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顿巴斯》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1 06:2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顿巴斯》经典观后感有感

  《顿巴斯》是一部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瓦列留·安德留察 / 鲍里斯·卡莫尔津 / 谢尔盖·科列索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巴斯》精选点评:

  ●洛茲尼薩搞了這麼一部有毒(獨)的偽紀錄片(其實也算是對抗假新聞的另類方法)。電影所呈現的戰爭的非線性和群眾的非理性應該是比較到位的。之前看了俄國紀錄片《Chechen》,裡頭呈現的頓巴斯地區的狀態跟這片還是比較吻合。要是Kira Muratova還在世,感覺她也會拍一部這個題材的電影。Kira的御用演員的Natalya Buzko還在片子里出演,實在恍如隔世。另外,電影淡化了主角,匆匆忙忙地將鏡頭轉到另一個現場,很有意思。還有,片子里那個“新俄羅斯聯邦”已經解散了。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又自己玩自己的了。

  ●终于把最擅长的纪录片式空间观运用到虚构的叙事空间中(观众是审视的,而非被压迫),也就理所应当地拍出了他最好的剧情片。

  ●導演洛茲尼察無視事情演變至此的歷史脈絡,強硬地灌輸世人他所理解的「頓內次克亂象」,並以紀實性的拍攝手法混淆觀眾,著實令人感到不適。只是片末的長鏡頭仍然可觀,直指頓內次克是個「大型片場」。

  ●屁股都偏到大西洋里了

  ●3.5。

  ●看过的洛兹尼察的第三部电影。以仿纪录片的跟拍方式,全方位展现乌克兰东部地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官僚的腐败,民众的苦难,叛军的强盗本性,乌合之众的疯狂暴力,首尾衔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然而,所谓的真相又像是编导出来的。”人民共和国”、”祖国母亲”、”法西斯分子”、”征用”等一套说辞充满着巨大的讽刺。

  ●4星;政治讽刺伪纪录片;乌克兰嘴炮;若论黑政府 本片比韩国电影狠多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乱世众生相。

  ●#hkiff#比无病呻吟的冷战罗马之流强太多太多了。群氓行凶那段,好多年没在电影里看见这种力量了

  ●蛮荒之地上都是失智的人类,不讲道理行动无常。很多段短故事拼在一起,搞不清楚来龙去脉只是在一场场闹剧中被惊奇到。

  《顿巴斯》观后感(一):战争之恶:顿巴斯

  伪记录片的方式展示了今日依旧炮声隆隆的顿巴斯,更多的是展示战争的残酷。

  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2014年宣布独立,不幸的顿巴斯恰好位于乌克兰政府军与独立军的前沿交火区域。

  独立原因是该州有大量俄罗斯族,在俄罗斯政府的影响下公投独立,乌克兰政府不予承认,开始清剿叛乱,背后是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的角力。

  影片没有谁是谁非的态度,这种种族冲突和地缘政治搅在一起,再加上人类的愚昧和好斗,确实很难有态度。

  影片展示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局的动荡,政府的无力,顿涅茨克独立后军管状态下军队的强取豪夺、无法无天,民众的苦难和被政府引导的乌合之众的狂暴。

  影片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状态下,最倒霉的是民众,最狂热的依然是民众。

  今天,顿巴斯的炮声隆隆依旧,今天,依旧有无数愚民盼望着和这国那国干一仗。

  看了此片,观众会明白,战争一旦爆发,输赢无法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大家肯定会品尝到影片中顿巴斯居民的苦难。

  《顿巴斯》观后感(二):乌东炮火催生出的电影《顿巴斯》

  苏联时期,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具有强烈的分离倾向。武装的乌克兰独立运动,直达50年代才被苏联内务部队彻底镇压。苏联解体后,乌终于如愿以偿。此间政治上一直在欧美与俄之间周旋。直至2014年“广场革命”爆发,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新政权在国内大肆鼓吹民族主义、为昔日的班德拉分子歌功颂德,国际上则急剧掉头倒向亲西方、加入反俄阵营。西乌右翼法西斯势力更是与极端民族主义沆瀣一气。

