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确的计算,严密的部署,然敌不过细密的心思和不懈的追查,这部社会派写的不赖!
●社会派推理小说总是具有时代感的,我仿佛能想象这篇小说在1957年连载之时,会有多少推理迷或者电车御宅(如果当时已有的话)去东京站掐着17:57-18:01那神奇的四分钟从十三号线站台眺望十五号线。单从案件的设定来看,并不觉得特别精彩,很能理解豆瓣上这个总体得分。这篇小说的轰动是与全文采用当年实际的列车航班时刻表分不开的,最后在三原纪一给老刑警的信中一笔带到佐佐木被提为科长之事也很见大神意犹未尽的功力。
●I313.45/194。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盲点连接出错误的线索。
●人总是会有思维惯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范围。小人并不总是得志。往往成为比自己权势更大的小人牺牲的对象,大家都是棋子,并不会有什么特例。然而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小人前赴后继为权利竞相奔走。整个时间线安排得非常好,但是有点刻意。所以显得揭穿真相的过程太过迅速,而结尾又太过局促。
●“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一句话概括了一本书。松本大师的成名作,社会派推理的开端,一贯的松本风格,干净利落,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大师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不擅数字的我仅看着一趟趟列车时刻表就让我头大了,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却参考着1957年真实的列车和飞机时刻表精心构思,细致认真的态度可见一般。我们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思维桎梏,总是通过一面之缘或一事之见就给对方下了定义,从而很难改变。点是线的基础,线是点的延伸,想要把事情做好,需要不屈的心、执拗的劲和思考的力量。纵然这个世界有千般不好,也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松本清张《点与线》
●个人认为,所谓推理小说宏大场面的塑造,并不在于参与其中人数的多少,也未必在于这些人物性格如何迥异,故事情节多么曲折,冲突多么强烈,而在于这个故事本身的张力,警与匪的智力较量,暗藏的原欲、无奈等真实的情愫。现在太多的本格推理太过注重花哨的手段和工具,却难以调动普通读者的兴趣,《斜屋犯罪》就是一例。松本清张就用时间和空间给读者讲了一个更精彩故事,这才是大师。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 实打实的三遍 还画了图 首先车站名字难记而且这种分秒的情节却确实只会在日本发生
●这本还不错啊,但是看起来没有之前的有味道,但是我完完全全都猜对了耶!景点的话,也没有很多,大概就一个玄界滩
●原来是这本,几年前看过,完全忘记作者是谁,今晚终于搜到了。大师之作,因为是我的入门读本,5星。
●看了开头十分之一就推出来了啊… 翻到后面看着三原一直纠结于来不及时间不对这些点 我内心简直咆哮 飞机啊乘飞机啊… 结果还真是这么简单的乘飞机啊……… 推理真的过于简单了233 漏洞其实也挺多的 比如朝风号停站那么久 阿时和佐山怎么都能在刚巧赶在那四分钟上车?还有这两个人如何看上去亲密像情侣? 确实松本清张的文笔结构技巧都还挺好的(不过有些描写过于 白目? 社会派 推理也只是为辅而已 有信心再看几本
《点与线》读后感(一):亮子给人想象空间
小说很薄 今天在地铁上读完 内容不够丰富 大概由于年代久远 指纹、电话……都还没有 读来不是很爽 但结构很好 而且这结局 社会派 嗯可以理解 设置亮子这个人物给人遐想 这点很好 ////评论太短了?也没说多少字限制
《点与线》读后感(二):科学家爱看的推理小说
因为《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的作者极力推荐这本书,所以才去读的。这本书从始至终都想在解一道很难的题。无从下手,就去寻找缝隙。不断搜集信息,假设,求证……如此往复,终于灵感爆发。哇。不是解题狂恐怕到这里已经摊了,得多变态的人能这当上高潮啊。总之,没一点娱乐性。
《点与线》读后感(三):正是大师的作品啊= =。。
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列为的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国内最早引进的推理小说就是福尔摩斯和松本清张的了。。果然是短篇也写得这么精炼,搞的我看了两遍,把列车,电车,火车,船,飞机的所有时刻表,把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全部抄在了纸上想了一个多小时才明白安田是怎么利用交通工具制造不在场证明的= =。。。
《点与线》读后感(四):在列车的呼啸中洞察世情
松本清张的杰作之一,案情推理环环相扣,气势绵密磅礴,文字十分有魅力。尤其是凶手妻子的那篇随笔,让人感叹清张对文体风格出神入化的掌控能力。 不足之处么,也是凶手夫人的作用似乎被夸大了,能做出如此美文的心态也扭曲的让人有些失望,有堆砌情节的遗憾。 至于中间火车的时刻表,和航班名册的把戏却十分准确连贯的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点与线》读后感(五):所谓社会派推理小说
据说这是松本清张最富盛名的一本小说,可是很失望。
看第一章是就猜到所谓的结局。随着后面情节的铺展细节也能一一猜出。少了许多推理的乐趣。
难道说所谓的社会推理小说就得为了社会性而牺牲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