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东京审判》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10-22 23: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东京审判》经典影评有感

  《东京审判》是一部由罗布·W·金执导,保罗·弗里曼 / 塞尔奇·哈赛纳维奇 / 马塞尔·亨瑟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审判》精选点评:

  ●不管人能不能去审判战争 那些人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

  ●作为战败以及受审一方能拍到这样的程度已经很正视历史了,只是不太喜欢这样伪纪录片的形式。

  ●作为NHK出品的电视剧,很细腻的勾勒出东京审判的一些细节,但同时也回避了一些问题。人类政治的延伸是战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政治上的博弈。

  ●比较客观得展现各种立场。把镜头对准了判决的法官们,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法官在国家利益、历史、法律观点上的差异造成其对正义本身以及审判结果认知上的异同。最后麦克阿瑟说的,以后要发动战争,一定要赢

  ●法官们都在纠结自己会不会被报复心理左右自己的判断。但有没有想过会不会因为刻意避免报复嫌疑而让自己的决定偏离公正

  ●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丛林法则利益至上,国际法也没什么大用。所以就没必要搞什么国际法庭,把战犯们直接处死也许会省掉后面很多麻烦……东京审判在法律上有不严谨的地方,这也让右翼有了借题发挥的空间。片子本身就两头不落好,只能黑一下苏联人来找乐了。

  ●看看了解历史,也理解了事后法这个一个名词,感觉亚洲人真的是没地位。那个印度法官给我的感觉是在利用审判这件事想报复下欧美对印度的殖民,想逼欧美代表承认他们殖民的性质其实和日本一样。

  ●Trial=Justice ?

  ●不知是不是中文的字幕翻译有问题,个人观感有点无趣

  ●从庭审的角度切入东京审判,角度新颖,了解了更多幕后的故事,再加上很多实景的复现,有时候已经模糊了电视剧和纪录片的界限,但也因此让剧集显得有点无聊

  《东京审判》影评(一):观“ドラマ 東京裁判 ”之感思

  本片总结了在讨论东京审判时日本人经常用以辩护的观点看法,即印度法官帕尔的说法,这方面是值得中国人客观注意与公正思考的。但是虽用时四话,内容还是很单调浅薄,观点争辩不够深入、人物形象细节刻画不足、观看体验也不如其它日剧般激动人心,因此是乏味还行的。

  也许理论上对身为战败方的被控人最公正,又对今后的历史最有益的处理方式是判决日本领导层个人无罪——因为罪刑法定原则,但严重谴责作为国家的日本(包括作为决策指挥者的领导与作为直接行动者的人民)的侵略与(对内对外)虐杀行为,要求政府代表国家、代表全体国民承认、道歉并赔偿,并通过诸如订立协约的方式正式将破坏和平定为罪名并附连相应的刑罚写进国际法中——但实际中那几个大国显然不会签署通过这种文件。

  《东京审判》影评(二):有懂国际法的同学吗,求指教

  3.5

  说起看这部剧的原因,主要是好多年前看到日本右翼说东京审判是无效的,当时的争论点好像也是事后法的问题,他们也是搬出了著名的印度法官,所以一直惦记着的。

  说说总体感受吧:东京审判确实不是一场严格意义的法律审判,只是对发动战争杀人放火一方的惩罚,但是这本身已代表了一定的正义性。

  至于说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审判,说一下几点吧:

  1、法庭设立的目的

  针对性太强了。纽伦堡和东京就是惩罚发动战争的人而临时成立的,并不是为了某一理想原则事先就成立的。

  相反,海牙的设立就更像是时代的需要,并不是直接针对某一具体敌人的,而是某些违背当代精神的行为。

  2、立法的程序正义

  印度法官追求程序正义的做法是没的问题的,事后法来判案本身就有问题。事先签的巴黎非战公约就没有人有什么争议。

  我的看法还是以事前法为基础,但是以上级纵容一般罪的发生判处主谋们绞刑也未尝不可。要说东京审判最后绞刑的人数我觉得是不够的,但是立罪的合法性来源还是遵循程序正义的好。事后在联合国框架内讨论签订侵略罪就好了,为什么急于在纽伦堡和东京用侵略罪呢?没太明白。

  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荷兰法官的论调的。

  3、裁判的程序正义

  回想一下,如果说纽伦堡的审判更像是报仇的话,那东京审判则更像是和天皇利益交换留下的烂摊子。

  国家利益明显的干扰裁判过程及其结果;美军和天皇的交易显而易见,为了对纽伦堡的肯定,直接套用到对东京的审判,但是又要绕过对天皇的惩罚,所以法官们也很纠结。

  剧里面英加新三国法官看得很淡,仿佛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严谨的法律审判,就是对于日本发动战争的惩罚,他们觉得这就够了,东京审判的意义本就不是什么严肃的法律范畴的东西,就是对于发动侵略战争杀人放火的惩罚。

  话说如果我是麦克阿瑟,我也会和天皇做交易,毕竟为了实现理想的那代价美国人民承担不起。

  4、法律的执行

  有感于,法律只在赢家的原子弹射程范围内有效。

  日本不战败哪来的审判和执行诶?

