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铁皮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3 01:0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铁皮鼓》经典读后感有感

  《铁皮鼓》是一本由[德]君特·格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皮鼓》精选点评:

  ●怪诞的世界,怪诞的风格——诚实的说,其实没看懂……

  ●他带走了世界上所有的玩具 你这么长也差点带走了我的耐心

  ●君特格拉斯的语言真不一般!

  ●很奇怪的体验,觉得很有意思想继续看下去,但每次又只能看一点就停下了。真的是压抑吧。

  ●黑厨娘 四层裙子 洋葱地窖 撒旦 耶稣

  ●印象最深是洋葱地窖那幕。在没有爱的世界,总是要找个出口来倾诉。

  ●铁皮鼓的最后一章——三十岁,在没看之前假想了各种结局,究竟怎样才能给这部巨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真的看完了三十岁,一切却归于平淡,没有出路,没有答案,也没有探索什么才最有意义,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三十岁”吧。

  ●印象最深是洋葱地窖那幕。在没有爱的世界,总是要找个出口来倾诉。

  ●卡密

  ●二战伤痕文学

  《铁皮鼓》读后感(一):一串悠长的颤音

  作者似乎认为籍由一个怪诞而扭曲的视角,才会投射出一个更加怪诞而扭曲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这不是一个虚构的马孔多,而是一个真实的但泽,这是马策拉特、阿格内斯、杨,还有等待着在某个时刻擦肩而过的马尔克和皮伦茨时时提醒我们的,更何况还有那永不停歇的细密鼓点儿。

  《铁皮鼓》读后感(二):乱世

  混乱的世界,昏黄的灯光,奇异的气味,破碎的玻璃窗,还有那红白相间的铁皮鼓,蹲着看世界,冷笑着揭穿一层层可笑的成人的皮,讽刺而凄凉,世界如此可笑,当你有了一面能懂你的铁皮鼓和冷眼旁观的三岁幼童之躯……目睹悲哀与冷漠,宁愿藏在外祖母四层裙子下,敲出十月细雨的声音……

  《铁皮鼓》读后感(三):不想长大的孩子

  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影片介绍,

  剧中的小男主角敲着铁皮鼓,不想长大,

  于是故意从楼梯上摔下去,从此就再也长不大了.

  记忆中的剧情就是这样,

  从此就一直记着这个不想长大的孩子.

  最近在看格拉斯的<剥洋葱>,

  顺便很想看一下他的代表作<铁皮鼓>,

  一看剧情惊奇地发现居然就是小时候听到介绍的那部电影的原著.

  啊~~~这种激动你懂不懂?

  《铁皮鼓》读后感(四):伟大是一把利剑

  君特给人的感觉是回忆的,就像奥斯卡的鼓声,给予人的是特定时期的感伤、愉快,而流泪不止,内心发笑。透过这本书,你能够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回忆,奥斯卡的与世抉择,地窖的一跳来给自己的抉择选择悲情的掩饰。奥斯卡是快乐的,快乐是供人敲得铁皮鼓,音乐的律动,使奥斯卡在乱世中祈求安宁、快乐、满足。 奥斯卡也是悲伤地,这来源家庭,母亲身边的两个男人,他可以震碎玻璃的嗓音,矮小永不长大的身躯···我们知道给予人内心防范的事物更容易成为自己痛苦的源泉。就拿铁皮鼓来说,在君特《母鼠》的小说中,奥斯卡不在敲鼓了,开始倒腾其他东西,譬如拍电影。 君特是伟大的,伟大是一种利剑。所以越到后期,伟大的显现,他的作品让人感到痛苦。

  《铁皮鼓》读后感(五):住在心里的撒旦

  有些小说就和电影一样,读完之后,我们并不会记得所有的情节,但却会对其中某个人物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可能只是一个死跑龙套的,还没说上一句台词便已经中枪身亡;又或者他们才华横溢却扮演着反派的角色;要不就仅仅像一盘虎皮青椒,劲滑爽辣却占据不了主菜的地位。此刻想起来,《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扮演邪恶警察的加里·奥德曼,《空中监狱》里扮演博士的史蒂夫·布西密以及《1Q84》中牛河,似乎都属于这种类型。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当我读完《铁皮鼓》后,再回头去捕捉小说本身的脉络,又一次产生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然若失的感觉,仔细想来,便只记得关于奥斯卡这个小人了。当然,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次经历,但凡让你记住了某一个人物,某一个画面,某一种气味,某一刻的颤抖,那这一切便都是成功而有意义的。

  先来说说《铁皮鼓》本身,这不是一部符合通常阅读习惯的小说,每次我隐隐约约地想抓住点什么,却总觉得不够明确,很飘渺。它总是不以我们熟悉的叙述方式来铺陈,所以会让人走神,若只是闲暇之余读着玩,是不容易抓住重点的。现在想来,这一切可能是作者格拉斯有意为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诺奖得主的写作功底不强,恰恰相反,作者有时候像是故意炫耀一般,寥寥数笔便可以精确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场景,作为读者的我,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除此之外,故事虽然发生在二战前后的德国,然而作者并且在纳粹德国这事儿上做过多的纠缠,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部基于二战时代却不具备浓烈时代感的作品。岂不是,文字又一次克服了自己的时代?

