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演进》是一部由Grace Lee执导,Grace Lee Boggs / 丹尼·格洛弗 / Bill Ayers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演进》精选点评:
●马克思、黑格尔。
●革命不是暴力,而是心的改变
●想变聪明,就学哲学。
●于电影课上看,纪录片本身质量一般,陈玉平实在令人可敬
●一个有着辩证思维的人也需要被辩证地看待。也许很多人对她的崇拜,只是想找一个偶像让自己看起来很cool,但一定有着真心爱着她的人。
●老人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但片子拍得一般了,有些可惜。
●由一个支持暴力抗争为有色人种争取权益的民权人士,到一个倡导非暴力的致力于社区重建的自然派改革者,这不仅是她个人思想的演进,也是社会的演进。非常认同她的观点,不应该将希望寄托在领导人身上,变化应该从自身开始。
●很可爱的人
●一个纽约中国餐馆老板的女儿在1940年取得哲学博士后扎根底特律,投身美国工人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底特律社区运动七十年的传奇,97岁高龄还像一把红彤彤的刀子放着光辉
●没有对人物的全面认识是不能拍录片的,何况要把97岁老人的一生拍得举重若轻。弱水三千可以取道几瓢的片子,是看到今年最佳的纪录片电影,没有之一。
《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演进》观后感(一):超字短评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Grace Lee Boggs
Grace Lee在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活动家参与黑人民权运动,看完纪录片感觉她的经历是难以复刻的,几十年扎根在同一处让她滋生一种热爱和责任感,但视野和思想又是开阔的,不受拘束地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看到了conversation的力量,等我老了不便行动的那天,我也希望能够邀请不同的人来家里做客,在对谈中激发思考,无止境去探求意义。BLM运动下我对自己以往的一些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怀疑,发邮件给一个信任的教授表达了困惑,她推荐了这部片子。我的直观感受其实是feel released,原来那些看起来棘手的一股脑涌到眼前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演化着,焦虑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时间,对发生的事情保持自己的认知,也不需要害怕改变,”Changing is more honorable than not to change.”
《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演进》观后感(二):一生的革命: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一个华裔美国人,在美国一直从事着革命运动, 为工人阶级,为黑人不断的争取权力和地位。
正如Grace询问教育部领导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让我思考,革命的目的在于什么?
我的理解,革命的本质在于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改善自己在价值分配链条环节中的位置。如联合黑人,工人阶级,激发他们获得更多权益的愿望,马克思理论认为,只要联合足够的基层群体,就能推翻现有的统治政权。 现在看来,老毛正是将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人。 早期Grace也承认武力活动的确迅速的加速了革命的气氛,但暴力事件带来的后遗症也给她带来了不断的思考,革命一定要暴力吗?
革命,革自己思想的命,就单个个人而言,是自己思想体系不断更新。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三观,然后怀疑,打破,重建,再打破,再重建,反复的过程。Grace从前期好战,暴力到后期在家门口放了一个“no war!”的牌子。从前期热衷于大的群体活动到后来更注重个人思潮的重塑。相信这些正是她个人的革命或者演进。
特别喜欢她老年时的样子,自信幽默,温柔而坚决,常诱人思考,给年轻人启示。
人们唯有不断革命,革新自己的思维,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演进》观后感(三):1234567
美国政府的档案中原先记载陈玉平是中国人和黑人的混血,因为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她要为一群“不相干”的人斗争。
我作为一个观影者,起先也很是费解。她作为一个华裔,女性,她不为女权斗争,也不为亚裔斗争,她去为黑人作斗争,吃饱了撑的。随着影片的进行,我才意识到她这一切斗争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 人 。陈玉平这样说"I didn't think of myself so much as Chinese American, I didn't think of myself so much as a woman because the Chinese-American movement hadn't emerged,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hadn't emerged.(在她那个时代)" 正如她所说的,她参与到黑人运动中的理由只是因为黑人运动出现了,而这能让社会更好,她便参与进来了。她不把自己归类为某一种特殊群体,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最简单的位置,一个人。陈玉平的斗争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追求,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简单提下,无论是她在一段革命中更注重个体思想的进步。还是她提到革命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活的不想人了。都能看出她将个人作为主体,趋向一种自然的变革。
当奥巴马当选时,记者采访她,是否也希望此时在现场,她答,并不希望。
我曾在克利夫兰的街边见过同影片开头相同的场景,以为华裔老奶奶推着手推车独自走在破败的大街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心酸到不能再心酸。看过此片后不禁有些肃然起敬,不知那一位老奶奶是不是也是一位像陈玉平一样的人。对于陈玉平来说似乎留下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她不试图存在,重要的是做了些什么,改变了什么。
电影看得原版无字幕,有部分未听清,若与陈玉平说法有所出入,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