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一本由王世舜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文尚书花了两三天读完,条贯、头绪依然不知何起。虽然不考,但主观愿望还是想读懂尚书、春秋,理解这些天命之书蕴含的后世胚芽。
●我了个妈妈我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历时33天,每天睡前半小时,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人都给读不好了。好在历史读过些,还能找出哪些是人名,加上后面对语言有所习惯进度快起来了点。谈个人感觉,这书并没有如想象般字字珠玑,有关祭祀卜筮全被我当做异趣习俗消化了,说理部分也落点极高,儒家思想我们都懂的,意识形态那一套,读多了难免不耐烦。加上历代讨伐,誓师,治理,立法,安民,谏言……道理大同小异,重复不少。势利一点讲,读书若有性价比的说法,对普通人而言尚书的性价比应该远远不及史记、左传和论语(这个还可以用来考试……)。话说回来,佳句也有不少,笔记记了很多,现在回味也觉得不亏,全当是个体验吧。个人很喜欢洪范九畴的部分,读了这个,方知中国政治形态的形成,早在那时就开始了。
●其实我看的注音版,只读了译文。。。中国政治思想的缘起,重德行,体恤民力,选贤任能,慎刑法。但是人啊,强调的往往是难以为继的,文武在说,成王在说,康穆在说,平王还在说,可日子却每况愈下,就像殷商,总有人懈怠了,总有诸侯做大了,总有其他势力入侵了,总有不同阶层不满了,平衡不是被利益打破,就是被科技打破,历史总在不断重复。
●经典的语句非常多,但是应该是后人编造居多,仍旧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尧典,禹贡,洪范,秦誓,要再精读
●2018/3/22 ~2018/4/5
●非常晦涩,读起来有点像旧约,又有点像君王治国版本的成功书籍。道理我都懂,讲真。以德治天下,有德之君自有上天庇佑。(阅读体验:艰涩)
●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人类初始,世界只可以用混沌形容。“文明”为何物,甚至连“蒙昧”也谈不上。史前蒙昧时代,没有科学,只有万物有灵、图腾、巫术、龟卜之类的原始性神秘观念。这种原始性神秘观念是宗教、哲学的篮。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理性的发育,逐渐形成早期朴素的宗教观念、政治观念。
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说,我们所处的今天正在迎来“人间失格”。“人间失格的标志何在?内在地说,在于个人和社会本身成为反思的对象。质言之,天命是人创造的精神宝剑,又是为人的利益服务的智慧之学。面对如此问题,难以不扪心自问:历史如何改变世界?人类为什么反思历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思考?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应该以何种品格在现时代亮相或登场?哲学如何“做”,才像那么回事,才算得上为人类尽了自己的“本命”?
《尚书》读后感(二):善、上善、上上善
善、上善、上上善
文/素闻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此乃圣贤身教言教,不矜己见,不持己能,相观为善,善从人学,故能喜而行之,乃至拜而受之;以善为宝,善与人同,故能舍己从人,迭相传递,遂有耕种陶渔以至为帝,皆世之楷模,垂范千古。
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故君子之风,似兰之馨,如松柏之茂,虽幽谷而难掩王者之香,即冰雪而愈见诚意之美。身语意行,善恶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行善如种莲,日见其美,亦如春花,秋来必有累累之果;行恶如磨刀,日见其损,亦如蚁穴,久之必毁千里之堤;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此诚善恶因果,丝毫不昧,故君子博闻强识而谦让,善行不怠。善,德之建也。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此乃老氏所言圣人之善。柔软灵动,随器其形,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夺,无怨无尤,亦圣人之德也。
阳明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善致善,善也,乾健不已,精勤匪懈,是为上善。然皆有为之功,更有上上之善否?
昔者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遗弓,得之’,而可矣。"如此,则楚王失弓,天地得弓,亦可矣。
大哉,孔氏之仁德,善也;老氏之自然,上善也;而莲池袾宏曰:“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进之,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观天地之仁德,察东方之善缘,莫不好是善德。相逢一笑,行善之始;相忘于江湖,亦善哉之行也;流水悠悠,长空寂寂,掬水即见月,弄花知香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大小方圆,无长短高下,无得失成败,无尊卑贵贱,无富贵穷通,乃至无是非黑白,无善恶美丑,无凡愚智圣,乃至无有无对待,无人,无我……而于此人我有无善恶美丑凡愚智圣富贵穷通之中,随方就圆,共行善道,同享光明,此为上上之善否?
