兴史,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关于改革和改良的困惑,历史传统和现代化的疑问和经济发展起来对于公平问题的考虑,大多都可以从邻国日本的近代历史中找到一些很有益的东西。
类似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样是很多的运气,特别从战争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都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机会。而中国和苏联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又让日本成为了资本主义在东亚的碉堡,特别由于日本的影响力和地理位置,使得美国对日援助始终是比较大方。
而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境况,却让日本生生的走过了20年的经济发展奇迹的历程,完成了劳动力剩余到劳动力稀缺的过程,同时使得日本的人均GDP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若想及当下的中国,不论是劳动力的剩余程度和人均GDP(就算按购买力平价来计),都是十分寒酸的数据。
你可以说我们潜力巨大,所以——
以邻邦为鉴,需一些虚心,少一点对所谓“鬼子”的贬低。
《从江户到平成》读后感(三):从日本到中国
感谢清华CIDEG赠送了本书,在出差期间陆陆续续看完了。据说这本书的英文版近期已经再版了,相信中文版的再版也会提上日程了。
最近参加CIDEG的活动还是大概半年前,现场聆听了吴敬琏、陈清泰等国内学者和日本的学者讨论日本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对国内的借鉴意义。日本的经验,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尤甚于西方国家,而本书是CIDEG引进的第一本图书。中日的工业化进程的相似,在书中也有说明,西方的工业化是自内而外的,在社会、文化、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同孵化一样,自然而然地破壳而出,而日本、中国的工业化都是从外而内的,没有文艺复兴的准备,也没有科技自发进展到水到渠成,而是列强的军舰开到了家门口,迫使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接受技术和价值观的输入,这时候即使技术上已经接受工业化,但是文化传统和思想的转变却是一个艰难的进程,此类不协调对于经济发展也会有所阻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走得是最快最远的,很快就逐步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实现了进口替代政策,在轻工业领域将外国的商品挤出去国门,又抓住了朝鲜战争的机会实现了战后的复苏。书中将日本的社会比作洋葱结构,由于地缘的缘故,日本的社会处于内部发展和外部刺激交替进行的过程,从而有了较强的包容性。而中国的社会被比作一个石球,没有太强的包容性,变革都需要采取更激烈的手段。这个有别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由秦汉至今,一直吸纳并同化了其他的游牧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失去的十年”,由于资产泡沫的破灭,经济持续低迷,偶尔于96年出现3.5%的增长,也瞬间由于消费税的提高而崩溃,而直到现在,日本还处于量化宽松政策下。而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奇迹增长,步入中低等收入国家,资产泡沫开始显现,财政政策逐渐乏力,L形是否已经筑底,改革如何释放红利来推进供给侧升级换代,都有存疑,也都可以借鉴。
《从江户到平成》读后感(四):简明的日本经济史
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最辛苦的。爷爷那一辈是艰苦的,但他们是充实的,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都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这个功绩带给人的宽慰远在为此付出的生活艰苦之上;父亲那一辈是痛苦的,但他们的生活还算平静,保持了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秩序,也保持着身心的平静。宝贵的青春年华被荒谬的政策荒废,满腔的追求便成了朴实的日常劳作。心不甘,但大家都一样,倒也平和。
我们则不然。我们在关于美国、日本的奇迹的描述中长大,成长过程中身边一个个优秀的人都留洋了,剩下我们似乎找不到方向。不错,我们什么都赶上了,电子邮件、网络经济、手机等等。但我们生活在一个秩序剧烈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收到的电子贺卡,元旦和圣诞期间远远多过春节。原因何在?元旦、圣诞我们待在城里,有条件弄这些基于互联网的东西。春节我们要回家,乡下没有这些条件,因此尽管春节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远在元旦、圣诞之上,但我们没有办法用互联网来表达。我们在城市接触的都是“最新”的理念,触摸的是“时尚”,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根基根本就是朴素的观念和实在的口粮。
中国加入WTO了,我们日益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我们很忙,我们在奔波,或者干脆说是在拼命。这样的努力,一则是出于生活的压力和责任,二则隐约来自心中的那种不甘和期待。我们刚刚开始努力,世界就感到了我们的力量,如果我们再努力一段时间,说不定——我们梦想的那种生活机会到来,我们心中从小就被外界的描述投下的关于自身能力自备阴影就可以一扫而光了。为了自身境遇的改善,为了那个高尚的、出于民族高度的目标,我们似乎很值得。
但常常我们发现,越是努力,差距好像越明显。我所在公司打败了一干日本、韩国、台湾公司,成为此市场的世界第一,但我们依然很自卑,因为对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依然无法望其项背。这种状况下,是我们打败了对手,还是对手把鸡肋扔给了我们?无从知道。绝望中很可能造成的结果是歇斯底里,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心灵的绝对平静。心底有希望却怎么努力也赶不上,那时怎样的一种心情?“痛并快乐着”一般的“痛快”?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美国、日本那样的奇迹?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对日本的了解非常有限。而正是这本书,告诉了我,日本没有奇迹,而是一些普遍规律的运用的结果。比如,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出了日本类似英国产业革命前期的文化氛围,一俟外来的产业革命信号出现,很容易便形成燎原之势;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全了日本的经济体系腾飞,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全了美国一样。几乎所有的奇迹都得到了解读,还原了其本质。这让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卓绝的努力去赢得奇迹,而是准确的运用规律。前者会给人压力,后者则理性得多。
或许是作者出于解读奇迹的目的,在材料的取舍上有了自己的方法。但吴敬琏主编,而且编委会庞大,个个学术影响力非凡,大约不会看不开这样把戏吧?
