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安事变》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2-03-28 03:35: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安事变》经典影评1000字

  《西安事变》是一部由成荫执导,金安歌 / 辛静 / 孙飞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安事变》精选点评:

  ●有人说艺术性不足,有些场景比如人中弹倒地的过程太过样板浮夸,但个人觉着这些不是大问题。正如有些朋友说,处理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要在保留历史真实性和发挥艺术性表现两者间做好平衡不容易。个人觉着这部对那段历史介绍的不错,没有失当的美化也没有刻意黑化,一直围绕着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展开,两人的性格在交锋中体现得很充分。一个年轻气盛颇有些理想主义,一个老成持重心思缜密。历史选择了他们俩当这幕大戏的主角,从此风云突变,中国的近代历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被改变。

  ●三星给校长,兵谏的承诺都遵守,换成我d。。。。。

  ●我们的历史教授年轻时竟然在里面客串了一个美国军官。。

  ●文革后新时期,1981年成荫导演作品。事实角度较为客观。可作为教科书革命历史革命历史正剧的范本,服化道,音效都很扎实。凸显出导演对电影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具体表现为对演员身形,状态的神似和形似与历史人物的高度符合对追求。就连各个重要人物的方言说话也都力求还原。

  ●比起成荫的如雷贯耳和各种影评的称赞,电影拍的比我预想的差很多.演员也演的有些单薄

  ●事件复杂解释起来不容易,但的的确确没算讲清楚明白,多处也可能并非史实。

  ●我们的历史题材影片说教的气氛过浓,这也算是一部。

  ●张与蒋,一个是没头脑,一个是不高兴。。。

  ●不花哨,平正叙述历史事件。

  ●基本达到了导演追求的“真实的再现历史”。

  《西安事变》影评(一):三个男人一场戏

  去兵马俑的路上被售票员忽悠洗脑,稀里糊涂就去了华清宫,150块钱的门票,感觉被宰很是心疼。好在最先看的是西安事变这一部分的景区,到了五间厅,兵谏亭,了解了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才算是不虚此行。回来之后看了这部老电影,感觉无论取景还是服化道,都非常用心。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几位主角的表演,形神兼备,非常到位。趁此看了这部电影,也算是钱没有浪费。

  《西安事变》影评(二):主旋律题材起评6分哈哈哈

  这部当年家喻户晓人人必看的经典名片成荫代表作到了DB才6分,恶意刷低分的DB迷真恶心,他们就怕年轻一代看新中国经典,否则他们睡不着觉,类似情况还有青春万岁,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火烧圆明园,神鞭,红旗谱, 所有当年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社会主义文艺到了DB都是低分,遭到有组织的谩骂,希望年轻人好好看看我推荐的这些被恶意打低分的经典,相信DB所谓评分你就是傻子

  《西安事变》影评(三):“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张学良

  

现在已经是2020年,而不是影片拍摄时的1981年,所以,关于西安事变是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历史问题,明白的人早已明白,不必说明;不明白的人永远不明白,无须争论。

关于九一八事变,无论蒋介石是不是对张学良下什么命令,也无论这个命令是抵抗还是不抵抗,对张学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张学良当时直接控制“华北+东北",整个东北军都只听他的,根本不听蒋介石的,所以,南京政府和老蒋对小六子来讲,只是形式上的一个上级而已,当时的东北军是个陆海空三军齐全的当时中国第一军阀,空军光战机就有三百多架,比南京政府的空军还要强大,仅仅陆军就有足足40万兵力,除了大量的火炮,甚至还有坦克部队,这还不算大量的兵工厂、军校和警察、宪兵部队。而日本当时在东北的关东军只有两万人,是专门保护北满和南满铁路和当地日本领事馆和日本侨民的,根本没有什么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东北军要就地全歼关东军是易如反掌的,更不要说抵抗住了。本来九一八事件只是日军底层的几个下级军官的擅自胡闹,根本就没有经过国内高层的通过,而且日本当时的政界是普遍反对侵华的,但是我们的最奇葩的小六子的完全不抵抗行为,让这些反对侵华的日本高层领导人在事实面前,完全张不开口再反对军方主战要求,也就是如果小六子坚决抵抗,那么最坏的结局也就是东北被日本人军事占领,但是抗日战争极有可能不会爆发,因为日本人拿下一个东北都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就没有这个野心敢去全面侵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六子是打开日本侵华大门的钥匙的人。

小六子在西安事变中又再一次打断了中国对日本备战的计划,蒋介石知道中日早晚要打一仗,而日强中弱,所以蒋介石的战略就是尽可能地拖延与日本的开战时间,好好发展经济,建立大量的军事工厂和国防战备,准备用五到八年时间训练和装备国军60---80个德械师,他认为有这样的军事装备,就可以抵抗住日本的侵略,结果西安事变导致抗战不得不仓促中提前爆发,中国军队只有3个德械师,给中国带来了本来不应该有的军事惨败和极大的民族浩劫,八年的抗战中国死伤了几千万人,无数城镇、财产被毁灭、洗劫和损失掉。如果不是日本自己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去打珍珠港,中国有极大的可能性因此亡于日本,凡是有半点常识的人,自己摸着这点常识说说看,小六子是个什么人?所以,小六子这种人本来应该是一辈子在北京八大胡同吃喝嫖赌抽的花花公子,但是就是因为中国封建专制的血缘关系,而坐上了他本不应该去坐的位置。而从小六子身上唯一得到好处的就是某党,而且这个好处简直就是救命之恩。

