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角交响曲》是一部由维京·艾格林执导,动画 / 短片 / 音乐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
●
●达达主义
●先锋派
●
●早期先锋电影“新印象主义”方向,一条由立体主义向抽象主义发展的路子。1919-1925抽象动画在德国占了相当的地位,主要表现一些几何图形的变形和运动,如方、圆、三角等在运动过程中变化的节奏,以及这种节奏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影片用音乐取代了叙事,图形取代了人,节奏成为主要代码。抽象派的主要作品与代表人物有:维金·艾格林(瑞典画家)的《对角线交响曲》(1921)、《平行线交响曲》(1924)、《地平线交响曲》(1924)三部动画片,用各种形状的线条来表现律动感。
《对角交响曲》影评(一):更纯粹
这部比《机械芭蕾》更纯粹,完全去掉了物质存在,彻底的是影像的抽象图案。剥离物质属性的观察影像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感觉。
《对角交响曲》影评(二):运动--电影的本质
《对角线交响曲》是德国抽象派的开山之作,影片没有任何人物,物体,只有抽象的几何图形运动,这是一部让人看不懂的电影,但看不懂也是合理的,因为导演并不是试图让观众去了解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他传达的只是他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即“视觉性的音乐”,运动,才是电影的本质。1920年代的欧洲电影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流派,抽象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等,这些电影流派背后的导演们,都在试图把来自绘画的,来自心理学的理论实现在影像当中,正是他们,拓宽了电影的能指,为电影确立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对角交响曲》影评(三):The Absolute Film
绝对电影是指在1916年左右,由瑞士艺术家同时也是达达主义者的维京.艾格林绘制的一系列中国式卷轴画。他的父母分别是音乐家和具有立体派与野兽派风格的画家,因此他试着在电影的连续镜头中追寻音乐与画面的和谐组合方式。1918年起,他开始于达达主义者汉斯.里希特合作,并在1920年尝试在德国完成他们的首部作品。后来因为意见相左,里希特转向更具有立体几何感的包豪斯构造派。
艾格林在年轻的包豪斯大学学生艾尔.涅尔梅耶的协助下继续进行个人创作,完成其作品《对角线交响曲》不久后于1925年过世。
这部影片是著名的“十一月小组”(柏林.1925)上举行首映,出席这次盛会的由立体派主义者,达达主义者,和包豪斯主义者:里希特,鲁特曼,莱热,克莱尔以及有一部上映作品的赫斯菲尔德-马克。
此后这部作品几乎在无人得见,直到20世纪40年代里希特在美国将其公映,但是却只剪取了原影片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画面。
保留下来的这10分钟的画面在抽象电影历史上仍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对角线交响曲》为20世纪20和30年代间两种不同的电影诗歌搭建了桥梁。与希美特和杜拉克的“光影电影”(纯电影)与德国的完全抽象电影相同的是,都追求电影整体的平稳和协调。它的形式与构造,虽然十分抽象,却带出音乐形式的符号,似乎这些东西能让人看到艾格林在1915-1920年这期间通过研究风景衍生出来的早期画作。
《对角线交响曲》精确的剖析了艺术装饰色条与语言的方法,它那种直觉上的理性主义来自于立体派艺术,伯格森的延续性心理学,康定斯基的通感理论,所有这些在艾格林的笔记中都有记载。
在雅各布森二元一位理论中也有所体现,但不详尽。
这部电影转换型的运用线、弧、圆锥等进行创作,使其系统而出人意料的贯穿整部影片。同时它还通过对影像进行和谐的链接和分割处理,使得画面和音乐形式暗中结合在一起,并清晰的在影片中表达出来。这种暗中结合,或说是类推法的效果,因为艾格林坚持它在影片应当无声放映而显得愈加强烈。同样在这里,就如希美特一样,影片中的诗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形式、节奏、安静的速度以及单画面摄影机拍摄的把握。
——《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
《对角交响曲》影评(四):从对角线交响曲到场面调度
在看对角线交响曲的时候
对其中很多放大,缩小..旋转,翻折等变化
能看出单一的几何图形有不同的造型变化
很惊讶地意识到,这不就很像场面调度么?
运动中的物体和摄影机的调度
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记忆最深刻
放大缩小的扇形更像是推拉变焦
折叠翻转更像是轴线关系的变化
看完,很激动很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