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注》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诗选注》精选点评:
●没买过三联版,不晓得有无差别。
●2019收尾!
●钱先生大概是这样的学者吧,能于文学领域几做到无一不通,而又不乐于做板正的文件;虽然只言片语提及的问题,胜过了当下几本论文集所不能达到的深刻与广博。读钱氏之书,经常会有一种其人“以游戏为文”的感觉,学养既博,又爱调侃;无论是严谨的《管锥编》还是轻松的《围城》,钱氏总关注一些有趣兼深思的话题。 由于五十年代的背景,所选宋诗篇目不尽如意。然而“书当快意读易尽”,对各诗人的评论总能让人笑出声来,又不能不佩服其幽默背后的学养。
●很多诗肯定不是钱先生的本意选的,要赞美劳动人民,要反映民间疾苦,不能为文艺而文艺,钱先生也无奈。注释倒是反映出钱先生耐不住自己惊人的智慧,聪明娟秀的话一打接一打,看得人开心会意。卖弄是有的,但别人永远学不来。钱先生唯一的好在于没有学者的虚伪,对自己也不留情面,敢于在世人面前光明磊落。钦敬!
●学者钱鍾书和作家钱鍾书一样,博学、犀利,幽默。序言和每位诗人评述精彩客观,注释精要。选诗眼光也不错。值得一读。
●批评语言犀利精准,灵动幽默 但从序言、选篇、评语来看,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很大,言语之间不难看出无奈遗憾 宋诗思致宛然,意蕴深长,诗人在诗中把生活过成审美。但气骨稍欠,多读无味。直到陆游出场,石破天惊,春雷乍响,气势、情韵、品格兼具,读来似在云端飞翔!
●
●精髓在序和评上。
●读得好开心啊,叶嘉莹先生的是优美的严肃,钱钟书却是幽默地解说
●适合用来当枕边书,有空就读两首
《宋诗选注》读后感(一):宋诗不足看,钱注当仰观
唐诗的成就过于巨大,宋诗始终摆脱不了前朝巨人的阴影。钱先生所选的诗作绝大部分我都没有听过,读起来也觉寡淡,纵是偶然见到一二佳句亦不如李杜王白等之天然有神。钱钟书显然是不喜欢黄庭坚他们的“江西诗派”,他们这一群人嚷嚷着学杜甫却只是绞尽脑汁去引典故,求那一字之出处,而对杜工部“穷年忧黎元”的诗文主题却沾不上。杨万里清远,范成大念世,陆游激愤之作读之怆然!南宋有了家国之变,诗比北宋变化要多些,士人阶级也生活在江南,田园诗风格亲切。 钱钟书在香港版辩白说书里面的选作和注释是受了当时大气候的影响。我也不清楚本书多录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作和对于杜甫也推崇是不是多出于钱先生本人的意思了。他对每位诗人的评价精准、幽默,稍有刻薄却让人不得不服。如他用苏轼的话批评苏轼“韵高而才短”。钱先生的才学我辈只能仰望,他在注释中常常从一句诗,一个字,如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他就从这个“绿”字作出一连串的衍生讨论: “”这句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词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洪迈《容斋续笔》卷八)。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宋诗不足看,钱注当仰观。本书中比较喜欢的一些诗句: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逋)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文同)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王安石)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张耒)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王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周密)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舻风前语夜深。(萧立之)
《宋诗选注》读后感(二):摘抄吧,感想唯首尾
读此书时,最大的亮点是钱老先生的评语,时不时地,那幽默的比就冒出来,让人不禁莞尔,里面难点的典故也由先生解释了,名句的发生和沿用也例句说明,故为注。叶嘉莹先生的也算读得多,她是讲,细致到极致。如果轮顺序,该先看叶先生的,养成了读诗须细致的习惯,再看钱先生居高临远的点评。
另外,我是个爱受影响的读者,记得高中读婉约派宋词上头,写了篇作文满满的那调调,然后到了中年,钱先生的智慧度化不了我,却偏还吟得几句不通,许也是情之所致,聊为消遣吧。
久过十春逢己亥,收拾双手不茫茫。意从疑起转成定,情自尘出复归来。欢笑伴酒剥泥豆,絮语经夜眠寒冬。青春却愁还未老,老有白头共饮粥。
《宋诗选注》读后感(三):《宋诗选注》:从朴实中攫取深意
《宋诗选注》读后感(四):《宋诗选注》:从朴实中攫取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