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鸟行状录》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鸟行状录》精选点评:
●漫长的阅读,但没有苦苦支撑的感觉。很多闪耀着刺目光芒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这本书的灵魂。虽然最后依旧没有显而易见的答案,但整本书想要传递的东西却呼之欲出。从孤独安逸的个人世界开始走向混乱失常的现实森林,希望有机会再读一遍。
●封面设计得还行。 批判“日本的恶”,不错! 看到加纳克里他诉说自己的性经历时,我突然觉得很反胃,男人第一次便可以享受的快感,女人却要承受几次撕心的疼痛才能感受到…… 笠原把男主困在井里时对男主说的话让我的心有了某种触动:“正因为人们心里清楚自己迟早没命,所以才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在这里活着的意义。” 删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就好了。
●不想再读村上春树了,注水大王
●读这本书真是浩大的一项工程,无论是对历史残酷的追忆,还是现实迷踪的伤怀,都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罪孽走着,不过活着总是不坏的啊,不是么?
●被细节描写层层包裹的隐喻,绵谷升是恶的实体,和间宫中尉回忆中的纯粹的恶相重叠。既然村上费了这么大力气去掩埋不同人和事之间的脉络,或许就不该强求给这些隐喻都找到合理的解释,只消能看到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就好。他的叙述很好地将书中“没有实感”的感受体现了出来,有的地方太过晦涩,有的地方又太过具体,近景远景不停地切换,让人觉得朦胧又迷离,摆在眼前的边界和棱角似乎都变得不可信。读的时候觉得写得这么冗长意义何在呢,后来才发现那都是故事的布景,非这么详细的铺垫不可做到。2020016.
●反思战争,反思人性的恶!
●村上史诗级长篇,个人觉得最好的一本
●7/10
●好喜欢肉桂这个人物。还有超能力者加纳马耳他高级时装配的塑料红帽子。很多故事搅在一起,像吃一大盆冷火锅。
●感谢《鸟》陪我度过如此黑暗的一段日子。抑郁之时读村上或多或少都会获得救赎。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一):一次不公正的阅读
《奇鸟》读了大概有一个多月,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大二的期末考试周。所谓的村上的700页鸿篇巨著终于还是读完了的,所以今天来写一篇评述,但我想在哪里稍显是有些不公正的,但这并不碍事。 说实话,比起以往的作品来说,我几乎读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我还是想去尝试解析一下这朦胧的感觉。此后的所有评述,想必会严格的按照《如何读书》的建议来写,所以对自己来说,这可能是这种迷之文体的最后一篇了吧。 【人物】
我,一个脸有黑痣、老婆消失的中年无业男子。笠原MAY,一个脑袋稀奇古怪的邻家女孩。发条鸟,存在却又不存在的命运之鸟。棉谷升,象征着终究之恶,荒诞无垠的集合体。间宫中卫,被荒诞摧毁的受诅咒之人。田宫先生,加纳克里他,加纳马耳他,为善的先知者。同受着诺门坎战役荒谬影响的,肉桂与豆肉桂的奇妙母子。名为“青箭”的猫。当然,还有重中之重的,贵美子与奇怪的年轻女性。故事由此展开。
【主旨大意】
每个人定会为生前的某种既定所支配,更或许,这种荒谬的命运是我们终己一生都无法所挣脱的。但我们却忽略了,荒谬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可能性。荒谬,只是一种未知和不既定。面对荒谬,人不因不知而放弃主观能动性,想必,一个勇敢的人,想必其那些消极弃世的人,总会有一些额外的力量来帮助他。 【故事建构】
1离奇女子的电话,莫名其妙的奇女子日常,贵美子的失踪。
2间宫中尉的来访,诺门坎战役的碎片,荒谬至极的井。
3等待,觉察,觉察,醒目,与肉桂母子的相遇。
4直面的碰撞,绝无丝毫的妥协。
5棉谷生的死,故事的终结。
【杂想】
荒谬孕育着一种无力的绝望,破除一切的意义。但沦入荒谬观的人们往往意味着彻底的毁灭,进而孕育出究极的恶,就像失了智的军国主义士兵。这种荒谬,不去想,为这个世界带来过多少的不堪,而这些我我们不该忘却的。 黑痣,但我的理解中,是一种脱离自己,跨入他世界的印记。想必如果主人公永远停留在自己的日常中,也便不会存在任何后续的可能。但有了黑痣的出现,意味着其开始接触,探索,直面那段其无所涉及的境地。而有些东西,毋宁说是所有的价值层面的东西,都是需要直面所确信之对立面的。例如追求理性的方法,不是意味着和宗教宣教一般的洗脑,而是应当认清楚宗教的荒谬性的基础上,进而追求理性。不理解的盲目信服,不思不想,才是人们的终极之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克服的荒谬的根本。纵然马克思的伟大理想,到了后继的年代也在哪里变了味道。 总的来说,纵使世界荒谬,我们也不应不去探求真理。纵使我们掌握真理,我们也需不断的去挑战真理。真理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其压倒性的理论基础,而不应是盲目的惯性。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二):从《奇》联想的村上大杂烩