《尚书》读后感(三):孔子编定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尚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理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尚书》读后感(四):孔子编定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尚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尚书》读后感(五):《尚书》读书笔记
尚书是一部古代宫廷文献总集,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尧舜、夏朝、商朝、周朝的官方文档,即是历史,又是治国纲要的记录。根据孔安国的分类,尚书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主要类型,包含先王事迹、君臣之间的议政、上古名臣的奏章建议、分封诸侯时的告谕、作战前的誓师词、官员的任命文件等。总体而言都是上古王朝的政治文书。
主要记叙了几个历史片段:
尧帝治理下的和谐天下尧帝安排人员定农时和历法,涉及大量早期天文学知识尧帝选拔接班人的标准以及尧帝对舜帝的试炼舜帝的早期政绩、建立制度、巡狩舜帝在尧帝逝世以后的人员安排,最后设定了十二个州牧、四岳(元老)以及九卿以及舜帝的结局 全篇虽然是以尧帝作为篇名,但大量的篇幅在写舜帝的事迹,描写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各种神话传说,其中很多人物成为了后世夏朝、商朝、周朝各种国家的起源。尧典中的故事大量引用于《史记》五帝本纪中,应该说是官方认可了的神话故事。主要是舜帝时群臣讨论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原则。一开始是皋陶和禹讨论作为帝王的德行要求,然后是舜帝询问下禹回答自己如何做好工作,后又是舜帝提出的对大臣的要求和期望。应该是儒家对于早期政治人物的美化,最终目的是描述一个君明臣贤的理想政治生态,也是将来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的一个重要实例。
以禹讲述治水时的故事,描述中国早期的地理状况。未细读,应是考察地理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同时在那个时候中国古人就已经有依据地理情况适当征收赋税的人文主义概念了。
夏王朝启帝与有扈氏作战前的誓师词。主要是启要求严格执行军令,并且承诺赏罚分明。其中关于赏罚的描述,赏赐是在祖庙里嘉奖,处罚是在社坛里杀掉,带有儒家重视祭祀的色彩,也许夏王朝更本就不是这样处罚的。
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解释了商汤为什么要讨伐夏桀,背后的道理其实很复杂。按照儒家的观点,君臣之间是要有严格的等级观念的,作为臣子如果谋求推翻君主,那就是大逆不道,但是在儒家描述的美好的上古三代中也存在这样诸侯用暴力推翻帝王的事件。所以有了这篇汤誓,通过解释商汤讨伐的动机是为了拯救天下,为儒家的思想扩大化应用以及为新的帝王服务创造了理论依据。
分为三篇,是商王盘庚在将商朝首都从黄河北岸迁徙到黄河南岸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对商国人民的讲话。从全篇来看,这次迁都商朝内部的反对是很强烈的。
第一篇:未迁时候的讲话,不仅是苦口婆心,更是威逼利诱,用先王和上帝的降灾惩戒作为恐吓手段,同时宣布了违反禁令的处罚措施,强力的推动迁都事宜。第二篇:刚迁都后的讲话,主要是对迁都行为的解释工作,从占卜出发,结合了对官吏的要求,仍然是处理反对迁都力量的事宜。第三篇:迁都一段时间后的讲话,可以看出迁都一段时间后,殷商王朝的发展并没有迁都前许诺的那么好,本篇一部分还是做迁都的解释,另一部分是将发展不好归罪于官员的煽动然后对官员们进行集体批评和集体要求。 对于刚刚进入农业社会的古代商朝,迁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意味着要放弃原本熟悉的自然地理环境到新的地方进行开垦建设,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生存挑战。盘庚迁都应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仍然需要处理大量的反对意见,于是祭出了恩威并施统一思想的杀招。即使迁都后一段时间内效果并不好,也将责任甩给了官吏们,通过整顿官吏达到目的。介绍了商王祭祀其祖先高宗时出现了异象后,大臣祖己劝勉遵守礼仪的故事。
