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是一本由[宋]苏轼等/著 / 傅抱石/绘 / 周梦烨/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一):宋诗里的生活美学
和唐诗相比,宋诗的位置略有点“尴尬”。《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二):画中嗅得诗之味
宋诗的集子有很多版本,而这一版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收录的宋诗旁都配有傅抱石先生的画作。诗画相合,想来也十分美妙。
配有画作的书籍对纸张的要求很高,而拿到手后粗略一翻,此书的用心之处可见一斑。刚拿到手里,褐色布面的封装手感很好,翻开后纸面白滑而不刺眼,很舒服。最喜欢的便是书中繁体竖排的排版,私以为这种设计最能体现古韵之美。不足之处便还是出在这独特的配画上,画色深深浅浅印在纸张背面,还是会对产生一些视觉上的不足。
由于是诗配画的形式,所以在诗歌的选择上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是含有“景”的宋诗才会录入。书中讲各景分为四部:四时循序、山林河川、闲游逸趣、独处自观。这个分类也很有意思:时间、空间、心境,并未囿于单独的分类。心境虽然是大分类中的一部分,但是诗人们更加零散而飘忽不定的思绪则隐没在不同景致的各处,寄情山水,离愁别绪,怀才不遇,国仇家恨,人间处处皆可触景生情。而或喜或悲,或大或小,都化为景色本身的一部分:春日河岸边的新绿、田野里吠叫的犬、广阔江面上的孤舟,亦或是在布景上蒙上的那一层朦胧的灰色,都是诗人千丝万缕的心绪的体现。
这便是景画面化的意义。诗中抽象的、细微的景和情之间的关联,通过景的另一种展现使得这种联系更为强烈,更易于被“探测”到。本书选用傅抱石先生的名画作,其重点应在“赏画”上,而这导致的结果,便是诗画的配合不完美,景不能明其意,这便是我在读书时感受到的最大憾处了。
整书翻下来,有一些诗句与画作的配合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取王安石的《江上》一首: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三):三分读诗,七分观画
诗必宗唐,词需法宋,这当然是对唐诗宋词历史地位的肯定。但在这种宗唐法宋里,对宋诗应有的价值却出现了越来越不公平的评判。自明朝起便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提法,对宋诗已现不屑,七子派领袖李梦阳在《缶音序》中批评宋诗“主礼不主调”,这也是那个时代对宋诗的普遍看法。到了清朝,这种观点依然盛行,叶燮在《原诗.内篇上》如此说“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但在正是在《原诗》之后,因为叶燮的公允评判,宋诗的价值终于为人所正视。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四):藏在宋诗里的老饕们的爱恨情仇
藏在宋诗里的老饕们的爱恨情仇
传统观点认为宋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宋诗和古文,五四新文化运动贬抑宋诗和古文而推宋词和话本小说,并影响至今。
实际上,相比于唐诗的豪迈浪漫与侧重人生感情不平凡的一面,宋诗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现实,更愿意表现人生的平凡。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把唐诗比作“酒”,而宋诗譬如“茶”,酒烈茶淡,宋诗更像是对唐诗过度注重人生悲哀面的克服。
中信版《宋诗选》作为图文并茂的《声律启蒙》的姊妹篇,选取了诸多宋诗中的不足百首精华以抛砖引玉,不但可以扫码聆听配乐朗诵外,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更为此书增色不少,画中有诗的排版让人大饱眼福。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五):宋诗里的画意
宋诗的吟咏对象广阔而多样。选在这本书里的每一首宋诗都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无穷无尽的画意。四时循序,山林河川,闲游逸趣,独处自观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不同的画境。傅抱石饱满多姿的画正为诗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古来伤春悲秋总是无言的深意,不变的主题。赏景,赞景,怀景,极尽词藻之精美都似乎比不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来得深邃而令人难忘。但是作为物质实体的由万物构织的空间本身的美难道就不值得说道吗?
