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孤旅》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妮·萨顿著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6.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行孤旅》精选点评:
●看了些图片,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
●很不错的人物传记。还可获知民国的内地实相。土匪、农民、军人、土司、传教士、官僚。
●有点颠覆想象,洛克傲慢 孤僻 偏执 花销奢侈,热爱中国山川却对当时当地的文化不够理解包容。但无论作为旅行家 植物学家 或是后期对人文社会的研究,都非常无畏而坚韧,也有他对待这个世界的善意方式。有机会要徒步膜拜下洛克之路。
●在云南梅里的旅程中一直读,回来后又重新读。世界在变,而这片土地给人的感觉不变。。。洛克博士对云南的感情,九十年后我们感同身受。
●一部结合个人传记与中国边疆史的佳作,透过性格孤僻的洛克,穿越时空回到民国那个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也十分陌生的大西南!
●值得一读,翻译不错,分析差点儿。
●若能读到传主的日记就更好了
●不虚美,不隐恶
●相比《消失的地平线》好太多,地理学家、植物学家、探险者、民俗人文研究者终究比夏虫语冰之辈来得客观可靠
●洛克是一个一直存在于认知中的大神级人物,至于他到底怎么神,对各种细节倒是知之甚少。从朋友那儿借来这本书,见缝插针读完,甚至千里迢迢外出旅行也随身带着翻读几页。洛克的一生因为大香格里拉而闻名,所以跟着这本书也像游历了那个时代的云南、青海、四川藏区,风土人情、气候植被,也包括混乱的革命风云。当然洛克的个性在书里也展露无疑,这位爷绝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仅有严重的怪脾气,讲究生活细节的各种排场,而且才华也看起来参差不齐,大致可以认为动手能力和实地探访能力一等一牛掰,而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述能力则如一团乱麻千头万绪,必得好的编辑协助才能诉诸出版,其对于纳西文化的研究亦然。但天才往往如此,总有强烈的个性标签让他们得以穿越日常生活的平淡,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苦行孤旅》读后感(一):爬过那座高山,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不想爬。
在偏远的滇缅边地,他用西式礼仪和文明;在红红绿绿的上海,他用被激怒的禁欲;在高楼冷峻的美利坚,他用圆滑的挑战;反正他就是要和环境不一样。他的心智停留在没有受到关爱的童年,他的勇气走到了贡嘎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去和留的挣扎,只是,他的跨度大了点。
《苦行孤旅》读后感(二):李若虹:重识约瑟夫 ·洛克
哈佛燕京学社 https://harvard-yenching.org/staff
刊于《读书》2014年8月
转自三联学术通讯小站 https://site.douban.com/162358/widget/notes/8717941/note/383442870/
约瑟夫 ·洛克传的汉译稿完成后,为查看已故作者斯蒂芬妮 ·萨顿的档案资料,我又一次搭乘地铁来到了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The Arnold Arboretum of Harvard University)。时至仲秋,园内小径上满是落叶,两侧好多是从亚洲,尤其是从中国移植来的珍稀树种。洛克,这位传奇式的植物学家,近一个世纪前,想必也曾多次走过这条小径。
以下略,见链接。
《苦行孤旅》读后感(三):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去年十月,去了四川的稻城亚丁,去了云南的雨崩、香格里拉、丽江。发照片到朋友圈,朋友说,你是不是沿着洛克路线在走啊?我很懵,虽然也在亚丁的寺庙里,看到有牌子写“洛克路线”等字样。搜索了洛克,只留下一个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探险家,到过云南、四川等地。
12月渡口的读书会,主题是围绕着探索自然,在看了《丈量世界》,了解了外国人洪堡和高斯的伟大之后,似乎是拓展了一个新天地。那么多曾经没有听说过的伟大人物,那么恢弘、绚丽的世界就展现在无知的我面前。读书会里的同窗推荐了其他有关于人类探索自然的书,而这些书所描述的地区和文化,又恰好是我走过的地方,顿时生出来一股亲切感,于是在网上到处找寻《苦行孤旅》、《雪山之书》等等。 今日,终于读完了《苦行孤旅》。这本书由外国人写成,在近年由中国人翻译的。书籍根据大量洛克的日记、书信、照片,洛克亲朋好友的回忆,植物园收藏的洛克的档案,描绘出一个在中国西南地区做研究工作的外国人。
不知道怎样来形容洛克。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丽江?是的,很热爱,每次离开都想着回去,但是每次在丽江,又会讨厌这里的环境、社会等等,抱怨个不停。 他爱丽江,是因为丽江没有所谓文明世界的烦躁和喧嚣。他抱怨丽江,又是因为丽江缺少所谓文明世界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元素。
很有探险精神?是的,但是同时也很会享受。如果我们所理解的探险是单枪匹马或者只是两三个人深入深山老林之类,过艰苦的生活,那么洛克的探险不是这种艰苦的探险。洛克的探险有资金支持,有农业部、植物园、国家地理学会等提供,这些资金让他可以雇佣10多个纳西仆从,其中有橱子,可以有多匹骡子,驮着他众多的行李,可以随时享受到在欧洲一样的生活方式。据说甚至带着一个浴缸。如果到危险地带,甚至还能雇一些军队用于保护自己的安全。
对纳西人友善吗?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在离开云南时,会把这些纳西仆从安顿妥帖,但是他又时不时带着上位者的权威性去对待这些仆从。甚至有次回美国,他带去了两个纳西仆从,但是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他的助手,而只是让他们继续做仆从的工作,这样洛克能享受到在云南那种被人服侍的状态。
书中有一段描写了洛克的心理。在我理解下,洛克是一个很享受被人追捧的感觉的,在中国、在云南这个圈子中,他不太和外国人相处的来,很难和人同行,虽然也同行过两三个外国人,但时间都不长。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脾气有点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他习惯了纳西仆从对他的尊敬和顺从,形成了自身具有权威性的感觉,不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他为什么在欧洲或者美国会想念丽江,除了丽江确实对他有吸引力外,还有欧洲或者美国的世界中,能人太多了,多到让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特别,没有那么受到推崇,他享受不到被人尊崇的那种感觉了。
洛克也是一个遵从内心的人。一开始,他只是为了植物学的研究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因为那里是植物的宝库,未被大量开发。他得到的经费支持,一开始都是来自于植物学方面的机构所提供的。他的著述多为植物学和探险记述等内容。而后,他竟然开始研究起了纳西的文化和民俗,且有所成。他的作品有研究纳西历史文化和宗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
洛克一生未婚,但是他喜欢小孩子。本书提到过顾彼得,也是未婚。还有一个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亦是未婚。也许看到的风景已够美好,经历的探险生活已够刺激、精彩,精神上的满足感已被填饱,于是对于婚姻和爱的渴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但是同时,无家庭牵挂的环境也反过来成就了他们的探险生涯?只是究竟是怎样,谁知道呢?
那些写出来的文字,拍出来的照片,是他们想让人家了解的,而是不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我们又是否真的接收到他们真正想表达的,谁又真的能知道呢?
《苦行孤旅》读后感(四):谈谈《洛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