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07 01:32: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锦集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与人生》精选点评:

  ●當初自己心血來潮想要學哲學父親送我的禮物...存在主義寫的很贊

  ●非常好的入门书

  ●台湾作家写作都很细腻。

  ●很簡單淺顯的方式講解哲學。在一個哲學被歪曲的國家,看這樣淺顯的哲學書已經不容易了。

  ●高中夜半手电系列。。

  ●入门书

  ●也许是期望过高,倒确实是一本教课入门读本

  ●很不错的哲学普及本

  ●哲学启蒙。

  ●读了很过瘾,建议先读读冯友兰的《哲学简史》,然后再来读他的书,会有不少另样的收获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一):哲学的入门书

  如果一只鹦鹉会说“供求关系”那这只鹦鹉就可称为经济学家,而如果一只猴子会思考“活着为了什么”的话,那这只猴子也就可以称为哲学家。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它源自怀疑,进于思考。

  对于哲学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来说,这本是一本好书,简单易懂的阐述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功用,消除普通人一听到哲学就觉得讳莫如深的错觉。还简单地叙述了西方的几个主要哲学家以及中国的儒道这两门伟大的古老哲学,可作为学习哲学的书目介绍,从中也了解到一些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故事。

  哲学不是面包,哲学不能解决你的温饱问题,但它是蜂蜜,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意思。所以企图通过哲学来解决你的温饱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通过进一步的物质追求最多只能增加你的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需要从哲学当中获得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二):开始我哲学之路的一本书

  刚开始的时候是看一些哲理散文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渐渐开始读一些原著,当然,离我年代比较近,比较容易看懂的那些,而且看的很慢.

  柏拉图曾说,"哲学就是联系死亡"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去自杀.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以及要让审议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人为什么要念书?念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念更多的书么?当然不是,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哲学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须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思考就能够让我们找到生命转弯的机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三):我的答案

  说到人生,一直感伤于这个故事的残忍。

  南海的帝王是倏,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是浑沌。倏与忽时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会,浑沌待他们非常和善。倏与忽想要报答浑沌的美意,就商量说:“人皆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什么也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于是,一天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就死了。

  每个人都曾经是浑沌。刚出生的婴儿,更是中西方哲人都推崇备至的状态。老子期许人们“复归于婴儿”;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人的精神会经历三种变化,首先是变成骆驼,然后是变成狮子,最后则是又变回婴儿。傅佩荣认为:婴儿没有“目的”要去完成,所以生命的每一刹那都是目的,于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欢乐的情绪,由此使得存在即是喜悦。

  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长大难道是人必经的溃烂?

  在莎乐美的回忆录中读到过她对人的出生的看法:“从完满的宇宙掉入这个世界,就像掉入一个正在剥夺你的神圣性的空间”,“在出生前一秒钟,我们是一切,和一切事物都没有区别。”

  难怪苏格拉底在喝下毒酒后不无戏谑地交代朋友帮他献一只公鸡给医神。生命就像是一场疾病,而死亡则是痊愈。死亡,能使人重新回到完美的状态,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四):阅读智慧的愉悦——与妻分享内容

  昨天看到傅佩荣老师光临了我的部落格,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其实我的那篇日记,引用了傅老师的话在那个位置,我感觉还是不恰当的,差杂了个人的感情因素在其中。人在追求成长,并期望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探寻找到开示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对自我的不断反省和提炼。

  晚上我跟夫人很高兴的讲“傅老师来我博客浏览了一番”,她不知道傅佩荣老师,问我是何人。我脱口而出说是一个为像于丹一样的人。但是事后有感觉不是很贴切,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也听过,我父亲甚至见过她本人,我感觉于丹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如同吹响的军号。让人振奋,让人感觉如同冷水灌顶当头棒喝(很直切也很强烈)。

  但傅佩荣老师则不同,我看他在凤凰卫视的《国学天空》,他让我着迷的是他温文尔雅的语言,似乎永远如同一湖平和的水,慢慢的流淌,在你身边划过,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我们的锐气,给我们这些顽石篆刻上了智慧和哲学的印痕,让我们在悟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让我们在感悟中,体味智慧。

  为了更好的介绍傅老师,我拿起了刚刚购买的一本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随手翻开了一段,阅读给夫人听,她听后非常高兴。似乎也获得了一些开示及启发。再三嘱咐我,要将这段节录下来,她要打印出来,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便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多用人生中有限的时间追逐一些真正的智慧。于是我今天特此摘录:

  【PS:感谢傅老师,带给我们一家如此欢愉的智慧享受。真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与他聊天——那一定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下面内容摘录自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精装版,价格较贵。如果经济拮据,可以选择东方出版社的简装本。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在此之前我读过《苏菲的世界》,以为国人无法写出对哲学生动易读的书籍,现在才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过早的下定论。】

  有人说,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叫做宁越,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都非常辛苦,工资却仅够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就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够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就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地读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经立过什么志向。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说来,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