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尚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15 02:4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尚书读后感100字

  《尚书》是一本由慕平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尚书》精选点评:

  ●这本书应该是儒家治国理政与理想领袖之典范的阐述吧。

  ●不求甚解 那么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诠释

  ●绝对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崩溃的书。完全不懂。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29日捐赠

  ●我的古文功底不行,不过靠注释大致了解了尚书内容,这回当我先行了解往后还会再读。

  ●注释时而极详细,时而极简略。作为普及读物尚可。

  ●完全否定尚书伪书的价值并不可取,我们当今许多熟语诸如玩物丧志;满招损谦受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等皆出于伪书。又,译者的态度有些轻率……

  ●读完四书后读的第一部五经。全书值得当今借鉴的东西不多,整体全书是夏商周和一小部分春秋时期的天子、诸侯们的公告、演讲和言论,政治性极强,总体反映的是天命的思想。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借着天命说来宣传自己的合法政权和对诸侯百官民众发号施令。另外,里面成王和周公旦等的有些说法似曾相识,历史啊政治啊真是千古不变:上天/时代/命运并不是没有给前朝机会,但是前朝倒行逆施黑暗腐败民不聊生,我们商朝于是站了出来和人民鱼水一家亲拯救了整个国家,我们代表了上天的真谛,大家听从我们的可以安居乐业,大家好好干我们会选一些优秀的人进我们政府,我们政府立志廉洁公正为民服务,大家要乖乖听话,不听话我就只能代表上天惩罚你们了,不要怪我,那是上天的意思哎~最喜欢最后的秦誓言开头: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竟然简单的撸完了,以我的水平,看得再认真也只能是囫囵吞枣,这个版本虽然译得不好,但对我也够了。

  ●三星是因为翻译的实在坑爹。。。尚书本身是一部远古文献集,有的篇目其实没必要读,就当读完了吧,前后花了一年。 2018.02.22,今日重读其中几篇,品出几味新意。

  《尚书》读后感(一):读《尚书》

  几人知道,“上帝”最初指什么?上为上天,帝为天帝,又可只称“帝”。 又几人知道,占卜究竟是为何?周公为武王疾病占卜,为兴建洛邑多次占卜。不疑不卜,非大事不卜。如今迷信之说,都是后面术数末流。 再几人知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源于《尧典》?天下九州,来源于《禹贡》?唐虞之人,已将神州走遍。 最后,又几人知道,《洪范》奠定了古人的治理基础?“洪范九畴”真乃天降神笔!五行来源于此,君王所作所为意义重大,日月星辰为纪时所用,卜筮、天象,自有其意义。 《尚书》是最早的上古史,隐约已有帝王之学的气象。是我们文明的源头!

  《尚书》读后感(二):君王风范

  受中国的古装剧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君主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多意想。

  未必是真实的。

  而看了尚书之后,对于中国的祖先们的文化。制度。都有了很好的学习与理解。

  很好的感悟。

  一个君主。并不因为是君主,并不是因为有了权力,就是可以滥用权力。

  一个君主,一个皇帝。并不是过得比百姓更好。

  而是更加勤勉。

  一心为民。为天下苍生。

  让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自己的要求,要节俭,谦恭,德,仁。

  置百官。并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更好地让造福于百姓。

  寻找贤人。对于贤明的人,对于有功的人,要进行奖励。

  对于坏人,要进行处罚。

  要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德行。

  不符合王道的。就是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争讨。

  民心。

  以民为本。

  这是一部对于领导力的教科书。

  《尚书》读后感(三):《尚书》里的社会为什么在衰退?

  想学中国文学,便去读了上古之书——《尚书》,但没想到一捧起书看了一下原文,便直接奔解释去看了。

  看完后自己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感觉其中记载了许多琐碎之事,而且重复很多,不是真正想了解历史的还真无法细细研究。但也让我对先秦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

  尧舜禹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与万物规律还一无所知,人们的行为举止还很粗野,但是就是这样相对原始的社会,我们的先人竟然实行禅让制,把一个名族的统领位置让给有贤能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可贵到让我怀疑这段历史的可信度。

  尧舜禹并不单单是君王,他们同时也是科学家,像尧他研究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派人在不同的季节到不同的地方探究一日长短,四季交替规律,从而指定历法,让人们能弄懂时节的规律更好的生活。

  还有禹,他也是个科学家,水利工程是他一生致力的事业,让人们摆脱洪水的灾害,同时根据治水之后的土地肥沃分等级来收相应等级的税收。

  但这样的大同社会并没有长久存在,在夏的时候便开始了世袭制,与之而来的是暴君暴政,更种战争纷争。但同时也看到一些贤君与君臣真诚地探索为君、为臣、治民之道,这种风气也是后来历代王朝少有的。

  这些变化是否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衰退呢?这也是我读完《尚书》之后的疑惑,希望有老师可以帮我解答,谢谢。

  《尚书》读后感(四):孔子编定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尚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尚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