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点与线》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点与线》的读后感10篇

  《点与线》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点与线》读后感(一):线上的点

  第一本接触松本清张的书,是《砂器》。当时就有感觉,他笔下的今西与吉敷为啥那么像嘞,然后趁热打铁的我又看了《点与线》,于是乎,我得出了“岛田你压根就是从松本叔那得到了吉敷系列的灵感吧!”这个结论。(纯属个人YY,请勿随意相信

  首先是《点与线》最显眼的特色,那就是时刻表诡计了。说到这个,估计不少人会抱着头说“啊~又是时刻表诡计啊,头都会看大的!”确实如此,我也是对时刻表无爱的普通人一个而已,能坚持看完这本书可以说纯粹是因为这本书篇幅不长。不过松本叔倒是很体贴的给复杂列车出行做了个形象的轴图,比起纯文字描述,图显得更为直观。

  这本书决不能被纳入本格派,因为案件的推理一直伴随着主角三原的调查而展开着,铺进着……三原从鸟饲那里得到了一人用餐这个突破口,以此为基础进行着推理,辛苦地搭着列车来往于各个相关地点。为了验证自己想法,亲自去试验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东野叔笔下汤川老师身影,不过最先想到的,还是《砂器》里的今西警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警察,一样的都是辛苦了自己只为追得那真相的好警察,一样都是只为了喝道案件结束后那杯甜美的酒的好警察!这样的警察神马的最喜欢了!!

  这本书的前大半部分可以说只有少数的时刻表诡计爱好者才会感兴趣,像我等凡人就感到随时都可以抛书了。但是读到最后还是会有一番新颖的阅读体验的。以下部分为剧透,没看过的人可以绕道了。

  这是个傻女人

  这是个很傻的女人。

  这是个为爱傻的女人。

  亮子,作为情刹案的伪装工作不可或缺的同伙,平时只是一个患了肺结核甚至几乎很少出门的柔弱女子。正如文中所说的,她在身体上无法尽到最为妻子责任,所以她支持自己的丈夫去寻找其他女子来解决生理上的满足。然而她尽管同意,心中却仍会燃烧着妻子所特有的嫉妒之火,她讨厌丈夫找的女人,所以当丈夫说要利用那个女人完成一件伪装的自殺案时,她毫不犹豫的答应并在整个计划中。

  她,躺在床上,钟爱的消遣竟是拿着列车时刻表,想象着当自己手指轻触时,在其他的地方,列车在缓缓开出、慢慢驶入。她看着那些车站名字,想象着那些地名所衍生出的景象。她痴迷着的那数字风景,却成了日后罪孽的伏笔……

  她为自己丈夫制定出了精密的计划,安田一步一步实施着那个计划,成功酝酿出了一起无懈可击的殉情案件。有谁知道,那对抱在一起的情人其实两人几乎并不熟悉呢?

  有着如此智慧的女子,对丈夫的爱却发生如此的扭曲,真让人为之扼腕。我不禁在想,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她的爱,允许了自己丈夫的出轨,却又矛盾地憎恨着代替自己与丈夫缠绵的那个女人。而且就我的角度来看,安田显然也不是什么善类,这样的男人真的有必要让自己为之付出这么多么?我不解,我不解……

  或许,只是因为安田是她唯一的依靠吗?她身体虚弱,知道自己如果没有了安田,是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从她会对列车时刻表感到浓厚兴趣来看,她是寂寞的。或许对她而言,最高兴的就是隔三差五自己的丈夫来看望自己吧。我甚至觉得,当她与自己丈夫合力完成了那殉情假象的时候,她是不是错误地认为自己尽到了作为妻子的责任呢?她是不是还为此感到过幸福呢?

  唉,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她最后选择了与自己丈夫也一同死去。或许正如三原猜测的那样,安田并不是自愿选择的死亡,想来应该是亮子,想要和自己最爱的男人永远在一起,所以有了这样的结局吧…..

