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是一部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瓦列留·安德留察 / 鲍里斯·卡莫尔津 / 谢尔盖·科列索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巴斯》精选点评:
●毕竟拍的是顿巴斯、顿涅兹克,而且假装以墙上苍蝇的长镜头视角,也就没了太多乌克兰那边的立场。不站队不代表没态度,军政府没收私车、街头批斗“顿奸”、办公室官僚程序和又红又专的婚礼,都能看出一定反俄立场。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如果把战时顿涅兹克若干年的全城监控调出来剪辑,会不会也呈现同样一番荒诞戏剧面貌。
●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有意思;而手持摄影,换成记录者视角的段落,都带来相当大的代入感。总体是一幅形散神不散的全景描绘,政治核心串联每个黑色喜剧,还精心设计一些机灵抖的让人寒心。无奈转场过多,无法更深挖掘,最后还略显拖沓,将广度换成深度和更有机紧凑的联合会更好。
●good story-line, bad shooting
●接管军队没人性,接管政府趁火打劫。非常乌克兰视角,lol。剧情荒诞黑色幽默,俄军对德国记者说你是法西斯,你不是你爷爷也是。俄族民众暴力把乌克兰志愿军绑柱子上羞辱,老太婆过来拿皮搋子?打他。。。什么鬼啊哈哈哈,太乌克兰了,魔幻现实。
●3.5 比前作《温柔女子》好,但仍旧令人不喜欢。以戏仿纪录片的搬演形式,来挖掘乌克兰顿巴斯战争里具有黑色喜剧性的部分和残酷现实,通过还原现场来抒发政治诉求,算是近年来“纪录混杂剧情片”里较好的例子。但疑问在于,为什么不拍摄纪录片,通过“真实现实”来更震撼人心呢?比如同题材的纪录片《远方的狗吠声》。《顿巴斯》在结构编排上太繁琐、混乱,搬演效果假而奇怪,野心太大,不够清爽、有力。
●8.5分。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形式很不一样,想象这样一个宏观全景的黑色幽默会如何呈现。长镜头、冷峻、赤裸裸的、疯癫的、纪录似的、荒诞剧的。无意识的棋子。奇异的反差令人发笑。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导演出现现场,有一双很神奇的眼睛(略微奇异的眼白和瞳孔),本身就有荒诞感。观影于TIFF。2018/09/20
●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第二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伪故事片”。虽然都是按故事片组织拍的,但全片没有贯穿的人物和情节线,完全是顿巴斯战争中的一个个的场面集景,竟然也吸引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并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投票后的战争灾难有了切肤、丰富的了解,也算是创作样式上的一个突破。血和泪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要用改革、协商去解决问题,千万要防止战争与革命,不论其口号是多么崇高、伟大,给普通人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看过的洛兹尼察的第三部电影。以仿纪录片的跟拍方式,全方位展现乌克兰东部地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官僚的腐败,民众的苦难,叛军的强盗本性,乌合之众的疯狂暴力,首尾衔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然而,所谓的真相又像是编导出来的。”人民共和国”、”祖国母亲”、”法西斯分子”、”征用”等一套说辞充满着巨大的讽刺。
●开场精彩,之后变成顿巴斯社会剖面拼图,你以为最后会拼个什么出来,结果还是泄气的阴谋论
●蛮荒之地上都是失智的人类,不讲道理行动无常。很多段短故事拼在一起,搞不清楚来龙去脉只是在一场场闹剧中被惊奇到。
《顿巴斯》影评(一):战争之恶:顿巴斯
伪记录片的方式展示了今日依旧炮声隆隆的顿巴斯,更多的是展示战争的残酷。
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2014年宣布独立,不幸的顿巴斯恰好位于乌克兰政府军与独立军的前沿交火区域。
独立原因是该州有大量俄罗斯族,在俄罗斯政府的影响下公投独立,乌克兰政府不予承认,开始清剿叛乱,背后是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的角力。
影片没有谁是谁非的态度,这种种族冲突和地缘政治搅在一起,再加上人类的愚昧和好斗,确实很难有态度。
