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白》精选点评:
●p138: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输给想象力和剖腹产的麦克白
●【2018第22本】这一版有几页段落丢失,错印成《辛白林》的内容。麦克白作为国王邓肯的表弟,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得到女巫预言要戴上王冠后,他所选择的那条弑君篡权之路,每一步都有麦克白夫人的严厉鞭策和冷血襄助,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依靠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绝不可能成功夺取王位。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夫人应该算是最残忍冷酷的女性之一。剧中人马尔康王子评价她为“魔鬼一样的皇后”,诗人海涅则说她是“一匹极其凶猛的野兽",也就是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人,最后却自杀身亡。重读《麦克白》的过程中,我发现麦克白夫人具有典型的黑暗三人格特征,即“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它们分别代表着权欲操控、极度自信和冷酷无情。再联想到她的人生境遇,让我对麦克白夫人的心理性格分析饶有兴趣。
●为去看不眠之夜做准备,但是我依然跟不对人 呜呜
●“差不多到了黑夜和白昼的交界,分别不出是昼是夜来。”
●这一版的装帧,加上朱生豪先生的译文,特别喜欢,美中不足是有印刷上的错误。莎翁的作品其实很通俗,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欲望和局限,也因此能流传这么广。麦克白是贪欲、虚荣、勇敢、自责结合铸就的悲剧#3818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3.18日第一次阅读) 5.28 第二次阅读
●恶念一起,心中的罪恶就无法抹去。
●我认为,这部戏剧被大大低估了
●莎士比亚伟大到,似乎我迄今为止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遇见他,感受他,理解他。不过我依然坚持我的高雅与低俗仅一纸之隔的观点,没必要非得一开始的时候就去啃经典!你看动画片都成,重要的是用心感受。意识与阅读就该像河流,长时间沉寂,偶尔的爆发。别当法官,别怕出丑。
《麦克白》读后感(一):值得一读再读的对白
第二次读《麦克白》,上次读还是大二的时候,翻了翻日志,那时候读后感是:“究竟是野心的力量大,还是良知的力量大?麦克白的悲剧告诉我们:第一,即使是命运,也往往通过人的内心起作用,无欲则刚;第二,有个好妻子很重要,妻子的贤惠与否直接关系着男人的命运;第三,人最可怕的一点就是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从而做出力不能及的决定。”
这次读,有点儿不一样的感受。女巫有三个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考特爵士;麦克白会成为王;班柯的子孙会成为王。正是第一个预言的成真,让麦克白觉得第二个预言也会成真,从而有了他弑君的行为。但同时我们看到,第三个预言最后并没有成真,这就说明预言不是真的,而自己的作为才是导致结果的原因。这大概也是莎翁在告诉我们,命运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大,自己的行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部剧中, 麦克白在欲望与良知的纠缠中挣扎的场景,麦克白夫人前面的狠毒和后面的梦游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读再读。
《麦克白》读后感(二):图梳:《麦克白》
文稿: 【一】 女巫的三个预言: 预言一:(平叛归来的)麦克白会成为考特爵士 预言二:麦克白会成为国王(但子孙不会) 预言三:班柯的子孙会成为国王 【二】 预言一的应验,麦克白深信预言,走上预言二之路: 麦克白夫人的“助攻”,打破麦克白良知与欲望的最后平衡。麦克白杀死国王邓肯(两个儿子背上弑父罪名逃走),实现预言二成为国王。 【三】 麦克白心怀忌惮,“破除”预言三: 麦克白派出刺客,杀死班柯(儿子逃走)。 【四】 结局: ·麦克白夫人不堪精神的折磨自杀。 ·(前国王)邓肯之子马尔康依靠英国军队打败麦克白,麦克白身死。
《麦克白》读后感(三):缺少准备的篡位
早就从只言片语的评论烘托中知道了《麦克白》这出剧。期待过高,没想到情节如此单薄突兀(至少与今天看的一集《Unnatural》相比)。
单薄——被预言鼓动的将军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与妻子合谋杀死了国君登上王座,之后迎来几乎是必然的反抗,以及最后的失败。
突兀——麦克白夫人接到信,竟然没有太多谋划就准备杀人,说是守卫醉酒杀人,骗傻子呢?还有,女巫也预言了班柯的子孙将成为君王,为什么写信时不说,为什么不做通盘考虑?这样还想篡位,实在是太草率了。
