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是一本由金庸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5-0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龙八部》精选点评:
●其实我记不太清自己读的是哪一版了 小学三四年级看的 拿到手的时候也没有封皮 只有里面的内容
●经典!
●比电视好看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天下大义,佛之大悲心
●我的三个泪点:阿朱之死;虚竹父母自杀;乔峰阿紫之死。
●这么老的版本家里也有。。。一本才2.83好像。。
●多线条叙事渐渐汇入一起,金庸先生定是读破万卷书的人。PS:各个版本还是有点差别的。
●萧峰是真男人、真英雄!
●段誉扮演的角色就是包小白啊
●能治天下的,哪里仅有半部论语而已!
《天龙八部》读后感(一):英雄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到底看的是哪一个版本,只知道看小说的时候很入迷。天龙八部这本小说我是在看完香港版的电视剧后才看的小说。当时的电视剧很火,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乔峰,没有人不知道段誉,没有人不知道虚竹的。这时候想起这个小说,我想说这才交大ip。大ip大制作不在于宣传有多好在于真的能拍出好看的电视。而且现在的电视剧凡是改编的还原度都很底。想天龙八部这么真的还原度的电视剧我还没有找到。盖的好看 来了我就不说了,盖的还不如原著的就不要糟践了好东西了。
《天龙八部》读后感(二):《天龙八部》,有所思
1.萧峰之所以受群豪久仰,可以在江湖中被人崇敬,主要是靠他良好的品质和精湛的武功。
2.段誉固而痴情,然也追求到了自己的挚爱王语嫣。除了有一种汩汩流来的痴情外,更主要的是他甘愿为王语嫣做任何事而求回报。可见:男人遇到真正心爱的人,确实会为她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女人容易被对自己痴情的男子所感动,从而两人惺惺相惜。
3.段誉对王语嫣的情谊是纯精神的。对于段誉来说,能见王语嫣一面就已心满意足,能博得她一笑就已飘飘然。但段誉从未敢起轻薄之年,做轻薄之事。可见:男人遇到真爱的女人,是极其敬重女人的,是不会有非分之想和越位行为的,除了情到深处,两人确实难自已。
4.萧峰的唯一是阿朱,阿紫的唯一是萧峰,游坦之的唯一是阿紫。他们都会为自己心爱的人做任何事,譬如游坦之为阿紫能复明甘愿自剜其目,后跳崖随阿紫。可见: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可以遇到很多人,可他最爱的只能是一个。另外一句就是张爱玲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纵便千般好万般好,处处有点,可他不爱你,这个缺点,却是改不了。
5.段正淳风流倜傥,其情人对他深爱不已。全因为他虽随处留情,但他的每一段情感都是认真的,没有欺骗过他的旧情人。段正淳是真心喜爱他的旧情人的。可见:只有真心实意的爱,用心去对待每段情感,才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曾陪伴过自己的人。
6.段正淳的旧情人们,从来不恨段正淳,恨的是其他女人的勾引。可见:女人对男人是宽容的,但却总是爱为难女人。
7.段正淳的旧情人们,不见段正淳止不住想念,后来变为忿恨。可是当她们一见段正淳便就再也恼不起来了,想念的都是当时的好。可见:对于一段爱情来说,时间短不是问题,但要轰轰烈烈,刻骨铭心。
其实还有很多……
先这样……
《天龙八部》读后感(三):得之于巧,失之于巧
最近才开始看金庸先生的原著,没看之前,先生的作品已经被人吹嘘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雷贯耳的地步了。但是,直到自己翻完最后一页时,却没有那种怒吼于心底的感觉。
先生的作品是好的,但是不足以存乎于万世之中。每每翻开先生的作品之时,总有三个字踊于纸上——“太巧了”。这三个字也是为什么先生的作品会好看,翻拍成电视剧会成功,而且不足以流传万世的原因。阿紫的出场,“巧”夺天工,谁能料想到她一出场,就会遇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且不偏不倚,那个时候她的花心父亲正好陪着她的母亲。萧峰结交的豪杰大王;虚竹偶遇童姥;无不得之于一个巧字。段誉就更不必说了,是他妹妹,又不是他妹妹,这又哪里能是一个巧字说得完的。