《从江户到平成》读后感(五):【经济快读】拘谨的繁荣
【经济快读】拘谨的繁荣
2006-11-06 09:20: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从江户到平成》,(日)大野健一著,臧馨等译,
中信出版社2006年5月版,30.00元。
柏林(书评人)
作者特意选择从明治前的江户时代开始讲起,跨越4个世纪一直讲到了20世纪末。但这显然不是一部庸才炮制的流水账,全书以经济为主轴,但一点不掩饰全面探究日本历史重大命题的雄心。
“日本的开化就好比吃饭时的尴尬,且不要说尝遍桌上的每一道佳肴了,连饭菜的样子都还未来得及看清楚,旧菜就被端走,新的一轮饭菜又上了桌。”
在1911年的一次著名演讲中,日本大作家夏目漱石将上世纪初身处巨变中的日本人比喻为“拘谨的食客”。就在同一个世纪的后半段,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繁荣的袭来并没有改变日本拘谨的状态,从明治时期就开始的欧洲化转型远未结束。在“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经济依然缺乏足够的活力,往日曾被其赶超的美利坚和德意志却进入了令人艳羡的新技术革命和创业浪潮之中。作为后来者的东方式焦虑再次困扰着这个曾经创造奇迹的国家,但其繁荣历程毋庸置疑可以成为更多穷国的楷模。
繁荣为什么会降临日本?日本为何一直未能彻底摆脱“拘谨食客”的状态?经济学家大野健一由此进行了一次经济史上的探索,以历史的纵深和发展经济学的洞察力全面展现问题的答案。
本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写作的动机。作为一个时常不请自到地去发展中国家布道的经济学家,大野健一从1998年开始为到日本短期留学的发展中国家年轻官员讲解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希望将日本在其“发展中国家”时期所经历的独特过程“传递给那些为本国富强而苦苦求索的各国精英们”,因为作者坚信,人因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本书就是相关课程讲义的合集,文字浅显易懂。
作者特意选择从明治前的江户时代开始讲起,跨越4个世纪一直讲到了20世纪末。但这显然不是一部庸才炮制的流水账,大野健一在开篇就呈现了有关日本近代化的数个前沿理论,在各章中还尽量描绘出数十个血肉丰满的企业家和改革家的形象,在每章的后面都附有一个可读性很高的专栏。全书以经济为主轴,但一点不掩饰全面探究日本历史重大命题的雄心,例如对日本在大正民主之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等难题的探讨。
虽然是一个普及版的著作,但作者依旧从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了智力上的享受。一是介绍了文明史学家梅棹忠夫的观点,其认为把明治前的日本看做落后国家的普遍看法是错误的,日本和英国一样的岛国特征使得社会既可以吸收大陆的文明,又可以免受其侵略和破坏之苦,由此日本和英国都独立且平行地实现了各自的发展。导致日本落后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唯一原因只是之前实施了“莫名其妙的锁国政策”。
二是在充分认可私营经济对明治维新成功和二战后日本奇迹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江户时代开始的各级政府对经济的扶持到战后倾斜发展策略的描述,作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更对中国在完成“转化式适应”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建言,“因为与其他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的能力”。
全书在理性分析之中洋溢着热情,我在阅读之后,数次跟我的妻子和朋友朗诵如下段落:
“明治时期的工业化是由充满热情和理性、具有领导能力和强烈个性的人们实现的。不知为什么,明治时期这样的人才非常之多。可以说,日本的工业革命是由他们这些人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