  而乌东俄罗斯人聚居区( 主要为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 )则要求独立、积极谋求与俄联合。政府军随即出兵弹压。乌东战事伊始,当地军工企业、大型厂矿众多,基层民兵组织拥有较强自卫能力。在俄明里暗里支持下,乌东亲俄势力迅速实现整合。一时间秣兵历马、攻城略地,控制乌东大片土地。乌政府政治外行、军事不行,最后依靠美欧声援和极端军事组织才稳住阵脚转入防守反击。现在经国际斡旋,乌东战事渐缓。交火双方割据对峙,偶发零星冲突。

  影片阴郁、压抑的画面,荒芜的田野、冷寂的城镇,厚实、冗长的衣物、久违的俄式建筑物,传统的历史观念,义愤的道德理念,仪式化的婚礼,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乌东的社会场景,能使人联想到这里的时针仍然停滞在90年代的苏联。

  影片画面中在乌东军民身上经常出现的圣乔治丝带,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抵抗侵略、凝聚爱国主义情感的象征。乌东军民在画面中使用的轻武器、装甲车辆、火箭炮均为俄制,其中隐寓不言而喻。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采用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变换角度,试图还原战火下顿巴斯人民的生态状况。针砭各种豪强、奸诈、阴谋、投机,呼吁民生持久和平。

  从影片观感上来说,由于缺乏叙事主线、碎片化影像还原出生动的社会场景,基本上就是见仁见智。主观视角行云流水,如同雾里看花。更掩盖不住导演厚此薄彼的意识先行。所谓“形散”“神不散”,而且不够冼练,自然也就不够深入。

  《顿巴斯》观后感(三):现实之不可还原

  伪记录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不可还原。

  只有在类型片的框架下,伪记录才可成立。

  因为类型片与艺术片不同,不需要设置情境。

  没有情境,就没有那些真正的电影。

  因此,当一位执着于艺术探索的导演尝试以伪记录的方式还原现实,失败在所难免。

  这就是谢尔盖·洛兹尼察的《顿巴斯》遭遇的问题。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它懂得如何通过虚构的影像来重现2014年大选后乌克兰内战前线的荒谬景象。

  让曾经发生的场景和人物如在目前,让观众信以为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情片带上纪录片的影子,影像如同纪实,虽然它们都是编排出来的。

  谢尔盖·洛兹尼察走向了极致,即将剧情片彻底置换为纪录片,为了获得逼近绝对真实的效果。

  但问题在于,现实真的可以被还原吗?

  如镜子般照出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无非是一种崇高理想。

  任何艺术都在通过选取、加工、编排素材来抵达与现实所平行的真实。

  现实的混乱是无法在精致的影像中被呈现。

  而且因为通过虚构这门伟大的艺术,这是一种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的真实。

  企图在艺术中原样复制现实的尝试只有失败的可能。

  因为感官和智识的限制,现实中有太多无法察觉、认知、理解的信息,这些都无法呈现在艺术中。

  侯孝贤的伟大在于他有一股“蛮力”,一定要“还原”现实。

  当然,侯孝贤的还原与谢尔盖·洛兹尼察的还原不同。

  如果说后者幼稚地认为现实可以机械地还原为影像,那么前者前者的还原则是再造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侯孝贤说言,“我喜欢的状态,坦白讲,就是等同于真实的状态。”

  这里的“等同”,就是还原的核心要义,而不是原样复制。

  这里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

  结果是,真实不是来自于影像本身,而是观众对影像的体验。

  现实是不可还原的,但可以被伪造。

  现实只有一个,但它可以有无数个“合法副本”。

  伪纪录只有与类型片(和现实关系不大)携手,才有价值。

  任何艺术都是如此,不只是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顿巴斯》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