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线的另一边》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10-25 06:0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线的另一边》经典影评1000字

  《战线的另一边》是一部由泽林克·奥格雷斯塔执导,瑟妮佳·马林克维奇 / 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 / 蒂哈娜·拉佐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线的另一边》精选点评:

  ●战争的裂痕久久不能消散。

  ●如果有背景补充会更好,不然这个译名以及十分缓慢的琐事叙述会很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加分的是女主对于情绪及角色心理的揣摩--或许就是要交给这样一个步履臃肿,平平无奇的大妈演才能更加突出战争创伤以及伤痛解开的耻辱感。但总觉得邻居的设置和片尾很突然的“揭示”有点增加了理解这个故事的难度。

  ●有些想法,有些点不错,但不大成熟~

  ●@ The Grand

  ●失联数十载电话再次响起,找不到的坟墓,愧疚与怨恨,儿女受父辈出身所累,孤独之夜扭曲忏悔,细思极恐的other side……“敌后”战犯家族阴影日常,塞族大屠杀的伤痕文学,不错

  ●2017 欧盟影展 第七场 第66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入围 前南地区 内战是绕不开的话题 人人都在呼吁和解与理性 但伤痕的抹平需要的是时间

  ●欧盟电影节。压抑的色调,含蓄的表达。需要一些思考。

  ●2017欧盟影展

  ●太过压抑的节奏,导致观影睡着的情举手

  ●塞族父亲曾海牙受审、犯下屠杀罪行,克族母亲远走萨格勒布。小儿子因人言可畏自杀,女儿学法律却因父亲背景难觅饭碗。被屠杀的受害者家属恳求刽子手回忆尸体埋藏地,格外讽刺。结尾翻转难自圆其说,但父亲的逍遥大概也是前南无数螺丝钉的现状。

  《战线的另一边》影评(一):另一边

  二十年前,由于丈夫转投敌方战线,维斯娜被迫带着两个孩子举家搬迁到萨格拉布,但丈夫的战犯身份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女儿由于父亲的身份找不到工作,大儿子极力撇清与父亲的关系,小儿子甚至因此自杀。然而,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乱了她重归于平静的生活,再次将她推回那段不愿再面对的痛苦记忆。本片以战后的前南斯拉夫为背景,透过一名前战犯妻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故事。战争的伤痛是如此深刻,嵌入人们一生的轨迹。本片并非空谈遗忘,而是用精准的笔触展示了战争对平凡生活的点滴影响。

  《战线的另一边》影评(二):沒想到看到一部很有新意又令我後怕的反戰片

  三星半。居然是一個讓我感到變態和恐怖的反戰故事,導演以一種新穎、極為讓我後怕的方式來反思戰爭以及探討因戰爭產生的憤恨對人生活後續的影響,不光光是父親在戰爭中可恥的行為讓一個家庭在原住址混不下去,以及使得旁人大眾一旦知曉他們家族過往的歷史便會立刻對他們家的人產生異樣的眼光和排斥。這點很好,導演把這種影響具體化了,甚至聰明又變態地讓這種反思蒙上了一層恐怖氛圍。這種反思讓我眼前一亮。

  假裝女主人公丈夫的男人一直在想方設法套他們生活的信息,通過電影細微的提醒可以看出大概是女主的丈夫直接/間接地害死了那個男人的妻子,所以他想辦法要以某種方式去報仇,但第一步是悄無聲息地接近她,觀察她,這真是讓我震驚和毛骨悚然。導演設置的懸疑氛圍合理又成功,某種程度這也讓我對片子提升了好感度。

  缺點,有幾個人物都不太完整,比如女主的女兒和未婚夫,後面怎麼沒了?

