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午朝门》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29 2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午朝门》观后感摘抄

  《午朝门》是一部由林伟欣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朝门》精选点评:

  ●天朝的公共空间

  ●除了絕望,還有什麼

  ●我家门口的故事

  ●真是魔幻啊,难以想象这是在2013年,也难以想象马上就要2018了,倒车请注意!

  ●荒诞中的中国,就那么赤裸裸的呈现了出来。 充满了反讽的意味

  ●这个广场的人分为两类,一类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正自得其乐表演的行为艺术家,一类习以为常的路人。真是对开封充满了好奇!深刻理解了如此近又如此远的魔幻现实主义

  ●写出来都嫌太荒诞的东西。

  ●红到发黑。今天广电要求a站凤凰网等停止视听服务,green vpn发声明在7月1日停止服务。

  ●2.5 选题角度没问题,手法和剪辑一般,分数给讽刺而魔幻的内容本身。

  ●你方唱罢我登场,魔幻的广场变为个人秀场,其实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有些时候逛个公园、跑个步都能碰上的

  《午朝门》观后感(一):午朝门小注

  小时候每次去龙亭湖游泳都要经过午朝门,九帝迎宾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奇怪的人们也总能引起游客的注意,惊喜有人用镜头语言十分齐全地展现了午朝门的人间戏剧。前半部分是广场上落魄的老开封人,最经典的是神神叨叨演说家拿低保的耶稣转世,却穿着考究带着大翡翠扳指,言语之间无不透露着皇城根子民的油腻神气。还有杨家将传人虽非本地人但在午朝门驻扎多年,同样一套口吐莲花的好本领,他那世界大同匡扶皇汉的论调里稍微藏着知识分子的固执。后半部分是广场上跑功的中原乡民,破落家庭、绝症者、上纺户和痴信土教的“正常”者混成一支有组织的信仰大军,午朝门仅仅是他们三月三王母生日的集会地点,在其他节气太昊陵、火神台和河南各处“名山”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衣着落魄,行为夸张、打滚撒泼、乡音浓厚,难怪会被广场上本地的几位仙儿在镜头前用话语讥讽。如果你不来河南,很难想像到这些乡民信仰的复杂性,难用正常逻辑想清楚为什么王母生日这一天会有土教信徒举着红旗唱红歌歌颂第一代领导人,会有出马痴迷的仙儿cosplay张思德,会有信徒在朗诵完语录后加上一句阿弥陀佛。可能是曾经太久的宗教压抑转移到了红色信仰上,也可能是当今诉求的不满释放于泛神思维中。随着红色岁月的远去,广场上这些中老年人导演的割裂的魔幻世界也将远去,但随着这座古城人民同呼吸的,恐怕是日复一日24小时坐在墩子上发呆的老者、发放寻人启事的绝望父亲和那位扎红头绳的一到广场就发疯回到相国寺却正常看相挣钱的老太太了……

  《午朝门》观后感(二):中国病人《午朝门》

  (原文刊登于微信公号“荒野浪人”2015.12.24推送,作者:唾沫丝儿)

  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开头,用来介绍纪录片《午朝门》。我只能说,和很多让人看到片名却猜不出情节的影片相比,《午朝门》的震撼之处在于,它所展现给我们的影像内容,是如此罕见又如此熟悉,贯穿全片的悲凉感,与深沉的表达无关,因为这部片子实在不够深沉,我可以保证作为观众,你一定会笑着看完全片,只不过在欢笑过后、回味之余,你可能会倒吸一口冷气,紧接着又倒吸一口冷气,然后不停地倒吸一口冷气。

  覆巢之下,无有完卵,即便我觉得自己的心智足够正常,精神也不算空虚,但看完《午朝门》,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都是病人,只不过我们病得实在太欢乐了,以致无法自知和自我省察。

