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是一本由林白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真的好气,这本书找不到了,我的文笔教母找不到了气
●for girls
●“春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怕谁?”林白是个善于书写欲望的人,但是“我”和“多米”的交错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程度不亚于繁体字。
●有些地方的叙述方式真是自恋得让人不忍直视。不掩盖文字中的灵气,尤其是一些花里胡哨的比喻
●本来想给三星,因为有些语言还是觉得有些矫情,但是我从作者的内心挣扎过程中看到了同样纠结的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很奇怪为什么看过这本书一点印象都没有只记得开头和结尾,只坚持认为这本书很不错。
●年龄越长,越是不喜欢这类女性视角尤为重的叙事方式:散漫多疑,絮絮叨叨。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也许以后看得懂
老实说,我看不下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现在经历的事情太少,所以没法理解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历程,也没法摸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现在的我,是不喜欢看费脑袋的文学作品,况且这本书还让我觉得压抑,留着以后再翻翻吧。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二):战争都是无奈的,一个人的也是。
这本书我很喜欢,一句句读下来流畅舒展。但奇怪的是我断断续续打开又合上它,很久才读完。就像一条幽暗的河流,深夜行船有隐匿的快感,性格深处却免不了有些畏惧。书中精神的审视,对自我的剖析,以及诡异的自我读白都是让我惊叹不已的,可我的经历常识告诉我这是毒药,是鬼魅。我要否定过去后再来看这本书,再来用残忍哀怨的眼神凝望自我。这,不亚于一场战争。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三):女人,一个人
林白的叙事是混乱的,时空是交错的。开始觉得多米很古怪甚至变态,但是渐渐习惯了这种叙事模式之后。读到最会的时候,终于被感动了,差点落泪。N与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无助和脆弱,在父权制社会下的无助。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四):一个作家的自我剖析
这本书,算是林白的自传吧,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文革,经历过高考。也抄袭过。但是,最终,还是能以非常平缓的口吻,来讲述着过去的几十年了。包括那段作家都不耻的抄袭历史。
其实,这本书,总管下来,觉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文中多米的那种思想。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小说人物中,总有一个是以作者为原型创建的,不管这个人是主角还是旁观者,都经历了故事或者见证了故事。而这本书中林多米的原型,就是我们的作者,林白。因此,文中多米的故事,便是作者自己故事。
作者描写自慰那段,就是一开始那段,很引人入胜,觉得把它比作水和鱼,很,贴切。
后来写她一个人出去旅游,去北京、湖北、四川,觉得她那个时候的情怀,跟后来的三毛很像。只不过,没有三毛成功而已。然后跟年轻有家室的船员上床,然后很淡定的面对找上门的正室。觉得,很超脱。
再后来,我也忘记后来了。反正印象最深就这两个地方。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五):我感觉女主就是女同
特殊的童年经历让多米得到过早的性启蒙和关于死亡的教育,她迷恋女性(包括自己)美丽的身体——“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逼近地看到一个女人的裸体,那种美妙绝伦被正午的阳光推到了极致,使我感到了窒息,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她习惯抚摸自己的身体,渴望抚摸她遇到的美丽的女人。 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大胆地探索主人公多米内心最隐秘的情感和身体的欲望。这种情感很多时候并没有特定的对象或者真的产生所谓的爱情,她对美丽女人的迷恋很多时候既不是爱情也没有肉欲,它仅仅是对美的天生的渴求。 对美和性的欲求只存在于内心最深处,当要表露出来并为此而负责时,多米承认自己并没有这个勇气,她甚至没有勇气去北方的澡堂(我也没有)。面对着自己爱恋的女演员并且和她有身体接触时候,“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欣喜和恐惧”,到最后却逃走了。 小说叙述比较细腻柔和,但有时略显呆板,心理描写占的篇幅很大,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叉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又时不时能够跳出文章冷静地看待小说中的情节,这有助于读者包容和理解里面大胆的描述同时对主人公进行评价。 但对意识流写法的运用不当让文本变得破碎,不过用语并不晦涩,所以还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