《麦克白》到底好在哪里呢?(如果把震撼人心的元素分解出来,就能重构一个更好的故事了吧。)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1.预言,似是而非的预言鼓动人心。“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p144)。
电影《田禹治》里的预言也是这样吧——直到腰眼上长出桃花。腰眼上怎么会长出桃花呢?但破绽总是有的,比如桃花树被扎入腰间(剧里的处理),又比如腰间的皮肤生了桃花般的疹子(好像更合常理一点)。 2.麦克白夫人,为达目的,冷静到残忍的女人。这种黑暗三合一人格的女性形象在文艺作品中真少见。也许《杜松子树》里的继母可与之媲美。
3.语言,制造风暴的语言。
“你要杀我?不可能!你去杀别人吧”的另一种说法——
你要使我流血,正像用你锐利的锐利的剑锋在空气上划一道痕迹一样困难。让你的刀刃降落在别人的头上吧……(p143)鼓励对方化悲痛为力量——
不要把你的帽子拉下来遮住你的额角;用语言把你的悲伤倾泻出来吧;无言的哀痛是会向那不堪重压的心低声细语,叫它裂成碎片的。让我们用壮烈的复仇作药饵,治疗这一段惨酷的悲痛。把这一桩仇恨作为磨快你剑锋的砺石;让哀痛变成愤怒;不要让你的心麻木下去,激起它的怒火来吧。”(pp117-118)一个有点意思的表达:让某人知道-->到某人的耳里——
我不能让您听见我嘴里的消息,它一进到妇女的耳朵里,是比利剑还要难受的。”(p49)让我们把所有的喇叭一齐吹起来;鼓足了你们的中气,把流血和死亡的消息吹进敌人的耳里。”(p139)版本:
内文用纸像草稿纸,与封面的精致感差距略大。重一点轻质纸也好啊。
注释不多,却放到结尾,也许是在凑印张。“西纳尔(麦克白之父——编者注)”,或者脚注不好吗。
赞无外封,赞封面用纸的肌理,赞封底的烫金图案。
《麦克白》读后感(四):麦克白夫人——莎翁笔下死于爱情的毒妇
1955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麦克白》剧照“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 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 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这段惊世骇俗的台词,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之口。
麦克白作为国王邓肯的表弟,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得到女巫预言要戴上王冠后,他所选择的那条弑君篡权之路,每一步都有这位夫人的严厉鞭策和冷血襄助,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依靠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绝不可能成功夺取王位。
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夫人应该算是最残忍冷酷的女性之一。剧中人马尔康王子评价她为“魔鬼一样的皇后”,诗人海涅则说她是“一匹极其凶猛的野兽",也就是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人,最后却自杀身亡。
重读《麦克白》的过程中,我发现麦克白夫人具有典型的黑暗三人格特征,即“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它们分别代表着权欲操控、极度自信和冷酷无情。再联想到她的人生境遇,让我饶有兴趣地写下这篇麦克白夫人的心理性格分析报告。
马基雅维利原本是意大利一位政治家的名字,他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由此闻名于世,后来这个名字也成为了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黑暗三人格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正源于此,表现为喜好操控、渴望权力和高策略性。
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一样,都是野心家和冒险家。不过,麦克白虽然英武有力,性格中却有优柔寡断的部分,麦克白夫人则更加独断专行,充满强势的控制欲。
麦克白夫人第一次出场,就是接到麦克白写给她的信,信上说国王邓肯即将到访他们的城堡,还提到女巫的王者预言,麦克白毫不掩饰他的野心。
从这一刻开始,麦克白夫人迅速接受了自己作为“谋逆者妻子”的角色;同时,她深刻了解麦克白的弱点——有野心,可是没有野心必备的奸恶;有欲望,但只想用正当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她立刻下定决心,要消除麦克白这种软弱和优柔寡断,她甚至迫不及待要开始行动:
“赶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
正如她所想,面对丈夫的犹疑,她果决地鼓动他、激励他,直到他们定下当晚执行的暗杀计划。
可是临到头,麦克白又退缩了,他想到无论作为皇亲还是臣子,国王都没有亏待过他,还给了他最高级别的爵位,以示殊荣。麦克白夫人强力而巧妙的操控手腕,又到了用武之地:
“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后面吗?”
