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辞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5:1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辞海》读后感100字

  《辞海》是一本由夏征农 主编著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0元,页数:2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辞海》精选点评:

  ●做名詞解釋用的...

  ●没有绿封的那版好=v=

  ●没有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最喜欢的大百科全书。

  ●前互聯網時代時間殺手

  ●I love it! 虽然有的人说字小,但是我真的太爱它了,厚厚的一本,沉甸甸的,每次拿着它都觉得心里都满满的。

  ●缩印本~字略小~帮家人买的.....觉得还是网络用得更方便>.<不过估计差什么专业点的东西还是有用的对吧?

  ●除了某人烂透了的书法有点煞风景,条例啥的都还清新。

  《辞海》读后感(一):近3000页的辞海,被我发现缺页

  前几天某网站活动,买100返15,买了本缩印的辞海,书到家之后时时翻阅,某日想查查山海经,发现没有词条,惊觉不可能,再一细看,居然缺了16页,好在15天的返修期没过,于是申请换货,但是书只退不换,大不了退了再买一本。只是惊叹我的RP,一时心血来潮都能发现3000页书里的缺页。

  《辞海》读后感(二):问题不少

  这本新辞海我买来不到一周,只用了几次,就发现如下问题

  1.很多常用词都没有解释,比如广场、文脉等。2.一些词条其中是有错的,比如中学词条中辞海有如下解释:“1562年德国梅兰希顿创设的文科中学为近代中学之始。”事实上是梅兰西顿1560年就死了,而文科中学也不是他最早创设……

  当然瑕不掩瑜,但作为一本权威的工具书,在使用过程中让人疑窦丛生,不得不质疑其编纂人员的敬业精神。如果权威工具书都这样,那当下什么还能值得我们信任?

  《辞海》读后感(三):转载

  @石康:正好我父母家有一套单位发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三本一套的红皮儿《辞海》,于是每天在那里一页页看,那是我第一次读接近百科全书的东西,激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晚上睡觉时读得都不舍得放下,书很厚,搞得我修养没增多少,臂力却提升很快,这套书我断续读了好几年才读完,差点把我的眼睛给看坏了。

  @石康:这套书激起了我看工具书的兴趣,接下来我一气看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2本一套的《世界艺术史》、意犹未尽,又看了3本一套《剑桥艺术史》,并在上面画了大量小道道,接着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两本一套的外国文学部分,直至抢购到一套九本红皮儿的“剑桥中国史”后连看一个月,狂热才算平息。

  《辞海》读后感(四):工具书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应该是第六版缩印本。

  《辞海》的定位应该算是百科辞典吧,不过其实里面的文史条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为一名文科毕业生和文史爱好者,看到反映社会生活的辞典里文史的比重那么大,自然很开心。

  可是看着看着还是有点儿问题,比如“陈”字条,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大姓,怎么排都在前五位,陈姓的名人自然也不少。《辞海》在解释人名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名字后面给传主一个职业定位,比如政治家啦,大将啦,诗人啦,戏子啦(辞典里称戏剧演员)。

  不过我看到有一条确觉得很纳闷,陈公博,后面直接就一个定位“汉奸”。这个定性真是有点商榷的余地啊,再看看别的一些挂着一堆官衔的也没做出多少功绩的,全部定性“爱国民主人士”。这个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无疑是政治标准吧,而且是某个特定阶级的政治标准吧?

  那为什么不在“陈永华”条目下著名,又名“陈近南”天地会总舵主或者反清复明志士或者民族英雄之类的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辞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