  河南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其中尤以北宋定都于此,而为世人津津乐道。当时的开封被称做“东京汴梁”,围绕东京汴梁开封府,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和传奇人物不胜枚举,午朝门则是当时东京都城的午门,即今天开封龙亭公园的南大门,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人世更迭,让具有特殊意义的午朝门和午朝门广场,成为今天很多人心目中的神灵之地,除了来此旅游的观光客,这里还常年聚集着众多到此走功修炼的神棍,以及宣扬各种奇谈怪论的怪咖。

  纪录片《午朝门》则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神棍、怪咖和长期混迹于此的“社会闲散人员”,真实地记录下他们各种令人费解的行为、语言。我确信如果十年前自己看到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归类为抹黑伟大祖国、包藏祸心的坏片子,以及宣扬家丑,用以讨好洋人的别有用心之作,可是你绝对想不到这部片子的拍摄时间,竟然是2013年,在千禧年之前,几乎所有中国人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引领世界的潮流,而《午朝门》则彻底将我们这种自负与骄矜化解的无影无踪。

  在午朝门广场上,有人宣称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肩负惩恶扬善的神圣使命;有人认为自己是向世人传谕真理的先知,唱着充满谶纬色彩的小调;有人确信自己具备当总统的才干,不仅洞悉世事、明辨是非,而且拥有无法解释的特异功能;也有人对着漫天飞雪的世界,语无伦次地描绘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图景;更有人常年穿着绿军装,戴着八角帽,高喊着红色语录和万岁口号,渴望伟大领袖再次君临天下,救众生脱离苦厄。

  他们放浪形骸的发表演讲,不厌其烦念着自编的咒语,竭尽所能把自己打扮的与众不同,每样道具都别出心裁,他们从不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体面,在午朝门广场中这些怪咖们身上,你能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充盈着唐吉可德式的精神,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光明,爱正义,爱自由,爱一切宏大而高尚的主旋律,而且爱的相当炽热、强烈,他们表现的如同正处于亢奋状态下的精神病人,充满魔幻气质和魔幻言行,但他们又那么投入于自身角色,真实的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他们毫无保留的把我们潜意识中乖张、荒诞的胡思乱想,全部诉诸动作和语言,使其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影像内容,会让《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都感到挂不住面子——多年以后,当我面对我曾经热爱的祖国,我一定会想起那个遥远的,独自一人观看《午朝门》的深夜。

  最后我们会发现,不是《午朝门》中的怪咖们得了神经病,而是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太会伪装:要么伪装自己现在不是一个病人;要么伪装自己过去不曾是一个病人;要么伪装自己将来绝不可能变成那样的病人;要么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病人,但在天朝的特殊场合和环境下,必须假装自己也是病人。

  (备注:该片资源稀缺,如欲观看,请移步微信公号“荒野浪人”查看历史消息。)

  《午朝门》观后感(三):关于这片子主要的两点个人看法

  画面粗糙,光影昏暗,气氛压抑,却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看完以后有两个想法。

  要强调的是,它不是一部刻奇的作品,里面所记录的是完完全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

  一、精神与空间与现实与魔幻

  WZ门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承载了一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当有人具体把它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的人又是恐惧厌恶、瞠目结舌的。WZ门里的人,语气和面貌都像来自青山,但不同的是青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远离人烟,专门为一些人所准备,似乎是世界以外的另一个世界;而WZ门却是真正人流密集的市内开放空间,它是入世的。在这里,怪胎、JC和传统意义上的正常游客们和谐共享同一个空间,达到一种诡异的平衡,这个空间也因此向人们传达一种有深意的讯号。说得俗一点这就是魔幻和现实,魔幻是别人扣的帽子,最开始用来形容一些拉美作家们的小说,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说法,有一句戏言说“马尔克斯他们哪里写的是魔幻现实,他写的就是拉美日常”,虽然有点武断但也半差不离,而且这东西也不是只有拉美有,英美中都有,哪里魔幻,没有魔幻现实,就是现实。我看完以后去豆瓣看评论,里面有个评论说了个很有意思的事:“CIFF上导演讲到片子里那个“杨家将”只要一走出广场就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一进入广场就开启另一种模式”,为什么一走进去就成了另一个人,不是切换了人格,而是他本人脑子里就有这些东西,即便是在“正常”的时候也是,只是这个空间把他的想法唤出来了,在这里他胆大了。你可以看到,WZ门里的人不同寻常:他们能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放歌,能大剌剌地平躺在地上,跑步走路甚至大笑时完全如同一个五岁孩子,这都是非常态的,进入其中的人被赋予了力量和勇气,如同一个庇护所。这个神奇的公共场合(很大一部分是历史原因)使现实显得魔幻。