影片展示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局的动荡,政府的无力,顿涅茨克独立后军管状态下军队的强取豪夺、无法无天,民众的苦难和被政府引导的乌合之众的狂暴。
影片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状态下,最倒霉的是民众,最狂热的依然是民众。
今天,顿巴斯的炮声隆隆依旧,今天,依旧有无数愚民盼望着和这国那国干一仗。
看了此片,观众会明白,战争一旦爆发,输赢无法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大家肯定会品尝到影片中顿巴斯居民的苦难。
《顿巴斯》影评(二):乌东炮火催生出的电影《顿巴斯》
而乌东俄罗斯人聚居区( 主要为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 )则要求独立、积极谋求与俄联合。政府军随即出兵弹压。乌东战事伊始,当地军工企业、大型厂矿众多,基层民兵组织拥有较强自卫能力。在俄明里暗里支持下,乌东亲俄势力迅速实现整合。一时间秣兵历马、攻城略地,控制乌东大片土地。乌政府政治外行、军事不行,最后依靠美欧声援和极端军事组织才稳住阵脚转入防守反击。现在经国际斡旋,乌东战事渐缓。交火双方割据对峙,偶发零星冲突。
影片阴郁、压抑的画面,荒芜的田野、冷寂的城镇,厚实、冗长的衣物、久违的俄式建筑物,传统的历史观念,义愤的道德理念,仪式化的婚礼,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乌东的社会场景,能使人联想到这里的时针仍然停滞在90年代的苏联。
影片画面中在乌东军民身上经常出现的圣乔治丝带,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抵抗侵略、凝聚爱国主义情感的象征。乌东军民在画面中使用的轻武器、装甲车辆、火箭炮均为俄制,其中隐寓不言而喻。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采用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变换角度,试图还原战火下顿巴斯人民的生态状况。针砭各种豪强、奸诈、阴谋、投机,呼吁民生持久和平。
从影片观感上来说,由于缺乏叙事主线、碎片化影像还原出生动的社会场景,基本上就是见仁见智。主观视角行云流水,如同雾里看花。更掩盖不住导演厚此薄彼的意识先行。所谓“形散”“神不散”,而且不够冼练,自然也就不够深入。
《顿巴斯》影评(三):现实之不可还原
伪记录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不可还原。
只有在类型片的框架下,伪记录才可成立。
因为类型片与艺术片不同,不需要设置情境。
没有情境,就没有那些真正的电影。
因此,当一位执着于艺术探索的导演尝试以伪记录的方式还原现实,失败在所难免。
这就是谢尔盖·洛兹尼察的《顿巴斯》遭遇的问题。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它懂得如何通过虚构的影像来重现2014年大选后乌克兰内战前线的荒谬景象。
让曾经发生的场景和人物如在目前,让观众信以为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情片带上纪录片的影子,影像如同纪实,虽然它们都是编排出来的。
谢尔盖·洛兹尼察走向了极致,即将剧情片彻底置换为纪录片,为了获得逼近绝对真实的效果。
但问题在于,现实真的可以被还原吗?
如镜子般照出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无非是一种崇高理想。
任何艺术都在通过选取、加工、编排素材来抵达与现实所平行的真实。
现实的混乱是无法在精致的影像中被呈现。
而且因为通过虚构这门伟大的艺术,这是一种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的真实。
企图在艺术中原样复制现实的尝试只有失败的可能。
因为感官和智识的限制,现实中有太多无法察觉、认知、理解的信息,这些都无法呈现在艺术中。
侯孝贤的伟大在于他有一股“蛮力”,一定要“还原”现实。
当然,侯孝贤的还原与谢尔盖·洛兹尼察的还原不同。
如果说后者幼稚地认为现实可以机械地还原为影像,那么前者前者的还原则是再造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侯孝贤说言,“我喜欢的状态,坦白讲,就是等同于真实的状态。”
这里的“等同”,就是还原的核心要义,而不是原样复制。
这里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
结果是,真实不是来自于影像本身,而是观众对影像的体验。
现实是不可还原的,但可以被伪造。
现实只有一个,但它可以有无数个“合法副本”。
伪纪录只有与类型片(和现实关系不大)携手,才有价值。
任何艺术都是如此,不只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