“猫儿”和“懦夫”,“我不敢”和“我想要”,果然激得麦克白又掉进她的掌控中:
“请你不要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看到这一段,我就会想起下面这张《麦克白》的概念海报:一双女人柔美的手,像指挥木偶戏一样,把“麦克白”几个字母悬在指尖。这张图,可以说是道尽了麦克白夫人的权力欲和操控欲。
《麦克白》概念海报麦克白之所以不由自主地受她摆布,除了惊人的说服力,麦克白夫人还具有不容置疑的自信,而这一点,正是优柔寡断的克星。
在麦克白夫人说出具体的暗杀计划时,麦克白有些怀疑:
“假如我们失败了——”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麦克白夫人立刻粗暴地打断他:
“我们失败!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
麦克白还是有顾虑,怕别人不相信他们布置的栽赃假象,麦克白夫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等他的死讯传出以后,我们就假意装出嚎啕痛哭的样子,这样还有谁敢不相信?”
这样专断的语气,仿佛她从来不考虑任何失败的可能,不惧怕报复,也不怀疑布置的一切会使人不相信,麦克白夫人的极度自信,可见一斑。
如果说前两种特质都体现在话术上,最后这种精神病态,则实实在在体现在行动上,带给她临危不乱的超强心理素质。
在麦克白夫人的筹划中,她会亲自出面,将国王的两个侍卫灌醉以后,麦克白就悄悄潜入国王房间,用侍卫的两把刀将他杀害。然后再把刀放到侍卫手边,并且在他们身上涂满国王的鲜血。
一切都很顺利,然而,当麦克白杀死国王之后,他的心理防线几乎崩溃,失魂落魄,竟然拿着两把凶器走了出来。当麦克白夫人要求他按后续的计划执行时,这个驰骋沙场多年的将军,竟然这样回答:
“我不高兴再去了;我不敢回想刚才所干的事,更没有胆量再去看它一眼。”
麦克白夫人则毫不畏惧地进入摆着死尸的房间,她这样斥责丈夫:
“意志动摇的人!把刀子给我。睡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不过和画像一样,只有小儿的眼睛才会害怕画中的魔鬼。要是他还流着血,我就把它涂在那两个侍卫的脸上,因为我们必须让人家瞧着是他们的罪恶。”
麦克白夫人接过凶器(托马斯·比奇绘)等她办妥了以后,麦克白仍然惊魂未定,为手上沾满的鲜血悔恨自责。而麦克白夫人则表现得轻描淡写:
“我的两手也跟你的同样颜色了,可是我的心却羞于像你那样变成惨白。有人打着南面的门,让我们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你的魄力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之后国王的尸体被发现,麦克白夫人无可挑剔地演技,自然不需要再赘述。
等到国王邓肯的两个儿子意识到危险,纷纷出逃后,舆论都怀疑这两个王子才是弑君的幕后主使,而麦克白作为国王的表弟,则顺理成章地登上王位,并且派人暗杀了对他有所怀疑的大臣班柯。
然而,在加冕后举行宴会上,麦克白看到了班柯的鬼魂坐在原本属于他的座位上,大惊失色,不由自主地吐露许多本该秘而不宣的话,几乎快要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要把犯过的罪孽都说出来。
这时,麦克白夫人绝佳的心理素质又帮了麦克白。她一边低声制止麦克白,时而安抚,时而斥责,一边神情自若地对宾客说:
“坐下,尊贵的朋友们,王上常常这样,他从小就有这种毛病。请各位安坐吧;他的疯癫不过是暂时的,一会儿就会好起来。要是你们太注意了他,他也许会动怒,发起狂来更加厉害;尽管自己吃喝,不要理他吧。”
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她试图制止他的失控当她发现麦克白的失控无法避免时,又当机立断,用优雅自如的态度终止了宴会,遣散了宾客,甚至没有忘记对宾客说晚安。
