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小姐
《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句对白:
“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做人的品性,都藏在一双筷子,一顿饭中。
中国人,最常约的局,便是饭局。
一个人的面相好坏,难从中探知其为人如何。一个人的吃相,却能把这些看得真切!
吃饭的细枝末节中,最能透露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性。
前几日有个相亲约饭经历,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一小伙子拗不过母亲要求,和一位幼师打算见一面。介绍人说,这姑娘长相好看又很礼貌。
两人约在日料店,姑娘姗姗来迟,迟到半小时才出现。坐下后,也没问小伙子有没有忌口的,随着自己心意点了单。
菜差不多上满了,姑娘说让手机先吃,于是一顿拍拍拍。
拍完吃了几口,就说饱了。菜还剩下很多,但姑娘坚称自己要减肥,不吃了。
气氛挺尴尬,姑娘又说,自己有朋友在附近逛街,喊过来一起吃好了。
小伙子心想也行,免得浪费。
等朋友来了,小伙子傻了。一下来了四五个女孩子,坐下之后,几个人又点了不少菜。
几个女生一边吃一边聊天,几乎当小伙子不存在。
终于熬到饭局结束,姑娘们提议去酒吧喝一局。小伙婉拒,起身准备去结账。
小伙一看近5000块,原本想结账走人,但又气不过当冤大头,和前台打了招呼让姑娘付,便“溜了”。
路上,小伙子给姑娘发了微信,并转账一千,付了自己那部分的钱。
姑娘自然是把他痛骂一顿,痛斥他小气又奇葩,之后拉了黑名单。
相亲约饭遇“奇葩”的事,不算少见。但这件事上,我却认为,姑娘的吃相过于不雅。
相亲吃饭,大部分人都似乎都默认由男方买单。买单爽快的男人,就是大方。买单磨蹭的男人,就是不靠谱。
这样的判断标准,未免偏颇。
何况小伙子明确支付了自己的份额,从吃相上来看,比姑娘好得太多。
一个人的吃相如何,其实有迹可循。
女作家池莉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在医院工作时,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位工科男。
对方各方面条件都优质,高大英俊,面相极好。学历高,家庭条件好,还热衷于运动。
池莉略有动心,于是也很主动去赴对方的约。一来二去,谈起了恋爱。
工科男大概都不解风情,每次约饭,都约在池莉的单位食堂。
饭吃完了,自然是池莉的饭票结账。有时,饭票用完了,池莉就拿工资去贴。男人从来没觉得哪里有问题,吃得惬意。
偶尔的几次下馆子,买单时刻,又不解风情了,依然是池莉买单。
相处久了,这种不解风情变成了习以为常,次次吃完,工科男都脚底开溜,跑门口抽烟去了。
即便两家人都极力撮合,最后还是没走到一起。用池莉的话说,“吃饭吃不到一块去”。
有句老话说:“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吃饭不光是吃饭,吃的是局。在这个局中,吃相不对,管你面相如何,都难走到一块去。
不光是两性之间相处,要看一个人的吃相。
寻常朋友相交,也是要依吃相定深厚的。吃相好看的人,可以深交;吃相难看的人,做做表面功夫,也就够了。
马未都有个流传很广的句子:“吃相如人品”。这还得追溯到他和儿子及其朋友吃的一顿饭。
饭毕,他和儿子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儿子不解,听他细说:“你朋友夹菜有个习惯动作,筷子插到菜里,来回翻转扒拉几下,才夹起来。丝毫不顾及别人,这种人,自我,也自私。”
“如果他生活窘迫,面对佳肴时这般吃相,还可理解。可你朋友是生意场上的人,并不困苦,这般吃相,实属不该。面对一盘菜,他不曾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面对的是利益,他也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占为己有。”
起初儿子认为,吃相如何,终究是个人习惯,不能过度解读。后来,这位朋友因利忘义,恰是如此。
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很多时候,一个人人品如何,看看吃相,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正如有句话说的:三杯两盏小酒,两碗一碟饭菜,吃着吃着,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