  终于要谈谈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小人了。说他是小人是因为他是一个侏儒,他的灵魂至始至终被困在一个小小的身躯里,却似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某种平静。当他敲起铁皮鼓时,无形的力量总是能寻找到突破口吧。没错,奥斯卡·马策拉特是故事的主角,但他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是很强烈。也许我对他带点儿怜悯吧。实际上,当我没读多久的时候,我就把这个小人和另外一个不是主角的小人儿联系到了一起。另外那个小人儿来自《权力的游戏》,提利昂·兰尼斯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小恶魔。这两个角色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角色。当我们小的时候,总喜欢以好坏来区分人物,长得好看的一般都是好人,而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物,那一般都是坏蛋。而到了现在这个时期,显然我们对这些邪恶的人更感兴趣,即使他们并不是那么邪恶。

  这样的转变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一开始,我曾读到这么一句话,“找到你内心的恶魔,驯服他,然后为己所用”,是开始尝试着承认和寻找内心里那些消极灰暗的存在了吗?当然,这个话题自古就有,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恶交织,他们纠缠扭打,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站在你心里的高台上,极力地宣扬自己的主张。当他们平静时,你便可得到片刻的平静,而突然之间,战争再度爆发,注定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千万不要认为这场战争关乎的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终极意义,它关乎的,可能仅仅只是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人心总是如此不可捉摸。而我接受王小波的引导,到了《铁皮鼓》这里,却发现原来与撒旦的相处方式,并不是驯服的关系,亦不是与之抗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同命相怜的亲切。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小奥斯卡去接受洗礼。当天主教的圣水浸润完他弱小的身体之后,他对住在自己内心的撒旦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承受住了吗?一切还好吧?”“嗯,都还好!”看到这儿,我不禁笑出声来。我不能说自己以后会受到各种礼节规矩的束缚,最后脱离特立独行的生活而最终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但这个时候,我似乎可以对我的一些朋友说,你从小到大那么辛苦拼搏,终于成功地阻止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好学生。

  如果这个敲着铁皮鼓的小人儿一开始是因为这个对话让我对他青睐有加的话,那么接下来格拉斯安排的一段故事,似乎就把撒旦这个话题引申地更为普遍了。奥斯卡·马策拉特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他能用高频率的声音来切割玻璃。拥有这个能力,他便具备了诱惑别人的条件。当深夜来临时,奥斯卡偷偷地切割了街边的橱窗,独自走夜路回家的人,便发现自己可以轻易地拿到橱窗里展示的帽子,皮包,首饰,而且没有人会知道。这样的诱惑,谁能抵挡呢?实际上,故事到了后来,即便是公认最具有品德,最富有学识的地区检察长也未能经受住这样的诱惑。看看这些过往的行人吧,他们衣装革履,光鲜亮丽,风度翩翩,仪表堂堂,举止优雅,岂不是已经和野蛮告别,和道德握手?是的,他们自己也认为具有了十分高尚的情操,掌握了对抗欲望的能力,而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撒旦呀,只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罢了。圣经里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魔鬼曾经三次诱惑耶稣。第一次,魔鬼为耶稣提供可以使石头变成面包的能力;第二次,魔鬼对耶稣说只要从高山悬崖往下跳便可见证神迹;第三次,魔鬼说我可以使你成为世人的王。这三次,耶稣均拒绝了。这寓言背后的深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谈论过,我在此不愿多说。须知,我们从未和撒旦远离。

  反复地提及住在心里的撒旦,似乎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正视这一点显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楚自己。在过去的两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尝试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除自己内心的伪善。伪善是恶毒而可怕的,它阻止我们去认识自己,它也在阻止别人去了解我们。伪善的由来,我归罪于我们所受的某种教育。我不把矛头指向特定的实际教育情况,但是我们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被硬生生挤出来的泪水迷惑,我们被人云亦云的赞美词煽动,我们被同仇敌忾的情绪胁迫,最后,明明我们不愿如此,却也在人群中面带微笑,与他人毫无二致。到了此刻,我便不愿再做这样的事情了。我想,总是有一种坦诚而直接的方式来交流的。我愿意尝试,一开始交流的时候,便打开自己的胸膛,指着坐在那里长着两只牛角的小动物对你们说,你看,这就是住在我心里的撒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铁皮鼓》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