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10篇

  《最寒冷的冬天》是一本由[美] 大卫·哈伯斯塔姆著作,理想国|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7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一):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在旅途中读这样一本内容浩瀚的大作,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可是还好在我极不愉快的越南旅行中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吸引我暂时忘掉不愉快。从政治军事巨头到普通的军官士兵,读过后依然是无数距不住的人名地名战役名,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死者。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许就是无数个偶然造就的吧?决定社会变革,走向的,也许就是极少数的那些政治或军事巨头吧?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只能顺着历史的滔滔长河流逝,而这条河,也只是因巨头某个正确或错误的决策应运而生吧?昨晚,偶然翻完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男主人的微博,那个富裕,幸福的家庭,美丽善良与世无争的女主人,三个纯真如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孩子,就那样在大火浓烟中逝去?读了历史的惊心动魄,再看到和平现世祥和安宁也挡不住的无妄之灾,好恍惚。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来?此刻,芽庄下着大雨,我在一个充斥着鱼腥味和飘荡着软绵绵越南流行音乐的咖啡馆,头有些痛。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二):《最寒冷的冬天》读后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三):梁文道 | 这本记录朝鲜战争的巨著,特朗普和金正恩都该好好读读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讲述:梁文道

  来源:《开卷八分钟》2011年1月梁文道: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_腾讯视频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四):鸡零狗碎的报告文学

  鸡零狗碎絮絮叨叨的朝鲜战争来龙去脉。如果了解朝鲜战争的相关历史就别看了,又厚又臭。宣传言过其实,其实就是很长的报告文学。充斥着对个人的采访。充斥着类似“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中国人”或者“不记得了”之类模棱两可的糊涂账。个人的回忆是极其不可靠的。整部大部头的书在反复的重复观点:麦克阿瑟是蠢货,他下面的狗腿子是蠢货中的蠢货。这几乎是美国主旋律影片的基调:上层都是蠢货,屌丝最厉害。最有价值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描写,当然篇幅也最大。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应该是“美国和朝鲜战争”。主要描写美国的政治生态以及相关人物的八卦和鸡零狗碎。关于战争的描写就别看了,惨不忍睹。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美国的迷失以及美国也没准备好打这场战争。其实这个观点很老了。朝鲜战争时美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国也是被朝鲜拖入被苏联压力不得已的一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斯大林。还有朝鲜和中国关系一直不怎么样。对相关历史了解的话读这样的书就是煎熬受罪。各种无足轻重的人物名字一大堆,说着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毫无意义的模糊不清的个人记忆。总之:报告文学,不推荐看,浪费时间。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五):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对我党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给予很多正面描述的,反而对美军有诸多诟病,当然尤其是麦克阿瑟。也可能是由于基本没说过麦克阿瑟一句好话,所以我对这本书到底有多客观还是持保留态度的。

  朝鲜人民真的可怜,突然想起多年前韩寒的一篇博客讲朝鲜变成了亚细亚的孤儿,读罢这本书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忍不住又翻出罗大佑的这首歌反复的听了几遍。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六):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一场错误的战争

  我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精装,厚重,当即决定下单买回来看。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是一部电影,让自己深陷其中。

  之前对朝鲜战争的了解都是属于只字片语。停留在上甘岭和《我的祖国》这一阶段。之后了解通过老一辈人的口述,国内资料的查阅,才有那么一点点框架出来。爷爷就是志愿军的一员, 1945年5月参军一直到1951年10月,51年6月21日在辽宁丹东过江。任598团三连指导员。51年10月13日在602.2高地与美军战斗中负重伤后回国。(在这次战斗中,三连立一等功。)

  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的,比如二战的片子,看了《兄弟连》就一定要看看《我们的父辈》,看了《父辈的旗帜》就要看看《硫磺岛》来信一样。之前我们感受的到都是正面去宣扬朝鲜战争的内容,歌颂英雄气概,但是从美国的历史角度来说,是无数个错误才导致联合军跨过了三八线,把两个大国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国方面似乎对战争的最终结果没有任何期待,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获胜也不能获胜的战争,不然引起更广泛的战火。中国方面还没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在战争中以社会主义阵营出发,背着苏联老大哥背叛(其实苏联是提供了一部分空军的,可以百度“米格走廊”,苏联不出兵的原因也是因为怕扩大战火),还得照顾不懂事的小弟小金子。凭借当时的武装,中国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把美国赶到海里的。到了最后和平谈判之前,双方都为了在条款上争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断的在没有任何价值的高地,区域,投入大量的兵力,最终把战争搞成了血腥的儿戏。

  对于死亡人数,我更加对志愿军的投入感到敬佩。武器大大落后于对手,完全是靠血肉之躯拼命。后来几次战争,尤其是李奇微摸清志愿军的战术后,利用远程的火炮和空投固体汽油弹(1980年10月10日,联合国有关部门,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国际法,对燃烧武器的使用给予限制,召开成员国会议,通过了《禁止和限制使用,燃烧武器的议定书》)造成大大量的人员伤亡。我不敢对数字妄加评论,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美国大量的精锐武器之下,是一个又一个几乎相比是手无寸铁的志愿军。更加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战争是巩固中国在国际地位上不可动摇的重要一笔。尽管我们损失惨重,甚至可以用不值当来形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无论对错都已经发生了,它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当时的格局,也可以反射出现在的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有些事情当时看起来是荒谬不科理喻的,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间坐标系下,你就会理解他为什么发生,也会理解作为当时作为领导者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就是在没人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决定自己的决定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做人做事,国家大事也好,小家小户也好,一定要有底线,有原则。在最好的状态时候就能想到如何全身而退,不然会让自己变得一文不值。

  无论对错,参加战争的人都是受害者,只希望世界能够和平。也希望永远有人记得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七):关于战争的一本大书

  我很少看军事题材,简单记录几个读后感。

  1、章节架构

  作者没有采用死板的时间顺序,而是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开头。用志愿军和美军在云山初次的遭遇战开始,一下抓住了读者。然后,才倒叙回北朝鲜的进攻……所以,写历史不一定记流水账。

  2、战场以外

  看网友的评论,有一种观点是这书战争写得太少。我按章节数看了看,11章里有7章都是写战役的,只不过写战斗少,臧否人物多,不知这算是优点还是缺点。

  3、对志愿军的战力认可

  这本书对志愿军的战力完全认可,尽管作者把美军失利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轻敌、不重视情报、战术失误、政治斗争和人事纠纷。但另一方面,称赞敌人是不是比一味贬低对手高明呢?唯一提到的缺点就是志愿军不够灵活。

  4、一种侥幸,一场唏嘘

  这场胜利,或说平局,从军事上讲十分侥幸,美国人前期的失误在于态度不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双方在火力、补给上的巨大差距。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描写志愿军吃亏,但其实......作者偶然一次提到双方的伤亡比数字让人震惊之余只有唏嘘。

  5、结局

  作者在第11章“结局”中说到,博弈双方都犯了错误,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讲意义,韩国的今天对于那些不仅牺牲了青春而且把生命遗留在那里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迟到的追认。

  而我在想,那我们呢?

  ————————

  最近又读了一本《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交叉引用一下。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183244/&dt_dapp=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