所谓诗歌里表达的空间的画意并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评价术语,而是诗歌通过文字穿透纸面的强烈的画面感。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这两句诗所使用的词汇可谓是汉语中最简练的常用词。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那种无与伦比的画境便油然而生了。
文字是无声的语言,画面截取的是静态的世界。要使文字动人,要使画有画意,就得有非常的手法。
无论是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还是王安石的“月移花影上栏干”,抑或苏轼的“雨过浮萍合”都似乎刻制了形容词,而将其融入一种白描的情境。景到深处,即便没有词藻造势,这种如画的情境竟还是那样扑面而来。而使这种画意朦胧动人的却是诗中用得极好的作为诗心的动词。
宋诗里的画意参与者时常伴随着人声鸟语虫鸣。正如鸟鸣山更悠一样,诗歌因为有声音的参与,而让无声的世界充满了人世的情态。这画意便不再是静止的了。
秦观的“忽有人家笑语声”,王安石的“午窗残梦泥鸟相呼”,苏舜钦的“时有幽花一树明”,“日暮长廊闻燕语”,这样的写法在这本书所选择的诗中,俯拾即是。在一组写景的铺叙之后,忽然融入声音的描写。这难道是那个时代吟咏的一种固定套式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苏舜钦的《 初晴游沧浪亭 》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诗人首先是泼墨般的描绘了几幅夜雨生春水,娇云弄阴晴的景象。再细细勾画了空透的帘幕外静竹薄花的悠然和静谧。尾句的作用即是在平铺直叙中,以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的手法,将这种宁谧安适的氛围渲染得更加生动。
这本书所网罗的宋诗即是对人世间景致的一次游目骋怀。它们像一幅幅小画的注解。无论这些画面背后是国仇家狠,还是罢官出仕,离愁别叙,从今天看来,它们细腻传承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怀恋。即便“世间好梦不持久,彩云易散琉璃碎”,但人生若有片刻完全融入在此情此景中,也是应当庆幸的。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六):宋诗抱石去
宋诗
最喜欢的是唐庚的《醉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以前只知这一首独秀 对于唐庚此人粗略了解 但这本书看后对唐庚的喜欢又多了几分
对于宋诗来说 一直是不为世人所关注的 唐诗和宋词受关注之余 人们往往没有把目光投及于此 同样的 也包括 清诗 明诗 其实都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作品 收录在《清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
出名的诸如查慎行 郑板桥 龚自珍 纳兰性德 袁枚
曹雪芹的诗歌也很出彩
对于很多人来说 提起中国古典诗歌 自会想起 唐诗宋词元曲 事实上 清诗 宋诗 明诗 清词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也不乏佼佼者
和宋诗以前 前些年 现代的山水画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2000年之前傅抱石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是被冷落的对象 比起齐白石 张大千 徐悲鸿 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画家 他的作品数不及齐张的十分之一 收藏价值日渐凸显
当然自不能用交易市场的成交价来判断一个作品优秀与否 但至少可以判定世人对画家的认可程度高低 以及画家作品的受众性
每一个作家的每一幅画 每一个诗词人的每一阙诗词 都是彼时心境的显现 也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可以关注到一些一生只有几首诗歌留世的诗人 还有一些单曲成名但佳作繁多的词人
(最近写毕业论文 初次拟题是中国古典诗歌与日本俳句意境 找了很多相对小众的诗人词人的资料 作品数量和质量尤为可观 但 写论文越写越深刻体味到 其他的语言 是很难表达汉诗意境的妙处 后来只得放弃意境一词 转向了稍微流于表面的相似 之前自己没事的时候喜欢找一些汉诗来翻译 以后想比要找一些国画来配诗玩了)
另外附上我拍的本书的一些傅抱石作品 插图 具体的名字在我关于本书的读书笔记里面有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七):宋诗就要有宋诗的味道
宋诗就要有宋诗的味道,在我看来最让人难忘的是欧阳修这一首《梦中作》——《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八):诗意地栖居
