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指南》是一本由王小峰 / 章雷 主编 / 马铭星 等编写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1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精选点评:
●知道了很多边边角角的歌手乐队~貌似是朕至今买的最贵的书……
●很久没读这么大部头的书了, 妈的, 拿着真鸡巴沉
●收录的乐队乐手不少,但介绍内容平泛,所选代表作亦值得商榷。
●待够
●很不错的入门工具书
●便携式维基百科,由于并不主观,指南作用其实也就那样……还是叫欧美乐队简扼百科好。或者再加点专业名词解释,变词典。
●这本东西我有,上下册,花了我180(我干嘛要买TAT
●实用
●该书出版后一年,迈克尔杰克逊逝世。
●再版定是要购买的,仅仅是一份情结这样的理由就已足够了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读后感(一):摇滚乐翻译的标杆
中国的摇滚乐翻译确实需要这样一本指标式的参考书,这样才能形成标准化、质量高的作品。不然参差不齐,各表一支,很容易闹出笑话,如老李(LOU REED)、白带(WHITE STRIPES)什么的。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读后感(二):爱乐者的指南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可惜一直买不到,所以当年在一小书店无意中发现了《摇滚圣经》,一阵狂喜后赶紧拿下回去详读,也买了不少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出来增订版,立马从卓越拿下,书到后打开,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来,虽然没看过老版,不过编排方式和《摇滚圣经》相似,对于一个爱乐者来说此书当然不容错过。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读后感(三):一些小小的不足
编者所做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整本书包含了西方流行音乐与摇滚乐的方方面面,装帧精美,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但是作者似乎有所侧重,对主流范围内的乐队及歌手的介绍尚可,但是涉及到独立音乐以及金属乐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对于金属乐,像旋律金属以及黑金,死金涉及很少,可能是不太健康的缘故吧。还有就是有些词条翻译的不够准确,像Great white这样的著名流金乐队被翻译成了纯白,其实稍微有点金属乐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乐队应该被叫做大白鲨,作者只是依照着英文字面的意思给翻译了出来,有些遗憾。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读后感(四):Some Boring
这套书是指南还是辞典?
如果是指南,个人感觉更应该采取某种编年体或者以风格分类的形式而不是现在这样杂乱无章。这不是指南,而只能是让人一头雾水。
以辞典论,那就少了为数不少的人物,当然这种情况可能也是难以避免,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评论上则略显主观,从措词来看让人不能不怀疑成是某种翻译的结果。另外一个让人觉得困惑的地方是为什么是以姓而不是名排序,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说Bob Dylan在D里面还不显得奇怪,那么Neil Young在Y里头就显得有些无厘头了。
至于本书中许多中文译名,个人感觉不置可否。虽然说中文译名可能的确需要某种统一性,但事实上很多东西个人感觉翻译不如不翻译。许多歌曲名翻译过于直白,虽然意思没错,可是丧失了原文的某种韵调,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很多东西都已经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刻意翻译反而显得无趣。
本来对这个书还有些期待,可是看了以后比较失望。当然我相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工程实在是太浩大了,根本不是几个人就能写的起来的。所以说,要了解这方面知识,英文维基还是王道阿…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读后感(五):什么叫乐评呀?
九十年代,一个学生每月斥巨资12.80元买一本杂志《音响世界》,
里面有个连载,就是王小峰和张雷撰写的介绍西方摇滚乐的栏目,
虽然我基本不看,但还是记住了这个名字。
十数年后,王小峰所主编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再版,
其亲临广州签收兼座谈(自称扯淡)。
我与友人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签售地,其座谈会即将结束,
就只好188.00元买了一套书,请其签名于上。
晚上回来搬着上下两册这两块大砖头,翻阅了一下,感觉:
1. 资料引用罗列比较多,评论文字却少的可怜;
2. 关于事迹记录比较多,音乐风格、特色的分析比较少;
3. 全书以条目的方式罗列,有利于查询,但是逻辑性的脉络就几乎没有了。
总之,算是资料型的工具书吧,但现在有google在,资料岂不是更详尽?
再说了,这些资料,也算乐评?
这样的乐评,我决定送给依然上学的外甥女,
泛泛的读上几条,适时的显摆显摆的话
足够满足一下自己喜爱音乐的虚荣心了
还是欧美流行音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