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物滋养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4 06:5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物滋养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万物滋养 第二季》是一部由张钊维 / 张万龙 / 李静思 / 朱笑艳 / 尹丹怡 / 马婉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滋养 第二季》精选点评:

  ●我觉得很有意思!

  ●旁白有点讨厌。主旨还是自然带给人类的馈赠,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应当适度,这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方法。

  ●还行

  ●配音太上帝了

  ●和第一季比水准也没有下降,还抽到了周边,开心!

  ●比s1好看!

  ●先说好香茅草的味道很多北方人接受不了,还有它真的特别普通

  ●这文案写的实在是,好尬?

  ●旁白让我想打人

  ●看到不是我一个人觉得旁白愚蠢而矫情就放心了。。。。。动画和第一人称浓重的模仿bbc之流的野心,但是最后只沦为bug

  《万物滋养 第二季》观后感(一):乐观的火锅店老板

  听到火锅店老板说他以前是设计出身,不厚道的笑了。老板很真实,心态也不错,一个中年成功案例,店铺扩大不了就不扩呗,安于当下,开开心心的巴适极了。

  有个电影叫《火锅英雄》那个防空洞的原型好像是这个老板。

  为啥还要140字,短评不能随意写了?再去写写,让我想起了淘宝好评,字数不够,拼音来凑。

  《万物滋养 第二季》观后感(二):最喜欢的草原,这里充满温暖

  看完草原很温暖,每个深处其中的人都热爱自己的土地,都乐在其中,这就是我所感触到的滋养。

  牛羊是行走的财富,多少让我们处在闹市中的人羡慕嫉妒恨,试想一头羊1000,一头牛10000,谁能帮我算算片子里一草场的牛羊值多少套北京的房子。

  掰着指头,流着哈喇子,好像那罐石头烤肉也挺好吃,我喜欢那土豆。

  《万物滋养 第二季》观后感(三):总导演手记|美食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

  文|张钊维

  我生长于一个以美食小吃闻名的海滨小城,但我并未成为美食家。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是入境随俗,随缘吃食。比方说,以前去欧洲出差,下飞机入住酒店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附近的超市去买两条面包,鲜切火腿片,腌橄榄,几颗苹果,再稍上一瓶红酒,就这样,可以吃喝三天。

  我对美食并非没有热情,但是我逐渐发现,那些真正令我回味再三的美味,几乎都不在旅游手册或餐厅名录上。比方说,早年我经常去上海拍摄旅游节目,也因此尝过各种高档五星美食甚至私厨,但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是有次到长江出海口探访还在建设中的东方大港时,在村子的饭馆里吃的蒸鱼与炒时蔬,那意外鲜美的感觉,至今仍在记忆的舌尖上跳跃。

  还有一次跟随凌峰大哥拍摄“走八千吃四方”,探访云南美食。我们来到迪庆(今天的香格里拉),凌大哥灵机一动,学起早年马帮,在雪山底下就地埋锅造饭。那一餐,就是货真价实的酣畅淋漓。

《万物滋养》第二季森林篇截图

  因此,我对美食的认识,就如同我对城市的认识一样。能够让我对城市产生感觉的,最重要的不一定是那些名人胜景、精品靓店,而是我在这个城市里的什么地方接触了什么人,产生什么交流。因此,如果你问我去台北上哪个牛排馆好,我可能记不清楚那些网红餐厅到底在哪里,但我会记得有几家开业近五十年的牛排馆,里头穿着西装的中年资深服务员,上菜时的举止神情。在此时此地,美食是跟环境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分不开的。

  这也是我参与到“万物滋养”创作时,最根本的态度。

幕后花絮照

  万物滋养第一季以自然环境作为分集主题,从大自然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从物种到食材、从食材到料理的故事;当时在b站上,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也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

  万物滋养第二季,则在第一季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去探寻食材料理与当地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我甚至向团队提出了:森林-森系料理、草原-草系料理、田野-田系料理、海洋-海系料理、江湖-河系料理,这一系列概念,来开启脑洞。我希望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以省份地域来划分料理菜系的惯性(川菜、鲁菜、湘菜、粤菜等等),而能够回归到料理与环境相连接的本源之处。

  这个本源之处,对于万物滋养这样以自然美食、健康料理为核心立意的节目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认为,美食不只是对口腹欲求的满足,也不只是人类文化的体现,更必须是对天地自然的赞歌。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能从当代的视角,去靠近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的追求,并且,把这个经验提炼出来,献给全世界的美食家。

导演拍摄期间现场照

  因此,除了呈现当地的名厨料理之外,我也要求团队小伙伴,一定得去接触老人,跟他们聊天,观察他们的日常,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轨迹与饮食习惯。这些老人们长年浸淫在当地的环境与食材中,一日三餐,一年一万餐,如果是八十岁,那就是八万餐;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在地饮食的最佳代言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就是环境、食材与健康这三者汇聚的本源之处。

  还有一个对于本源的探索功课,是要找出各集环境与美食背后的根本要素:

森系料理以小搏大,捻出香料这个特质,从味蕾的刺激延伸至幸福感,乃至精神文化的构成;草系料理围绕着对动物蛋白的不同处理,展现出人类在边疆地带的生存之道;田系料理立基于农耕民族所熟悉的淀粉主食,藉由资深田野与年轻田野的交错比对,来呈现人类对大自然所进行的、最早的“人工智能”培育成果;河系料理,则在当前环境问题与过度捕捞的阴影底下,挖掘有温度有故事有节制的河鲜美味;海系料理以鲜味的奥秘为核心,演绎着鲜腥风味与快慢时间的两组对位二重奏;

  这些对本源之处的探索,其原点,我必须说,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学术顾问冯广平老师,他在一开始对团队成员的两个关键提醒:“如何呈现从物种、食材到料理,细腻的梯度变化?”,以及,“美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这两个大哉问,时时刻刻引领着我们去留意,如何在撩拨观众当下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心灵上存放面向未来的资粮。

幕后花絮照

  万物二各集的时长比万物一少了十分钟,但是制作过程更为艰辛漫长,特别是剪辑过程,编导们病倒的病倒、痛哭的痛哭、戒烟的戒烟,但是最终他们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我们使用了更精细的叙事手法,也引入了动画元素,来表达纪实摄影所捕捉不到的景象,让观众在轻松的节奏中,吃得更有劲、吃得更健康。同时,著名的音乐人钟兴民老师再度跨刀,为主题音乐做了更具现代感的调节。最终,都是为了要达到这两个目的:

  透过环境中的人物去认识料理,同时也透过料理来认识环境人物;

  让我们的饮食文化能有所递进--从吃得饱到吃得爽,从吃得爽到吃得好,从吃得好到吃得有智慧;

  最后,要感谢这将近一年来,所有参与者的贡献。从出品方、合作方、媒体平台,到顾问、制作团队、受访者,乃至后续的推广发行同事,大家都齐心协力,付出了自己专业上的心力。我们期许,“万物滋养”这个系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塑造,能够在新时代持续打开一条新路径,这样,也就无愧于滋养了我们的老祖宗,以及大自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物滋养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