  而海牙国际法庭成立了,还是拿三大国没得办法(我记得海牙是反对美军出兵阿富汗的,那美军也是侵略罪?布什要绞刑?)。

  如果法律没得自己的暴力机器能够执行的话,那说白了就是屁了,现实就是,符合大国利益的时候,大国尚可作为暴力机器执行国际裁判,但是如果相违背诶?那不就成了大国逐利的机器了吗。

  所以说这国际法,其实更像是一个春秋国家之间的协定规则,比如尊王攘夷,造成一个舆论环境,你要违背这个协定是有一定压力的,但是你要有实力违背这条原则也没人真把你怎样。

  而海牙国际法庭,更像是法律精神的反应,而不是真正的法庭。

  。

  所以我认为,这剧倒是很好的提醒了众人,东京审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审判,而是对于战争发动方的惩罚。

  其实这部剧里面也有提到过,大意是:帝国主义的行径应止于发动战争。我是深以为然的。

  还是说一句,我是学艺术的,上面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

  好了说说关于这部剧的反战态度。

  我觉得很明显,日本对于发动二战的事情是不想提的,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第三集审判东条的时候那个音乐用了比较悲悯的调子,我当时就在想,他是在悲悯东条的牺牲精神呢,还是悲悯东条作为个人的命运的无奈呢,又或者对于人类出现这种有执念的人物感到悲悯呢。

  我觉得结合日本整体的态度而言,真的是一言难尽。

  日本的纪录片常常会反应这个主题:战争很可怕,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虽然发动了战争,但这是人类的悲剧,我们最后也深受其害。

  中间总是直接跳过一个 “我们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的环节,虽然日本战后有二十几片官方讲稿提到过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但是要让他们高官单独郑重的发一篇讲稿,再到南京鞠一躬献个花圈仿佛比登天还难啊,这还不包括慰安妇的处理态度。

  我是觉得日本政府要真道歉了,回头成为正常国家组建军队我认为都没问题(自强和害人还是有区别的),但是现在这样,我觉得很虚伪。

  献花和鞠躬,不是要你们下跪剖腹。所以日本,或许还真的不是欧美意义上的现代国家。

  不然我看到东条英机的BGM就不会想这么多了。

  。

  最后还是说说对于我国的启示吧。

  1、对于历史不要和日本一样虚伪,关于这点,东亚三国手拉手。

  2、帝国主义的行径应止于发动战争,不要一天到晚煽动民族主义,到时候真的朝鲜化军国化了害死一国人。

  。

  感谢一下字幕组,这么点人看,费这么大周章,为难你们了。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东京审判》影评(三):日本人自己拍的东京审判竟然...

  这是一部4话的迷你剧,副标题叫做人类可以裁决战争吗(人は戦争を裁けるか),看起来是要讨论二次大战的裁决是怎样进行的,看过才发现真的是在讨论裁决是否是程序正义的。日本 NHK 拍摄的这部剧找来对应各个国家的演员,力图还原历史场面。

  写在前面:看日本人自己拍的东京审判,虽然承认了侵略历史,但是其右倾导向性还是很明确的。这部剧意外地获得了高评分,其实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人爱看热闹,中国和日本评论界对这部剧的架空史观都各有微词。

  同步于我的博客 https://josephilo.com/archives/7/https://josephilo.com/archives/8/

  公众号:josephilo

  作为历史纪实类电影来看,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指控A级战犯罪行的历史事实在剧中只占有很小篇幅,取而代之的是法官之间喧宾夺主的戏剧冲突。看介绍以为这是一部基于新材料的历史复刻剧,旧版东京大审判的高清重置版,但事实并非如此。本片的主要观点与日暮吉延的书《東京裁判の國際関係》相仿(虽然日暮氏的书也是自欺欺人),只讨论东京审判的合法性问题,并不能涵盖整个审判过程,他只关注审判的这一个方面,进行戏剧化展开。由此看来,“东京审判”的题目对于这部剧来说其实是大而不当的,这部剧的主题更像是他的副标题:人类可以裁决战争吗———一场讲述11个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民族身份的法官之间的戏剧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强调题目中的ドラマ)

  梅汝璈向主席韦伯要求中国代表安排在应有座位这一段删去了他脱袍辞职据理力争的史实,剧组对历史的随意剪裁拼接令人不齿。

  审判开始,辩方的清濑和布莱克尼先后质疑主席和代表团是否符合主持审判的资格,接着又提出:战争罪虽在巴黎和会上被提出,认定与惩罚方案却语焉不详。这样的观点与后来的印度代表帕尔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是当今右翼分子认为审判不公正的理由之一。的确,前期(韦伯)的审判不具备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用现实政治的粗暴手段驳回一切对审判团队不利的动议,为日后审判公平性的评价留下隐患。