他在这本书里循环利用了很多东西。笠原May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出现过,性格上感觉相似。有那种超然物外随随便便的感觉。(当然读完了就不这么觉得,只是同一名字的两个人罢了。)此外他有本小集子叫做《日出国的工厂》,专讲他造访的各种奇妙工厂,里面参观过的假发工厂也如法炮制搬运入书。还有,208房门号是不是那对双胞胎中的一个呀,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
读书时看到很多点,但有一点觉得不得不讲,好像发现宝藏,必须告知谁听。里面的间宫中尉和一个苏联人都对绘制地图感兴趣,《挪威的森林》里也有个人对地图地理感兴趣,而他的外号叫敢死队。我觉得在村上春树这里地图和暴力战争等等直接相关,是一种并非美好的意象。而挪威的森林里主人公和直子都对敢死队怀有嘲讽又怜悯的心情,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作者本人的意思。
当他穿过墙壁进入迷宫的时候提到自己一直遇到分叉路口就向右拐,我一开始觉得熟悉,后来想到:这不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我”走迷宫的方法嘛!不过二者未必有什么关系,也许本来就是走出迷宫的通行方法。
在间宫中尉的信末尾他写道,“祝你拥有无悔无憾的美好人生!”这句话啊直白平实,像写给读者听。我于是明白为什么说第二人称有强烈呼号感,诚如所言。要是真能这样,就非常好。也许不能患得患失,失去的部分也是不需要后悔遗憾的。如果患得患失,势必一事无成。
这本书让我明确感受到村上春树的反暴力思想。可能是表现得最明显。对战争与暴力的反思。比起后期《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双线交织为主题服务得也很好。
读他的书,心情上总是很轻松。这一点我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也许是因为主人公总能在错误线团中挑出正确的一条,总能找到他失落的东西。这种感觉让人心安。
其他一些有趣的小点:
1 主人公自始至终不卑不亢,一如既往村上主人公做派。他对无面人说“谢谢,正是危急时刻”,这句话翻译得特别有味,那种不卑不亢的感觉特别明显。但我突然想到日语里ありかとう,就觉得那种不卑不亢感减弱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2 我喜欢这本书的笠原May,和喜欢渡边彻一样喜欢。她的祝福说得很大声,大声到我都觉得历历如在耳边。久美子我也喜欢。冈田亨本人永恒的关怀寻觅与爱投射在她们俩身上,使这影子比他本人的关怀寻觅还要动人。
2019.6.23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三):读书|村上春树《奇鸟形状录》
读书|1942.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拧发条鸟。发条橙。
都是被拧上发条的。机械吗?不。一点都不。只是,被拧上发条的鸟,被拧上发条的橙子,重复着被拧上发条的鸟和被拧上发条的橙子。
橙子,是之前的“发条橙”。和冈田亨听到的拧发条鸟的吱吱吱吱的叫声,有些遥远的更加有些年代。
猛噿着刚煮好的咖啡。相当浓郁的厚度,放了两颗奶球也未将其驱散并联着串联上窗外的迷蒙着淅淅沥沥的冬雨和上下两不相同的温度并而密度相互吸引却又相互排斥的磁场作用而成的“黑暗”。不是拧发条鸟井下那绝对黑不隆冬的黑暗。是极其明亮的黑暗。清晰的脉络透明着流水般冲刷河床似的血液鲜红着流淌:诺门坎的那口沙漠里的井。得以从枪口下继续呼吸的象。悄然的绕过其正面避过直线的视线后亦能被发现的“发条”,在各自的发条下拧着生活的轨迹,吱吱吱吱的发出有声的声响和无声的声响。
窗外的雨,斜斜的飘着情绪。
窗台下的仙人柱,灿烂着开着花。朝着窗外的世界。向着内心的那亩田。灌溉花的芬芳和掌前那锋利的刺。
系列数字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防火墙保护并隔绝外界的干扰和侵犯。肉桂。亦似被拧上发条的肉桂:打扫。建墙。早餐。键盘。被揍的新青年掉落的棒球棍。挥舞着力量,在井下极端的黑暗里。意识和身体分离开来。串联起古往今来虚拟现实的各路线条,一开一合的在井下的黑暗里一闪一闪的闪烁着微弱的光。并联在一起的,也被拧上发条。串联而成的畅通无阻依旧被阻隔在转角的九十度脚下。并未寻见发出吱吱吱吱的叫声的拧发条鸟的身影。
一口浓郁的咖啡顺流而下。携带着斜斜落进心里的斜斜的雨,飘扬着音乐的音符跟随着拧发条鸟的呼唤。定定的站立在斜斜的雨里。沁凉的雨水被拧上发条。恍然才晓,拧发条鸟的那吱吱吱吱的叫声,已被冬的沉寂拧上发条。安静的极其安静。