  這種敘事構思是對的,只是身為觀眾的我對那段戰爭歷史不夠瞭解罷了,那些信息是可以被大眾獲取到的,但就算不瞭解也可以從現有的故事線索和人物對話的隻言片語大致反推回去。很驚喜的片子。

  《战线的另一边》影评(三):在另一边

  #每日一片# #欧盟电影展# 今晚第二部影片是克罗地亚今年推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战线的另一边》(又名《在另一边》),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克罗地亚电影。第一部是去年欧盟影展上看的《太阳高照》(个人特别喜欢这部),两部影片都聚焦了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带给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人民无法弥合的罅隙与伤痕。(下含部分剧情)

  由于影片并无“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且叙事简洁、台词凝练,致使许多不了解东欧历史的观众如坠五里云雾,到了没看懂影片在讲些什么。坦白讲,欧盟影展这次排片多少有些失误,将《英俊的恶魔》和《战线的另一边》两部风格迥异、受众不同的电影排到一起。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我还沉浸在上一部电影的余韵中没缓过来,心情十分浮躁耐不下性子看叙事如此徐缓沉乏的现实主义电影,甚至内心已经笃定这大抵是部“严肃的烂片”。的确,电影的前半程太无趣了,毫无波澜地展现了一位臃肿的中年妇女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但逐渐地,电影出现了转机,而我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通来自前夫的电话打破了女主角维斯娜平静从容却枯燥的生活,由于不清楚故事背景我们只能从角色零星的对话中得知,在战争中维斯娜的前夫曾犯下丧尽天良的罪孽,以至子女永远被刻上烙印以此为耻辱。

  影片基调极度沉闷压抑,伴随着嗡嗡的压迫音效,如同被扼住咽喉般使人感到窒息。可以说观影时是非常不适的,郁结到喘不过气,且无发泄渠道。维斯娜的生活太平凡了,应对生活中诸多琐事使她不大会流露情绪。在女儿即将结婚的当口接到了二十年未曾联络的前夫电话,也只是只字片语敷衍了事。生活中的困顿已经磨去了她身上所有的激情,每天都辗转在护理病人、帮儿子料理怀孕的情妇以及帮女儿托关系找工作这样无奈的琐事里。但当这个给她的生活留下永久耻辱痕迹的多年未曾谋面的丈夫来电后,似乎有什么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体里。永不宽恕、不可原谅等被抛却在脑后,各自营生互不相见的念头也不复存在。一次次电话联系,通话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起初三言两语的中转传达,到经受邻居委托探寻战时妻儿尸骨下落,再到了解陈年情事。两个人的关系由从此陌路缓缓升温,在丈夫最后一通电话绝望的语气下,维斯娜找回了对丈夫的担忧。但她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一遭荒唐可怖的“恶作剧”。在努力尝试联系前夫未果后,她拨通了前夫友人的电话,随之而来的是前夫二十年来的第一通电话。他似乎并未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忏悔,也没有改变。崩溃的维斯娜被唤起了某种早已深埋心底的情愫,但这一切居然都是谎言,某些一生都担负的耻辱伴随着“主动联系”前夫的自我厌恶再次曝露在光天化日下,撕裂了她的内心。而电话那头的“丈夫”就是之前曾拜托她的邻居,他每一次对维斯娜动情的诉说其实都是将维斯娜当做亡妻悼念自己在战争中遭到屠杀的妻儿,因为维斯娜是同他一样背负着痛苦活下去的人,那一次屠杀的指挥官正是维斯娜叛变的丈夫,他急于渴望找人互舐伤口。

  即使战争已结束许久,人们看似淡忘了往事,对过往逐渐变得麻木。但战争对一个家庭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被完全改写,一辈子受制其中。导演以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态度赤裸裸地揭开早已结痂的伤疤,发现它从未曾愈合,只是仍在隐处作痛。而这一切就是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女人直到死亡也无法逃离的梦魇,同时也是克族人与塞族人间永恒的壁障。

  影片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值得细说:“丈夫”特意提到国际长途很贵还是应该由他付费回拨过去这算是对克、塞两国故事背景的隐晦暗示;电影中维斯娜不存在的小儿子是不堪承担父亲的所作所为而自杀,还是如“丈夫”所言他不是那样的人,这一处既格外动人又细思恐极;临近结尾邻居家里墙上挂着的孩子肖像和盯着与妻子合照这一处结合前面他悔恨、绝望的告白恍然明白他看似在扮演将军实际上是在同亡妻对话;维斯娜最终也没认出共乘电梯帮她拎包的邻居就是揭她心伤的“恶作剧者”,结尾的镜头两人仅相隔一墙,却各怀心事。

  好片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线的另一边》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