  二、信仰与被抛弃与坚持信仰

  信仰人和物都是非常脆弱的。非要信仰,请信仰那些永远不会生不会死的东西(比如奥特曼和saber,但即使是它们也有被嘲笑只不过是一群大叔搞出来的无聊东西的可能)。没信仰虽然有导致麻木和摇摆不定的风险,但相较于信仰破碎的人,还不至于死得太惨。

  WZ门里的人大都是五零后,因为某一浪潮的裹挟,他们在最年轻的时候信仰了一种危险而不稳定的东西,它对人体的伤害实在太大了,这些人到现在都能把小红书里那些长长的语录倒背如流,可见其影响深远。他们的偶像去世后,不但止自己被信仰所强行抛弃,就连社会也换了人间,有的人搭上改开的车,逃了出来;一些人虽然无所成,但也逐渐重回理性轨道,只是偶尔在生活中露出当年的影子;而剩下的一批人,他们是毛思毛想最正统的捍卫者,心理年龄被定格在无知无助却又暴力邪恶的二三十岁的青春年华里。他们在WZ门忆苦思甜,共同歌颂“大好时光”。

  他们仍坚持着信仰啊,但是社会已经无法提供支持他们信仰生长的土壤了(尽管那是毒草,但毒草也不可能无土生长是不是?),新思想和新现状冲击他们,但是他们也是吸收的!并且把吸收得来的信息和原本脑子里的东西怪异地合成在一起。电视剧《驱魔人》有一个画面我印象深刻:在被一个被恶魔诅咒的农场里,母羊难产,主人为它接生,得到的却是一个羊形状黑色可怖并大声嘶叫的畸胎。被拼凑起来的思想新奇怪异,用词倒是流行,言必美国、奥巴马和导弹(事实上这也是一些父辈时不时挂在嘴边的),也像这个畸胎一样令人不安。被抛弃的人总是引人唏嘘的,70年代去往夏威夷和果阿邦的嬉皮士们,仍有一批留在了那里,近五十年过去了,醉生梦死和滥交嗑药的好日子已逝去,老嬉皮士们仍然沉湎于梦的呓语里,和常驻WZ门的中国人民殊途同归。

  当然,还有其他零碎的点(上访者、塞进口袋的香烟、蛇手杖、喝山泉水的男人等等)耐人寻味,但可以说的太多太多了,仅仅九十分钟的片子,但引人遐想的东西几乎可以谈上几天几夜。

  片子里有两个地方拍摄得很电影,都发生在结尾。第一个是一个男的吹起一只避孕套,吹得鼓鼓的,然后往天上一扔,巨大饱满的避孕套先是在地上滚了几滚,在雨雪纷飞里,众人皆笑,避孕套又腾空,旋转着飞舞(不得不说这里挺像《美国丽人》的一段的),渐渐飞向天空,放肆孤零的避孕套和严肃雄壮的古建筑背景对比很明显,避孕套可以被放飞,得到自由,人不行。第二个是末尾坐在雪中的老女人,这个女人是片子后期集中拍摄的一个人物,熟背小红书,一举一动状若少女,很有特点。她很孤寂地坐在雪中,我不知道导演是否要给我暗示,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个女人,可能清醒得很(通篇我都想刻意回避“疯”这个字,有了这个预设就变味了),她知道自己在做的一切,只是不得不这样做。又或是,她根本只是和这大雪天一样陷入了短暂的茫然,因为大脑空白而在雪中停下脚步(那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暖和的地方?),可无论如何去诠释这个画面,每一个可能都已经足够悲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午朝门》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