  审判刚刚开始之际麦克阿瑟要求有更多亚洲代表,新来的印度法官帕尔一来就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和原来审判团一致对外否定一切不利附议的态度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二战期间的国际法中并没有破坏和平罪,因此你不能给日本人判他们犯了破坏和平罪。就算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上日本签了反战协议,可是并没有对战争定罪的方案与惩罚,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日本人“全员无罪”,对战争的审判与谴责只能针对日本政府及其首脑——而只有在这之后,把破坏和平罪、反人类罪真正加入国际法中,才能够按照战国际法给后来的人判罚。

  可是帕尔为什么要提出来破坏和平罪是事后法呢?如果大家一致认定依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定罪,可能就像纽伦堡大审判一样顺利地作出判决。

  在影片中他与荷兰法官罗林的谈话能够揭开谜底。印度当时还没有独立,甘地的革命尚未成功,而日本政府有意扶持印度人摆脱英殖民,帕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怀着“同一个亚洲”的美好幻想,特别是当日本大肆宣扬反英国殖民,打出“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鼓吹自己的侵略军是来帮助印度人民解放并驱赶英殖民的谎话。这一切让帕尔对日本充满好感,作为一名东方人,他的任务于是就变成了支持整个东方世界,去斗争,去抵抗西方的一切形式的侵入。

  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他说:“侵略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对其负责的应该是国家而不是个人。”

  帕尔的立场是荒唐的,却意外地获得了军国主义投机分子的吹捧,为“战争无罪论”创造了法理依据。帕尔看似严谨地捍卫法律程序正义,却不顾整体事实,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选择性失明,仅从狭隘的法理学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成为学界笑柄。帕尔也因为他的辩护,生前3次受邀访日,在各地宣传“战争无罪论”。1967年帕尔在加尔各答去世,日相佐藤荣作亲发唁电。1975年,一座帕尔纪念馆在日本落成。2005年,靖国神社竟然还专门树起“帕尔显彰碑”为其立传颂德。可见帕尔对昨日历史的不负责任,造成了日本右翼如今的猖獗横行。

  在现实政治的基调下,荷兰法官罗林心中的正义理想大受打击。一方面是法庭中“多数派”的强硬观念不断向他施压,政府逼迫他接受“多数派”的强硬态度;另一方面是他出于对法理上“程序正义”的执着,让他对那个印度法官帕尔怀有一定的认同感,却发自内心地不同意所谓“战争无罪论”的诡辩。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罗林这一个人身上,他显然成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主人公,而这一段情节本身其实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所以本片叫ドラマ東京裁判:本片讲的不全是事实,是对东京大审判这一IP的戏剧化改造。

  说到罗林,他本身并不是像帕尔一样罔顾战争残酷现实的,他也主张有罪之人要得以惩戒,但必须经由正当的、合法的程序来执行。只考虑形式正义在此时是不能保证实质正义的,因此他反驳帕尔,认定战争有罪,但有罪之人必须得到与其罪行相当的惩戒,并以他的方式递交一份异议书,希望在“程序正义”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严酷惩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最后却也是无疾而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设立之初即是为了惩戒日本军国主义,东京审判因为它的特殊性质,必然受制于战胜各国的国家利益,某种程度上是并不公正的,是一次对日本的惩戒与裁决;换句话说,从最一开始,程序正义就不在主席韦伯主导的“多数派”的考虑范畴。为了印证纽伦堡审判是正义的、合法的,审判团上来先是想要把这种报复性的审判照搬过来,却不幸触碰到了美国利益与天皇治下战后发展的规划、帕尔所代表的的东亚人民的反殖民理想这两颗硬钉子。

  当然,最终必然地,“多数派”取得压倒性胜利,战犯均得以审判,并得到刑事惩罚。最后的量刑是多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有些人譬如广田弘毅只是身处高位不作为,这些可以免于死刑的人被判了绞刑;而一些先前被评为甲级战犯,该被判处死刑的人,竟然因为种种妥协,因为不能判处他们“反人类罪”这一事后法而活了下来,石原莞尔、冈村宁次、山下奉文等人犯下滔天罪行,却因为美国的干涉,最后连“战犯”的名号都没评上...

  东京审判是对军国主义的惩戒,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并非合乎法理的正规法庭,没有程序正义,却处处彰显着实质正义与战胜国的利益纷争。后来设立的那个海牙国际法庭则不同,它更多地是一个代表多数派道德的符号,想要去持有程序正义,却因三个大国的纵横捭阖,最终也没能维护实质正义。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现代社会的政治就是俾斯麦所言的现实政治,正义论、意识形态、伦理与道德,都要听从国家利益的指挥,所有的一切都应为了国家利益服务。像那个帕尔一样满嘴空谈正义的谎话是没有用的,日本之所以被十一国审判是因为他战败,中国之所以曾被欺压是因为我们落后。最后我们发现,只有强国才有资格谈和平,强大是多数派口中的正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东京审判》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