  《点与线》读后感(二):社会派中的推理佳作

  我绝对是本格的忠实者,但是对于社会派我曾经想过,如果社会派把推理部分写的足够精彩,那么可读性绝对远超一般本格作品。对于社会派和本各派,有时候会让我联想起“笑傲江湖”中剑宗和气宗之争,“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把方方面面做最好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一方面做到极致都不容易,自然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

  “点与线”满足我对于社会派的理解要求,剥丝抽茧式的推理,丝丝入扣的推理情节,即弥补了本格推理前部平淡特点,又有较为精彩的推理表现说实话我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松本清张的。

  因此,即使是本格派爱好者,我仍然会推荐“点与线”,而对于社会派爱好者(首先我认为这样的读者在中国应该数量不多),那此作当然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杰作了。

  《点与线》读后感(三):数字的风景

  是松本清张的成名之作,也名列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列,我不是特别迷恋推理小说,所以直到现在才看过。

  这本书比较薄,没有什么废话,故事简单推理的比重就大,其实凶手一开始就可以知道是谁,只是真相又不完全如此,只是为了追求那个结尾,当中那一连串日本的地名所代表位置和电车列车船的时刻表就来不及仔细琢磨了,打算再去看下07年版的电影,听说导演导的也不错

  喜欢安田亮子的那篇《数字的风景》,初读很优美,最后发现其实很罪恶:

  长期卧病床榻,很想阅读各式各样书籍。但是,最近期间的小说大部索然无味,很多是只阅读了三分之一,就兴趣全失,而告放弃。某日,外子还家,把火车时间表忘在家里,我在闲极无聊时,取过闲看。睡在病床上的我本来与旅行无缘,竟意外地发生兴趣,它比粗劣的小说还有趣味。外子时常公出,购买的火车时间表很多,似乎对于时间很为注意,那知,它们在实际网途之外,对于病床上的我还另有不实际的用途。

  时间表里详细列明日本车站的站名,一一读来,我就一一设想当地风景。地方支线的站名大有令人空想之余地。丰津、崎山、油须原等,乃是九州乡间车站站名。新庄、津谷、余目等,则是东北某地的站名。每逢看到油须原这一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树木繁茂的九州南部农村模样;看到余目车站,则又想起荒凉的东北地区的某一小镇。因此,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就打开火车时间表,任意浏览,也就随意在日本全国之内,天南地北,四处遨游了。

  有此经验之后,我的空想又发展到时间的领域。例如,我偶尔看钟,现在正是下午一点三十六分。我就遍寻火车时间表,寻找火车在十三点三十六分到站的站名。首先寻到的是越后铁路的一二二号列车到达关屋车站。又发现鹿儿岛铁路的第一三九号列车也有旅客在阿久根下车。第八一五号列车停在飞弹宫田站等等。

  就是这样,我在床上用小指一指的一瞬间,全国各地的火车部停止了,人们为了追寻自己的生活,有的下车,有的上车。我只把眼睛一闭,就幻想到了所有的情景。这样一来,我对于各线各站的火车时间了着指掌。火车的交叉时间乃是一定的,而乘客们的空间行动的交叉时间却是偶然的了……

  日本啊,一定要去一下,和民族情感无关,我一直这么认为。

  《点与线》读后感(四):出色的诡计 冗长的推理

  《点与线》

  是本典型的寻找“不在场证明”的推理小说

  最大的感觉就是布局太复杂了

  一会儿火车 一会儿特快 一会儿轮船 一会儿又蹦出了飞机

  全部都在时间上面做文章

  几乎整本书都在交通工具的出发和到站的时刻上面做文章

  如果不了解日本火车时刻表的话

  读起来还是有一些费劲的

  诡计还是不错的

  从第一节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大概的凶手

  后面推理的时候会来个大反转

  一个根本可能的人也参与了谋杀

  我觉得最大的亮点还是两位死者的死亡原因

  看似没有疑问的结论

  实际上 都是凶手布下的圈套

  整的说来 大师松本清张的名作还是不错的

  《点与线》读后感(五):案件中的几个小疑点……

  疑点一:安田在札幌为什么会迟到10分钟,这十分钟他干了什么(据河西的供述,他在候车室已经看到乘客下车,但并未马上接到安田,而是迟了10分钟)书中一笔带过——猜测:安田与石田作了一次交谈(无证据,石田、以及北海道厅的官员均未提到,不能肯定

