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盖集》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2 00:5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盖集》读后感1000字

  《华盖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盖集》精选点评:

  ●“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以明末例现在,则中国的情形还可以更腐败,更破烂,更凶酷,更残虐,现在还不算达到极点。”

  ●「秦汉远了,和现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于唐宋明的杂史之类,则现在多有。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女师大风潮之事扑朔复杂,又多涉及北大,似可细加钩沉。

  ●读《热风》时,印象最深是《随感录二十五》,振聋发聩。换到《华盖集》,印象最深则是《论辩的魂灵》,句式完全不变、换几个词,就是现在杠精的专用语。一百年了,还是同样没逻辑。这两篇给我的感觉,同时也是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一本更深入、一本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特别后期辩论的文章,我一边看一边查资料,以一种科学的精神去八卦鲁迅、章士钊、杨荫榆、陈源等人的恩恩怨怨……很精彩!可以想见当时这些人各自的火冒三丈。可是纵观这些吵吵闹闹的人的一生,尤其是杨荫榆女士,又觉得有点伤感。

  ●女师大事件及相关,不过由于不知该事件始末,有不少地方没读懂

  ●大人先生的华盖运啊怕是早晚得走到头咯

  ●骂战集,有些蛮有意思,有些能读出其颓丧之情绪。越来越觉出鲁迅的有趣。

  ●2019年已读016:战士。

  ●听一个道士讲华盖提到这本,读了,也很畅快。几篇较枯燥讲女师大风波,主要骂陈西滢和章士钊,也能觉出他对学生关爱之切。怼人名篇金句频出。《战士和苍蝇》。存学者良心,有市侩手段。革新。去他们的鸟导师。生存,温饱,发展。少读不读中国书。“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杂文集为什么取名叫华盖集呢? 之前也说过每每对不解的书名很是好奇,书名不仅能对这本书的格调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有时候书名也是书眼,往往能指引阅读的方向。 鲁迅先生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所以这个杂感集就是碰钉子集”,下一本是继续“碰钉子集”,所以又取名为《华盖续集》

  ●作为导师其实也很无力

  《华盖集》读后感(一):骂人要骂到痛处,治病要治到根源。

  前三分之一是知,读了满心畅快,飘飘欲仙。然后回味反思,不禁冷汗淋漓,自身大处是没有的,但依然有小处被骂的面红耳赤。牺牲,战士苍蝇,论辩三篇尤为精彩,论辩应是全集的主题。

  后三分之二是行,大概是因为什么北大女校的问题引发的骂战,看的不甚明白。先生以身行之,一根笔杆独身骂尽北京文人圈子,想来是极有风采的。从文中观各人人身攻击比之今天逊色许多,但套路百年未变,虫豸虽适应力强,但自身是没本事进化成高级生物的。

  《华盖集》读后感(二):写注释的人不嫌累么?

  看看这个版本里面有多少篇文章注释比正文还长!有些年代久远的生僻背景介绍一下当然很有必要,可是连先生随引用的一个成语都要查出处追本溯源是不是也太罗嗦了?更何况连袁世凯,曹丕曹植,释迦牟尼这些尽人皆知的人名也要挨个儿考据一遍,难道这书是出给小学生看的么?怎么又给了我一种课本的味道?本来好好的阅读就被着不停地出现的又臭又长的注释给打断了,估计这书至少有一半的篇幅就这么被注释占去了。

  《华盖集》读后感(三):其实比期望值低一点,但这低一点也只是相对于鲁迅而言了

  是鲁迅答复他人、思考、补充、有感等等一些文字的合集。

  我看鲁迅特别少,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完整阅读“一整本”鲁迅的作品。曾经的我是不爱读鲁迅的,大概到大四,才开始体会他作品的强大。

  他的作品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血泪史、羞辱史、讽刺史,但这部作品中透出的血性、干劲、对年轻人的鼓舞的生命力是无比强劲的,一边看一边想,难怪他能成为这样一位极被推崇的人,对于那样一个动荡、混乱的社会来说,他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具有很大警醒世人、激发人民能量的意义。

  以我个人来看,鲁迅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如果鲁迅活在现代,他的直白、讽刺、毫不掩饰,怕是会湮没在数量巨多的批评、反对声中(虽然当时也有反对之声,但不那么“信息化”的年代,人们对反对声音的接受度要高一点,让这位思想者有了表达—被理解的时间缓冲期)。

  如果说一位优秀的思想者其能量有多大的话,那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思考放在遥远的未来也是适用的,在我眼中鲁迅就是这样的人。

  这部作品值得一看,同样不是必看不可,但看了绝不后悔。

  《华盖集》读后感(四):在微弱的感触逃跑之前写下来

  【藏书阁打卡】

  首先是为“题记”很感动,先生认为这些文章是无聊的,“……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何其清醒,因这清醒,所以更感人。

  这本书里就女师大的事情掐了很多篇,我不想深究来龙去脉,所以那一部分读得草率一些。夹在中间的写给北大多少周年的那篇,倒是看了,北大的精神,现在可有,我是不清楚,但我天朝目前的境况,我确实觉得不太乐观,我们现在的人,总是更娇气怯懦吧。就像读其他的杂文集,感触最深的依然是,国民本性不改,如“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国民之健忘与自欺欺人,再如《评心雕龙》里提及的诸如“你搬到外国去!并且带了你的家眷!”等甲乙丙丁之流的言论,国人对异议者“压”与“捧”(“自讨苦吃的根苗”)以及觉得“捧”容易而弃“挖”(“‘自求多福’之道”),中国之少有失败的英雄(我当时想到的是项羽,失败了就自杀了,而赢得这些的声誉)等等。

  在读先生的杂文之时,我时不时地观照身边的事情,我曾经觉得一些圈子里比如自然圈里的一些争议很繁琐无趣,大家和气就好了嘛,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感激那些肯花时间去发声、争论的人,并且也试着在有想法的时候发声。先生亦鼓舞青年人发出声音,然而他也失望于青年人之不发声,以及毕业后就销声匿迹,成为年轻的老先生们。我本想吐槽我们时下的年轻人,但突然想起好些年前结识的极其优秀、思辨能力极强的年轻人,又觉得是我太苛刻,总是要鼓励的吧,而不总是在挑刺。“我之所为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用先生的话来自勉。而我国的民主,虽然现在似乎越来越黑暗,但依然觉得要满怀希望,用先生提到的语词来说,就是“不耻最后”。

  《华盖集》读后感(五):华盖集

  169,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171,“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吗? 184,约翰弥耳(密尔)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我们却天下太平,连冷嘲也没有。我想: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 185,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18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195,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

  199,古人所谓“穷愁著书”的话,是不大可靠的。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那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音漂3)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决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体文来诉痛苦的。/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

  247,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音熬)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247,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盖集》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