莎士比亚仅凭麦克白夫人的这几句台词,就将她的冷酷无情和毫无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评论家都认为,最后麦克白夫人自杀是由于愧疚,依据主要是两个,一是麦克白登基后,她说过的一段话:
“费劲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疑虑的欢愉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
二是麦克白夫人自杀前开始梦游,并且在梦游时喃喃自语,也说了些跟谋杀有关的话,看起来就像承受不住内疚时的宣泄。
显然,这样的理解,符合恶有恶报、大快人心的主流价值观。
不过,通过我们上文的分析,麦克白夫人这样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女魔头,会有一天良心发现、怀着负罪感自杀吗?如果真是这样想,那可就太小看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洞察了。
的确,正如上面提到的两点,在麦克白成为国王、她成为皇后以后,她仍然怏怏不乐。而她的这种惆怅和不快,并不是来自杀人的罪恶感,而是来自麦克白。
她一心以为,她帮助麦克白完成夺权大业,等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力、满足了他的野心,就会使他获得巨大的快乐。然而,麦克白天性中的善良和正直,无时无刻都在与他的野心和疯狂战斗,让他一直饱受痛苦的煎熬。正因如此,麦克白对这个帮助他步入邪恶的女人,很难再爱得起来。
事实上,在加冕宴会后,整个后半部《麦克白》,都再没有麦克白与夫人的对答了。而且前半部中,也并没有他们感情的直白表示。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他们夫妻的感情由浓转淡。
在一开始写给麦克白夫人的信中,麦克白其实并没有具体的篡权计划,却毫无保留地将野心和盘托出,并且将她称为“我的最亲爱的有福同享的伴侣”,可见他的信任。除了这个称谓,麦克白还曾将她称为“最亲爱的亲人”、“最亲爱的宝贝”等等,麦克白对她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然而,当结尾时,麦克白得知妻子的死讯时,他却近乎残忍地说:
“她反正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
在《麦克白》后半部的空白中,莎士比亚没有直写的夫妻感情,就从这样的落差里,明明白白地显示出麦克白对妻子的冷淡疏远。
像她这样绝顶聪明又深知丈夫秉性的人,怎么会看不出这一点呢?更有力的证据,是在麦克白夫人梦游时说的话中,每一句话,都是对麦克白说的,我只摘录她所说的最后两句:
“洗净你的手,披上你的睡衣;不要这样面无人色。我再告诉你一遍,班柯已经下葬了;他不会从坟墓里出来的。” “睡去,睡去;有人在打门哩。来,来,来,来,让我搀着你。事情已经干了就算了。睡去,睡去,睡去。”
哪里看得出半分悔恨和内疚?倒是她一贯的语调和作风。而这件事之所以能成为她的梦魇,正是源于感受到了丈夫出于罪恶感对她的冷淡。她说的这些话,也都是为了尽力消除丈夫的愧疚,妄图使他重新燃起对她的爱意。
当她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以后,自杀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这样一个大胆冷静、战无不胜的坏女人,最后却输给了爱情,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更不得不佩服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