无论是宋诗还是国画,都是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而这本宋诗集,将宋诗和傅抱石先生的国画搭配在一起,可以说是一本经典乘以绝版的作品集。 最初收到这本书便爱不释手,这喜爱始于“颜值”,陷于内容——布面的硬装封皮,搭配宽腰封,素雅而稳重;而书中收录的宋诗与傅抱石国画作品相互搭配,将宋诗的韵味和国画的意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让本书看起来古色古香,充满了古典美——也让人忍不住想起一个词,诗情画意。 该书还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如该书书首为精选宋诗的目录,而书尾则是傅抱石先生国画作品的索引;书内页中,大多数为右侧是宋诗,左侧为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偶有个别页则是满幅均为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内容上,古人寄情于山水,而国画最经典的便是笔墨山水;而在风格上,宋诗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写出了景物与事物的意象,而国画则“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对于傅抱石先生起初我并不了解,但当我得知人民大会堂陈列的《江山如此多娇》正是出自于他的笔下时,但不免惊叹此书的珍贵了。该书收录的作品多为他的山水画,用笔恣肆,也有个别的美人图,写意、古拙,水、墨、色浑然一体,每一幅画都充满了诗意。他的画和宋诗相比,都有淡泊大气的境界,放在一起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却往往忽略了宋诗,比起唐诗的激情与浪漫,宋诗则更稳重与朴素,而比起宋词的艳丽含蓄,宋诗则更庄重与显豁。总体来说,宋诗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 该诗集挑选了以杨万里、陆游、王安石、范成大、苏轼、秦观等为代表的数十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按诗的主题,将精选的诗作分为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为四时循序、山林河川、闲游逸趣和独处自观。不难看出,虽分为了四个部分,但总体还是以描写客观景物为主的一些诗作,虽鲜有抒情,但其中不乏生活场景和生活杂感。如“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西”(《桑茶坑道中》杨万里)等,均是以小着大,通过描写日常生活里平常的小事和景物,表达出了生活的乐趣。也许生活本身很平淡,但如果能以诗意的心态生活,那么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总体来说,无论是从美感还是内容上,这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集。但私以为,该书也有一些小缺憾的地方,比如“四时循序”部分,虽四时但对应的诗作却只有春、夏、秋三季的描写。且排序上也并不是按照季节的变化排序,与“循序”不符。另外,因该书中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是作为插图,在读诗的时候,难免会将左页的画和右页的诗对比着来看,有些诗文和配图完全联系不起来,难免在读的时候会有些怅然若失,当然,因画作不是专门为诗而作,作为插图也不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九):宋诗,继唐诗之后又一座诗史高峰
宋诗上与唐诗争辉,下与元曲斗艳,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有姹紫嫣红的色彩,千姿百态的丰韵,沁人心脾的芳香。《宋诗选:傅抱石插图珍藏版》展现的便是宋诗之美,将诗人的轻语呢喃,词间情感的飘零与破碎,汇成涓涓细流,温暖因疲惫焦虑而冷漠的灵魂,抚慰因人情倦怠而失落的心。
“畸人代出,分路扬镳,各有其妙,至南宋诸名家倍极变化。”宋诗流派与风格众多,在宋代呈现出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奇观,成为一代文学的突出代表。
宋初诗坛主要是模仿唐人;欧阳修和“苏梅”崛起后,诗风为之一变;到王安石、苏轼手中,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时代特色得以确立凝定;江西诗派继起,建立起新的创作范式和审美规范;随后的南宋四大家,又把宋诗推向新的辉煌;宋末诗坛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只有文天祥等人的诗歌,给宋诗增添了最后一道辉煌。
“宋诗”作为一种与“唐诗”相对的诗学范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宋诗的艺术追求,就是以字面、音节、句法、结构等诗学要素为手段,藉以呈现宋人挺然不群的人格意志,力反庸俗乡愿的个性追求,以及处于衰世、逆境下偃蹇横放的人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