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菊》是一部由程景阳执导,汉娜·沃尔夫 / Dave McNulty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菊》精选点评:
●
●立意不错,但是不喜欢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
●有的情绪还是很真实的
●给的东西太满,外国人演出了中国家庭味道的东西,让人觉得及不自然
●正在期待剧情怎么发展时,突然就以一个老套的结局结束了,故事还是很赞。我们和很多人talk,却只有很少的communication。一直认为情感关系的维持离不开communication,亲情、友情、爱情一旦失去communication,维持彼此关系的就只剩那根被磨的越来越细的道德线。
●不知道是不是科技把人们异化了,总觉得和陌生人越来越近,和熟悉的人越来越远。但有些感情永远不能被抹杀,即使表面是冰川,底下却藏着火焰。影片节奏感很好,结局不意外但很有正能量。
●挺温情的一个小故事,影片视觉听觉质量都挺好的。不过当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而且编剧导演必是中国人。大约在15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说了不少这种故事与笑话。比如网恋见到的是自己前女友,丈夫等等。其次,美国家庭隔阂到了这地步,早离婚了。华人写的美剧本应多找老美提意见。继续加油
●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是片中的母亲,是本片的精华和亮点。家庭的“冷暴力”不仅来自于男人,同时也来自于同样身为女性的女儿,甚至伤害更重。男人和女儿将这个女人逼入情感的死角,一同跟她对峙,用冷眼和不屑伤害她。同时也无视她对于想要拯救这个家的一切努力。女人作为主妇的角色,内心值得关注。
●额……好尴尬,难道把所有尴尬的事情排成小短片就变成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嘛哈哈
●以为是个像水果硬糖一样的故事= =。我想太多了...
《红菊》观后感(一):难得的细腻和精练
在朋友推荐下看了程景阳导演的《红菊》,鄙人有个毛病就是看电影爱猜结局,单从这个方面来讲,这部影片不幸又证明了我还不错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仍然是要赞一下这个同在美国东部地区的华人导演,一般看微电影或者短片,有一个很容易惹上的毛病就是人物行为多少有些不合理,导致你很难follow主角完全进入故事。然而这部影片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一丁点都没有。
镜子前的对镜自怜,餐桌上的尴尬晚餐,一起旅行的家庭计划...在每一个情节安排下每一场戏中每一个人物的表现,都细腻无比,非常令人信服。程同学先不说是否是编剧牛人,至少导演方面是才华横溢的。后来了解到这是他本科时的作品,而且还不是毕业作品Thesis film,更加觉得厉害
看了不少微电影和短片后,感觉好的短片有的时候比好的长片更难得。短片对结构和语言的精练的要求有时更甚长片。《红菊》是一部精练的,精彩的作品,而且是中国导演拍外国故事,十分难得
《红菊》观后感(二):几点感想
看了下这个短片。有几点感想:
一、开篇的画面和音乐处理的很好。很吸引人。
二、人物对白不错。
三、聊天阶段画面切换感觉有点欠火候。就是感觉看开头,有种看大片的感觉,到中间就有种看学生拍的微电影的感觉了。
四、看到一家三口早饭那段,尤其是后来女孩子出来红衣服红鞋子的时候,已经猜到结尾了。结尾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太仓促,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嘻嘻。可能挑剔的有点多。但是,我觉得有人指出来,有进步空间是件好事。
《红菊》观后感(三):一个网上笑话拍出了一部电影
网上原来盛传着一个笑话,说是网友约炮结果视频后发现是父女。大家在呵呵一笑“信息量好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去深想这样事情背后对一个家庭的冲击?
影片为何取名叫red daisy,daisy本来是一种象征着“隐忍的爱”或者“不能告白的感情”这样的意思,而配上含义为“激烈的冲突”的红色, 则意味这样的爱,隐忍而充满斗争。
确实,影片用家庭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展示了充满矛盾和无法解惑的家庭问题的冰山一角。
一个家庭在整个家庭成长期里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大概就是在子女进入了中学的时期。此时子女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主见,不再把父母当成神一样看待,家庭中的小辈们渴望表达自己,也更渴望有人倾听内心,但父母们却因工作事业进入了新的高度而常常忽略子女的需要;同时,夫妻关系也进入中年危机时期,总有一方或是两方都向家庭以外舒展、渴望激情。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堆到一起,常常会让沉默爆发--诚如片中唯一的一场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里,大家一说话就是责备和争论,妻子试图柔化矛盾可却总是导致她和丈夫的关系更加不顺。
片中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台词,安静的令人窒息,直到影片的后半部分,总算有了一些对白,可是一开口便是争执。我很喜欢这样的台词安排,因为有了一个较安静的铺垫,才能在高潮点把矛盾推到极致。在《钢琴课》(The piano)这部电影里也能找到类似的手法。从中国传统审美角度来说,这个手法就叫“以静衬动”。
我很惊讶于导演年纪轻轻就能把握这样的题材,日常题材其实非常不容易导,因为观众都熟悉,如果你导的不具有说服力,甚至还没有观众们的体验真实,那影片就比较毁。正是因为导演的阅历并未完全沧桑,所以他选择了从家庭中的孩子的视角切入,主要展示了青春期少女的孤独心态,却又巧妙的通过她与家人之间的种种反映了千万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
片中场景变化不多,可布局却见功力。一家三口总是呈现为一个三角形的构图,也预示着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是一种顽固的不亲密。
还有很多细节也见到导演的用心,比如用红色作为灵魂色贯穿全片。女主角刚一出场,外套是红色的,这个时候的红色是一种开门见山的点题,我第一眼看到一个青春少女这样装扮,觉得她的内心有一头咆哮的小野兽,此时的场景整个调子饱和度偏低,有了这样一抹红,好像掀开了某个秘密布袋的一角。而到了最戏剧性的一幕时,红色外套变为了一身红色的连衣裙,女主角终于把她的孤独释放出来的瞬间,得到的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此时的红色,和她“网友”手中的红色小雏菊一样,是一种讽刺与惊讶的味道。
PS:导演如果你喜欢我的影评的话,请我吃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