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是一本由[日]横手慎二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俄战争》精选点评:
●不同于和田春树的《日俄战争》,横手慎二的这本同名译作只是一本通识本。前者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论述和展开分析,而后者这是对这段历史和战略进行了大致概括。这是快速了解这段历史的一本著作。横手慎二将战争爆发的原因还是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安全困境,但是从叙述上可以看出,俄方从种族歧视上并没有看重日本,自然不会由太多的不安全感,俄国依然追求中“目中无人”的东方肆掠土地。日方是受到威胁,并且也是蓄谋已久的,所以很难说这是典型的安全困境模型。
●很好
●2020第1本。大家写小书,对于大致了解日俄战争或者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入门书还是很不错的。对战争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尤其是对日俄战争在国际战争史上的地位、日俄战争对交战国及国际形势走向的影响,分析还是很独到而有见地的。“安全困境”理论很有意思,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冲突的发生,但似乎又有些无视具体的差异。
●重点在战前的外交角逐,战争部分稍显简略,陆战没图看得太吃力,但对马海战写得还是不错的
●过于简略
●中规中矩,甚至有些干巴巴的
●如果配上地图会更好。
●作为一部“极简日俄战争史”还是蛮不错的,前因后果梳理的很清晰,受制于篇幅也不太可能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做过多介绍,但对于想简要了解一下那段历史的读者足够了…
●该书是冷冰冰的历史叙述和议论,读者可不能冷冰冰。
●照进现实的大国关系
《日俄战争》读后感(一):勘误
【1】P5倒数第二行,“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Joseph Chamberlain)表示...”
通常说的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是指John Wodehouse, 第一代金伯利伯爵1st Earl of Kimberley,而不是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这两位先后担任过英国殖民大臣,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应该是约瑟夫.张伯伦。所以应该翻译成“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表示...”
《日俄战争》读后感(二):日俄战争中的中国
最后,安利吉辰师兄翻译的这本书。
《日俄战争》读后感(三):20世纪第一场大国战争
日本学者写的《日俄战争》,偏学术,读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有的时候读书并不是需要完全理解书中内容,而是对一段历史的一个切入点,又或是一个角度。更多更深的了解还需要其他资料的补充。
《日俄战争》读后感(四):第零次世界大战
迥异于一战前全球一连串零星的殖民地战争,日俄战争(日露)可算普法战争的一次远东翻版,日军不宣而战、进击突袭、围困逼降等步骤手法,无疑山寨了第二帝国军队的迅捷风格。总而观之,要塞工事,机枪密网,军事动员,不计代价,大规模阵亡(屠杀),本战初具总体战格局,诸新要素更像一战之预演,无怪乎有学者称之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二者之间一般存吊诡关系:全球化唤醒民族主义,滋养其大,待卵熟瓜落,转而形同水火,民族主义抗拒全球化,最多只接受本民族主导的局部全球化(block)。然此脆弱平衡,终非稳态,任一小罅,或至崩毁。民粹总是比理性简单直接,起效更快,以至于大众无视它的副作用及后遗症,政客尤善于此。对比日俄,明显俄国在布局欧亚方面国际视野更宽广,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谋深远,而外交、军事等面向则差强人意;日本神经紧绷,决以“满韩交换”分割利益范围,用心一也,战后除多赚南半库页岛外,确以此分食,胜而未割地领款,可见眼界之狭也。英帝错估短视,缔《英日同盟》,将在39年后自食其果。
作为文库本之中公新书一种,作者捡遗珠,辟新域,打捞起大清洗中丧命的Svechin(1937)遗作,条分缕析,舍弃掉书袋,思维突进,展现出一种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扩张。日本单点突破,稳扎稳打,而僵硬呆板,架势尚存,可检讨处甚多,侥幸惨胜,或因俄国做得更差之故。俄国动员合兵能力稍逊,犹疑不决,滞阵丧机,未尽全力,主将接连不幸战死,士气颓丧,西伯利亚铁路未竟全功,一言以蔽之,现代化程度弱也。主因实败于内忧,非战之罪也。战后《普利茅茨合约》草草收场,双方妥协罢战,国内民意不满杯葛,未料到将士亡魂和战争精血,却催生出不可逆转的大众时代。
ug 3 处:P22,第三段第二行,“横贯”应为“纵贯”。此外,毕竟战场在天朝(除库页岛外),宣布中立的满清政府暗援日本,本书未多涉及。地图了无,理解甚不便也。
《日俄战争》读后感(五):自序
说起日俄战争,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司马辽太郎的《坂上之云》。我初次读到这部小说,是在1970年代做学生的时候。虽然知道这不过是小说,但被书中描写的日本的“历史”所打动,一口气便读完了。不过那时没有想到,时隔三十多年,我自己会来撰写日俄战争的历史。
且不论并非研究著作的《坂上之云》,日俄战争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多,将其全部消化是难以办到的。不过,中公新书编辑部提议撰写这本书时,我不顾学力未逮答允下来,是因为从前读过的一位俄国军事思想家的著作浮现在了脑海中。此人名叫亚历山大·斯维钦(Alexander Andreyevich Svechin)。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1937年撰写的日俄战争史论。在本书末,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事迹。
斯维钦1903年毕业于总参谋部附属的尼古拉学院,在总参谋部服务不久后适值日俄战争爆发,志愿参战。战后回到总参谋部,根据战争中的经验陆续发表了一些日俄战争史论,受到关注,尤其著名的是1910年出版的《日俄战争:1904~1905》一书。
但是,在苏联社会因急剧工业化而矛盾突出的1931年2月,斯维钦以从事反革命活动的罪名被逮捕,处以五年徒刑。1932年2月,他被突然释放。这是因为1931年9月日本对中国东北出兵后,苏联领导层认为需要斯维钦在日俄战争史方面的知识。被释放后,他陆续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分析日军的论文,诸如《过去与现在的日军》《日本军事学的新发展》。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人物,日本却没有一个人加以注意。
斯维钦1937年撰写的日俄战争史论《20世纪最初阶段的战略》,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给予日军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欧洲大陆的军事理论,并且出色地结合陆军与海军,开展出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按照他的观点,旅顺的攻防战几乎凝聚了这场战争的全部战略意义。
当时俄方的研究者几乎无法运用日文的日俄战争资料,因此斯维钦的这些观点可能会遭到质疑(本书也对他的若干观点提出了异议)。不过,俄国(苏联)人念念不忘其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因此持续思考对日战争的方法,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至于斯维钦自己,他在写出这部作品后再度被逮捕,1938年被处决。但是他对日军的评价很可能在1945年的“第二次日俄战争”时影响了苏军的对日战争准备。这一研究被长期封存,直到1990年代初才被重新发掘。
本书是受斯维钦这一研究的触发而写作的。他的著作从军事理论角度出发,对于将日俄战争看作旧时代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了新时代这一看似有理的论点提出了疑问。按照他的观点,俄国革命带来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意义。本书尚未在这一方面展开讨论便即收尾。不过,本书中对斯维钦以客观眼光重新观察历史事件、思考问题与现实联系的态度多有学习。当然,这样的意图究竟实现到了何种程度,唯有交由读者评价。敬待大方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