说到底就是这个种族被专制权力给戕害得太深太久,早已经腐烂到骨髓,从上到下,到处都是人渣和败类,优秀分子太少。所以,造成了中国历史的前进脚步特别的艰难曲折,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付出特别的惨重的代价。

  《西安事变》影评(四):导演说

  把西安事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反映在银幕上,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反映现代史,特别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创作领域,过去和现在都不是创作者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导演成荫就说过:“创作这么重大政治性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影片,创作者神经是很脆弱的。”

  其实反映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没有创作规律以外的障碍或戒律,如果不是流于表面的简单表现而要深入反映历史的底蕴,也是需要功力深厚的创作者克服许多困难,付出大量的心血。

  影片揭示的这种历史内容,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有纪实风格的情节体现出来的。西安事变的历史事实曲折复杂,要是从传奇性、戏剧性上大做文章,也会拍摄得惊险好看。而影片所呈现的,却让人感到有些散文意味的朴实和自然。创作者是在力求以历史的真实说服人、感染人。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兵围骊山活捉蒋介石,无论在历史事实或在作品中,这都是最核心的事件,是“重场戏”中的“重场戏”。但观众从银幕见到的,却没有特别的激烈和惊险,没有大肆渲染的矫作的人为的痕迹;而从抓蒋过程的骊山的军事行动、搜山、捉蒋和张、杨在指挥部的焦急等待及抓蒋之后南京亲日派居心叵测的调兵遣将、亲英美的宋氏兄妹的活动、何应钦和日本大使的接触、外国记者包围张群采访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等一系列平行、交叉的画面中,看到复杂矛盾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广阔的时代背景,感受了历史的合乎逻辑的进程。

  这种真实反映了历史进程的情节,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密联系的。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的性格,都有个性特点而和事件、情节相统一。张学良和被红军俘获后放回的一个部下高福源会见,始而怒斥高被俘无脸回来,不由分说要从严惩办,继而表示念高有随他多年之情可以在处决后照顾家属,终因高诉说了红军的真实情况和联合抗日的真诚,既为东北三千万同胞也为他这个少帅本身设想的一片赤诚所感动——高说“生为东北军人,死为东北军鬼,可惜一腔热血未洒在松花江上”——而将高扶起,说“福源,你是好样的!”张学良的这些表现,既是有意要从高福源处了解中共中央对他的态度的一种试探,也可见他作为一个军人的特质,他的爱国热忱和刚毅、果断的个性,同时也可见他的身上,他的军队,他和部属之间的关系还有封建性。这样表现的少帅性格,让人感到合乎历史真实。张学良的这种性格贯串了整个事变的情节。也正由于这种带有封建性的敢作敢当的军人性格遇上了蒋介石的阴险狡诈而酿成了送蒋回南京,被蒋长期幽禁的悲剧。杨虎城的性格和张学良正好形成对照。杨的冷静,谨慎,老谋深算,这在他和张学良相互试探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他们都和共产党有秘密联系,都想走到一起联合共产党对付蒋介石,却又都讳莫如深,因为事关通共大事,环境严酷;而张出于本性,便是试探也总是主动,可杨仍滴水不漏。但在关键时刻,杨却毫不含糊当机立断。在张学良抄了省党部从秘密文件了解到他和杨都被戴了“红帽子”后和杨相见,想和杨一起联合共产党和蒋介石斗,而说话还在绕弯子时,杨却直接说出事已如此,“你我不能再捉迷藏了”,当即决定和张采取一致行动。杨是外表冷静,内里热忱;胸有城府,却是光明磊落。事变后他去看蒋,对蒋坦率说出事变发生前,他是“和副司令商量过的”。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想请委座改变国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还说了请共产党派代表来,是“委员长自己逼出来的”。他和张学良一样敢作敢当,只是各有不同的表现,而都合乎性格逻辑,合乎具体情境。蒋介石虽是天字第一号反面人物,却没有以往银幕出现的革命敌人那种简单的如同戏曲舞台人物抹了白粉的脸谱。他利用反共消灭异己,手段阴险,却是“名正言顺”。张学良抄了省党部,他自然愤恨,因两广事急,便表示“宽容”;而待风波平息,即调兵西北,威逼张、杨。游大雁塔显得轻松潇洒,有“领袖”风度还带些文士的雅气。借吟唐诗以论西安为兵家必争之地,似发思古之幽情,却暗藏了挑拨张、杨矛盾的用心。他被捉后自然心存恐惧,但也不是草包而仍有“委座”架子。最后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协议,却未签字……这才是背叛了孙中山遗教与人民革命为敌数十年的一代枭雄复杂而又统一的性格的生动表现。也可见蒋的失败,并非由于他无能,而是由于反动本质迷了心窍,错看了形势,逆历史潮流而动。影片的这些人物性格是随着事变情节的发展自然表现出来,而事变情节的发展也是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彼此矛盾的行动的表现。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而像《西安事变》这样达到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生动性相统一的影片,迄今为止也还是少见的。在如何反映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电影创作方面,这部影片有典范性。

  这部影片也有遗憾:如周恩来及其他中共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有不足;蒋介石被捉后中共中央原有不同看法,却未能揭示,回避了矛盾。……还有些陈规未能突破。或许再好的电影,也不能不是“遗憾的艺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安事变》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