巧书好看,它总是能满足人们心中的好奇,趋乐避苦以及惩恶扬善的心理,若没有这些个巧,那么大侠豪杰的人生岂不是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区别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巧字,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先生苦心孤诣,前遮后掩地铺完了一个圆,巧妙地把一个故事用巧打了开端,又用巧收了结尾。一切看似那么完满,其实我们就好像武功低微的小罗罗被金庸先生用高深的武学困住了一样。看似华丽,却招招致命。这也是为什么老师们会在我们初高中的时候不许我们看武侠的原因了。巧书易耽迷。
且做个不恰当的比方吧,小说中,我最爱看的是余华的小说。他的书读起来很少有这种偶然性,也就是这个巧字。当然这是武侠小说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了。但是,正因为没有这个巧字,一切归于平淡朴实,反而更见功力。鲁迅先生的小说如此,巴金先生的小说亦如此。
我说这些,并不是贬低金庸先生。金庸先生之于武侠小说的造诣,正好似乔峰之于降龙十八掌一样,只有运用到无限纯熟,方能制造这些巧。但是,之于武侠小说的意义,我就不敢恭维了。或许就像我们在看先生的作品时候抱的心态一样。聊以观之,寻求趣味一样。只是,万无耽迷其中就好,毕竟,其他武侠之作品,怕就没有先生这么呕心沥血营造巧了,那些粗制滥造之巧,怕是会将人拖入深渊也未可知。
《天龙八部》读后感(四):天龙八部中的佛学观
《天龙八部》是金庸笔下一部以佛学为载体的武侠小说。小说中写尽了人性,爱情,欲望,名族,仇恨,佛学等以及世间的丑恶和真善美,而佛学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主题。书中不乏“因果报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佛学说法,虽说笔者不敢妄自断言其中说法的对错,但书中所映射出来佛学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天龙八部”这个词出自佛经。小说中三大主人公萧峰,虚竹,段誉也尽皆体现出了他们佛学人生。萧峰是一个正义凛然,侠骨柔肠的英雄豪杰,但也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契丹人的特殊身份,以及那个特定时期的名族仇恨也注定了他的因果人生。在那个历史时期听到“契丹人”三个字就如同抗日战争时期听到“日本鬼子”一般,人人咬牙切齿。这就不难体会到萧峰这个原本的丐帮帮主沦落到名族仇敌的地步了。简言之,萧峰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无论他做得有多么完美,多么出色,也只能感慨“天下之大,却无自己容身之处!”最后也只能用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消极做法悲剧收场他的因果人生。虚竹本是佛门弟子,他谦和善良,木讷愚笨,但却一生都被动的接受着命运的支配。更为可笑的是,他居然是少林寺方丈的儿子,也许这正是体现了金庸对佛的一种认识和某些人性的肯定。虚竹的身上体现了欲望和人性,他被动得做了和尚,被动得破了戒,被动得做了灵鹫宫的主人,而这些被动却也恰恰映射出了他的主动,他的所有表现都出于自然,出于本性,这些原本也是自然规律,跟文化道德毫无关系。而段誉出生于佛学之国大理,全国上下人人都潜心修佛,当然段誉也不例外。段誉是个令人羡慕的贵公子,他傻里傻气,单纯善良,对王语嫣的爱慕之情更是至情至性。人生有很多不如意,能如段誉这般超脱于物,淡然自若,正是依靠了佛教中的的处事态度,也体现了佛学中的色相之理。他出生王族却不狂放傲然,反而是随和平等,这也体现了佛学中的“众生平等”,而段誉这种平等观并非做作,完全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他所在的王族也是难能可贵,在富贵中依旧能归一佛门实属不易。
“仇恨”这个词也贯穿了《天龙八部》始终,整部小说以名族仇恨为大背景,映射出了很多其它的仇恨。宋人对萧峰的仇恨,段正淳的那些女人对他的仇恨,段延庆对大理皇室的仇恨,萧远山和慕容博的仇恨,最终萧峰死了,段正淳死了,段延庆的儿子段誉当上了大理皇上,萧远山和慕容博归一佛门,仇恨也化解了。小说结束,回首细想,最后放下三毒“贪痴嗔”的人终得圆满,可见如佛家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缘起缘灭,因果循环,善恶皆有报。
读完《天龙八部》也许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万事顺其自然,无须强求,也不必过于偏激。人,要淡定!!!