再见。拧发条鸟。你好。拧发条鸟。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四):村上春树笔下的“卡里斯玛”——从《寻羊冒险记》到《奇鸟行状录》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早期基督教观念中,阐释了政治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谓之曰“卡里斯玛”(Charisma)。原意是指某种特殊的超自然的人格特质,韦伯的名著《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在谈到这种“卡里斯玛”时,指出其可以通过某种渠道遗传或继承,承受它的人即具有支配的力量,而被支配者就会产生对它完全效忠和献身的情感。
推而广之,“卡里斯玛”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权威、垄断的意识形态,唯一的精神导师和宗教的无上权威。
《寻羊冒险记》是村上“青春三部曲”的第三部,相对于《且听风吟》的文体创新,故事情节上明显加强。如其所说,“物语”有其自身的逻辑,你无法创造它,你只能把它表现出来。虽然故事说的是“寻羊”,然而无论镜子里的我,还是镜子外的我,都是在“羊”的意志下思想与行动的,也即是这部小说的由来。
村上自承《寻羊冒险记》的结构深受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的影响,可以说村上的小说是从《寻羊冒险记》才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种追寻的过程,代表着日本政府不顾一切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象征。用“外来”代替“本来”,用“羊”来代替你思想和生活。所以故事中我的朋友“鼠”想要保持自我,只能用“死”来达到解脱。故事的尾声,拥有完美耳朵的女朋友的突然消失有些潦草敷衍,黑西服秘书自投死地又有些幼稚得可笑。山中的爆炸声,则让人联想到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
在村上春树的叙述里,“卡里斯玛”化身为“羊”,在人类这个临时而永恒的“宿主”中不断流转,进入右翼团体首领的头脑,就代表了军国主义以及黑暗和邪恶。这种邪恶轴心不会停止,只会愈演愈厉,只遵循着“羊”的与生俱来的逻辑。“羊男”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替身,毋宁说是关于理想的梦境。
“卡里斯玛”的述写,在《奇鸟行状录》里得到了升华与成熟。
作为村上春树最好的作品之一,关于战争,关于枯井,关于拧发条鸟,这个世界不管我们多么在意,还是多么无视,总是循着自己的逻辑运行着。
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关于战争的叙述,诺门坎战役、间宫中尉的讲述、剥皮军官鲍里斯以及血腥的动物园。多少年后,当村上春树踏入中国东北和蒙古边境实地考察诺门坎战役的发生地,让他惊异的是自己小说中根据历史记录还原的“创作想象”与当年的“历史现场”,几乎一模一样。
人类创造了多少光荣与梦想,也就增添了多少残忍与鲜血。“恶”是推动历史的动力,又常用“善”来粉饰。尼采曾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这种历史的二律背反,让“卡里斯玛”既是无可言传,无法穷尽,仿佛徘徊不去的幽灵,又是无所不在,无远弗届,好像执掌四方的风。
这样的“卡里斯玛”每天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无论是领袖、教宗还是党魁,以及那些闪耀着光环的所谓的“明星”。“绵谷升”就是这样的“明星人物”,他们无时无刻所说的都是真理,都要人们无条件的接受、相信并向他人转述。鲁迅先生所以感到苦痛,就是由于陷入这样的“无物之阵”。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明确地指出,人类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学者钱理群也多次大声疾呼,作为思想者对于民族的苦难,要“拒绝遗忘”。村上春树所迷恋的小说主题常常是失去、寻找,发现,找到了又是无可奈何,然而却是对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体认与感悟,好像奥德修斯所经历的人生历险一样。
小说《红楼梦》也是如此,质本洁来还洁去,终究不过是一种梦想。以至于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这才是曹雪芹所见到的人间世的最大的悲剧!
于村上春树而言,面对历史的虚无主义,人们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终将失去一切。但勇敢的面对、述说、争取,还是有意义的。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至少在面对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他总是站在鸡蛋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