描述了周文王征服了殷商西北的藩屏后,大臣祖伊对纣王的警告,以及纣王所说的“我命由天”的盲目自信和祖伊的反驳。看作是解释商朝为什么灭亡的证据。
讲述了纣王庶兄微子在劝诫纣王无果后深感绝望,于是咨询政治元老意见并最终选择逃亡的故事。也是解释纣王为什么亡国的资料。
周武王在牧歌与商纣王作战前的誓师词。基本风格和汤誓差不多,只不过更多的篇幅描述了当时周武王是如何聚集各路诸侯的。
周武王向箕子问政,通过箕子之口讲述了所谓“大法九章”的统治秘诀。是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政治理论总集,同时包含有大量哲学、天文学、迷信、谶纬的理论和知识。为儒家引经据典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材料。
歌颂周朝创建者之一周公旦的神话故事,树立了一个完满的宗族大臣的形象。
周公写的以周成王的口吻向诸侯动员东征的讲话,反复强调天命,以及周成王不敢荒废先人的功业。属于发动内战的宣告书,也是记录周朝早期通过军事手段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材料。
康诰有三篇,都是周成王在评定武庚管蔡叛乱后封康叔于卫国的诰命文件,此为上篇。讲述了周公要求康叔在封地要广泛接触殷商留下来的贤人,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赏罚标准的事迹。突出描写了周朝早期建立的法制状况。
康诰三篇的中篇,是周朝总结殷商亡国经验后颁布的禁酒令,可见周朝早期是一个相对禁欲的政权,而商朝末期是淫乱放荡的政权,从这个角度阐释了儒家所要求的类似清教徒的生活。
康诰的下篇,教导康叔要宽恕对待殷商遗民。从康诰三篇总体来看,周朝远征建立封建诸侯的策略包括
建立统一战线,拉拢当地的贤人和豪强建立严格的法令制度,以充分展示新政权的威严并打击顽固的反对派改变当地的社会习俗,使得当地更能接受统一的宗祖国价值观在建立封建政权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怀柔,不能硬碰硬,循序渐进的巩固统治周成王建立东都洛邑时的讲话,讲述了建都的过程和建都的意义,仍然是总结周朝取代殷商的经验。
周公旦对已经征服了的殷商贵族的讲话,时间是建立新的东都洛邑以后将殷商遗民迁徙过来的时候。因为商人是一个笃信鬼神的民族,所以在解释周朝取代殷商时周公大量的宣称这是上天的旨意。后半段周公表明他不会对殷商遗民赶尽杀绝而是要启用其中的贤者,给了殷商贵族一条活路。总体来看,是恩威并施的一篇对投降者的政策宣言。
周公旦在建立分封成功后对周成王治理国家的教导,总结起来就是要居安思危,不可贪图享乐。仍然是儒家为了突出周公这样一个完满的贤臣形象的材料。
周公解释周朝活得天命以推翻殷商的演说。可以看做周人对夺取政权的说词,也可以看做儒家认同周礼治天下的神话渊源。
前半部分基本上和君奭差不多是解释天命观,后半部分对刚刚政府的殷商部落进行了政治上的教导和恐吓,如果真是儒家修订后的尚书,可以看出儒家对于法家的严酷法令也不是完全的否定的。
总结了夏商两朝的制度建设和灭亡原因,解释了周朝的官僚制度体系,同时提出了司法独立的概念,并且初步讨论了周朝选拔官员的标准。应该是周朝早期建立国家的制度性文件。
周成王托孤以及周康王继位的记录,其中大量描写了周康王继位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和礼仪,是周朝早期皇家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后世研究周礼者的起点。可以看出,在周朝的生产力水平下,国人已经将皇家的各种仪式做足了庄重感,这是一个早熟的民族才能够发展出来的独特礼仪文化。
描述上古时期的残酷刑法和之后所建立的刑法标准,提出了适当的刑法来引导民众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同时对于是否是蓄意犯罪提出了不同的惩戒标准。本篇还大量的讨论了审理案件的细节,可以看做是先秦时代的法院工作导则。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以德服人。
周平王分封晋文侯为侯伯的文件,可以看出此时的周朝已经衰落,需要靠诸侯国的帮衬才不至于亡国,而对于诸侯国的口气也从早期任命文件的教导变成了此时仰仗他们的恭维。从最后的赏赐来看,仅仅是几把弓和一些箭,可能周朝是真的穷了吧。
鲁僖公征讨淮夷和徐戎的誓师词。对比之前夏商周朝的誓师词,鲁僖公更关注细节,甚至有一些婆婆妈妈,气势上确实不如上古三朝的君主那样是争夺天下的战争。
秦穆公在军事行动失败后的自我批评。表达了对老臣的信任,也可以说是宽慰朝中骨干元老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