《天龙八部》读后感(五):段誉为什么追不到王语嫣?
段誉与王语嫣,兼谈千寻雪般的爱情故事
在金庸小说的众多男主角中,段誉的各方面条件应该是最好的。令狐冲是农村人,杨过是残疾人,张无忌、胡斐是孤儿,而段誉不但双亲健在而且地位显赫,父亲是镇南王,家境殷实,身高也180+,长相的话,男女通杀,木婉清和萧峰都夸他“俊美”。幼时还曾听黄眉僧(国宝)讲经,另还有多位名师为其讲解儒家经典,因此文化程度应该算是硕士研究生(比其老师低一级),而且是佛学儒学双料硕士。
这么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为什么就追不到王语嫣呢?
身高、家境、颜值、文化程度等这些算作是段誉硬实力,但追妹子还是要看软实力的。(狗头)段誉软实力不足。
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在追求王语嫣过程一直在践行着他深信的观念,他一直觉得:只要我真心喜欢王姑娘,真心对她好,总有一天她会感动并接受我。
其实这想法前半部分没问题,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会喜欢你的原因并不是你喜欢她。这往往也是痴情人的通病。
从“向来痴,从此醉”到“姑苏城外,帝王一梦”,王语嫣也从未正眼看过段誉,哪怕是在“枯井底,淤泥处”,共患难之后,多的也是感激之情。
以前看到这些种种,我非常愤懑,忍不住想冲进小说,当面质问王语嫣:“凭什么?”现下再看,反倒更想对段誉说一句:“这又是何苦呢?”
在三联版的《天龙八部》结局中,段誉终是抱得美人归,看着疯了的慕容复说了句:“各有各的缘法”,便拉着王语嫣双双离去。那年金庸四十出头,常说四十不惑,他估计不会想到,再过37年,接近耄耋之年的他会再次改写《天龙八部》的结局,这次王语嫣没有和段誉一起了,而是去照顾她那痴癫的表哥。
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神仙姐姐”做了除了痴恋其表哥之外的第二件大俗事,恳求段誉带她去找“不老长春功”。自古以来,美人和皇帝最难伺候,便是此由。
于是当段誉再次进入琅环玉洞,看到玉像时,心中一片冰凉,登时明白:自己以前为王语嫣着迷,毫无自主,无论他人如何讥笑,都甘心在她旁做个癞蛤蟆。那并不是王姑娘有什么魔力迷住了他,而是他心生“心魔”,迷住了自己。
这是求而不得之后自我剖析还是自我安慰,不得而知。到最后,还是王姑娘抛弃了他。
感情之事于我而言,向来比数学压轴题还复杂,加上实践经验也是接近白纸,能写出800多字来分析,也令我吃惊,文中大部分观点都源自平时与朋友交流时,他(她)们给出的“讲义”。
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爱情,最令我无奈、无力的是《天龙八部》。书中的爱情就像初春里下的雪花,给人希望又带来寒冷,短暂而又刻骨。
乔峰和阿朱,从绝壁无余字,互表心迹之后,本应行走江湖快意平生,可快活日子没过没几天,便因萧峰冲动无脑造成小石桥悲剧。一语成谶,塞上牛羊空许约。
玄慈和叶二娘,在武林大会中,一家三口生离多年,好不容易骨肉相认了,却又要因为江湖上的清规戒律,双双身死道消。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变成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
段正淳和他的五个夫人。段正淳前半生三心二意,把妹很有一套,在恋爱中尝尽蜜糖般的甜滋味,这样的爱情看起来似乎很美满,可转换视角,从那五位女子的角度来看的话,青春被耗尽了不说,最后连性命也搭上了,只为换取那短则一月,长则半年的恋爱时光,也是痴了。
虚竹和梦姑的爱情就更不用说了,先性后爱,从夜夜笙歌流出来的爱情,初尝禁果的少男少女难免会甘之如饴,梦郎和梦姑说到底是梦还在郎和姑之前的,在现实中,约x带来是爱情还是性病,还是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