  疑点二:安田夫妇以什么理由让阿时先去热海等五天再去博多(言听计从也有个限度吧,阿时不怀疑吗),阿时与亮子见面时阿时又是什么心情呢?——猜测:无法猜测

  疑点三:亮子情节略显突兀,亮子熟悉时刻表,但她散文中也提到安田也非常熟悉,并不能因此推测亮子是策划者……不知道三原以什么理由怀疑亮子(神秘女人又不是只能是亮子),总之这里略微不妥,前文对亮子的铺叙不够

  疑点四:给安田作伪证一事就能够调查石田司长,为何又不进行了,仅仅因为证据不足——猜测:讽刺日本政坛

  映象最深的一句话——政府部门就是这样不可理喻的地方

  《点与线》读后感(六):门外看着连接生命的点与线

  介绍序言说得很好,但是我看推理探案类小说总是一种不能入戏的感觉,完全没有身临其境的意味,这本也是一样。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一样……也或许我本来就不喜欢习惯看推理探案吧。作为松本清张最负盛名的一部推理小说,他的构思、创意,或许是后来那些推理小说的源泉之一。当然,光有好的构思,好的框架,那是远远不能得其三味的。那些清秀的文字——如果清秀能够形容文字的话——真是夏天的凉茶,清爽人心呐。里面有些字句特别的扣人心弦……特别的缠绵细腻温柔而可近。

  作者于不温不火之间,轻描淡写之间,把一个案子的由来慢慢揭示出来,意味十足……

  当然,始终作为推理小说门外的人,对于推理小说,不能多想不能少想,想多了,就会想想出破绽,想少了,又不会跟随作者的节奏,所以,看过了,就算了吧~~~

  《点与线》读后感(七):从一个小角色写起

  虽然从一开始就猜到了凶手,但是为了佐证这样的猜想而一步步的推理难得没有误入歧途,(文中数次提到的“屹立在三原面前的墙”,从开始的坚不可摧,有了些许裂痕到最后倒塌,还是有所指的哈~)当然,开始的老刑警鸟饲起了抛砖引玉作用,而上司笠井也给了三原不小的鼓励,所以说嘛,工作中,好的上司与前辈会带来不小的鼓励呢。(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五毛说的...sigh)

  第二,其实阿时这个名字挺好听的呢,不过这样的女子的命运的确够悲惨,活着的时候做人家的情人,从安田要安排她作为情杀的“道具”就能看出来她是不被安田重视的,起码安田对她都没有一丝的感情,认为随便一个酒店的女招待都能取代她;而对于安田的妻子来说,女人的嫉妒心让任何的理性黯然失色,因此,作为策划以及参与实施这起事件的主角只要向丈夫说明种种利用阿时的优势就能轻而易举的说服丈夫。

  对于任何推理小说来讲,重点就在于一个阴谋的揭露,在揭露的过程之中,社会派会先构架一个社会大环境,以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本格派会注重线索的内在联系出现时间,期待最大程度的与读者互动。毫无疑问的是在列车时刻表的处理上,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让点与线汇集,交叉,在时间和空间里错落出现,而最后,用多个人把这些坐标割裂开来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处理手法,然而,没有想到的主谋的我们看到最后还是为亮子所迷惑,让我们不仅想,石田司长,或者是安田这样的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像亮子这种看似孱弱实则“头脑冷静清晰为人冷血无情”的女子。(貌似我把本格派的这部小说读成了社会派...反正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HamletS,英语老师:记得要加复数啊~~~)

  读完此书,感到意犹未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最后,作者以三原纪一给鸟饲的一封信来向读者报告这起案件的始末,感觉有点不负责任,毕竟,之后还是可以让三原揭开谜底。反过来说,这种形式的结尾反而不会舍本逐末,能够凸显“点与线”的主题。(果然是学过辩证法的人啊,两边都被说遍了...)

  第二:写的好的作品看完当然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啊...这个不用说了吧...

  《点与线》读后感(八):对于罪犯行为的一点疑问

  书还是很好读,但读完想想有点理不顺的地方。

  安田为某某部充当杀手,而他原本完全可以在完成杀人行为后融入茫茫人海绝不引起注目,因为,第一,他只是与某某部有往来的许许多多的商家之一;第二,如三原警探在最后的信中所说,他到目前为止与某某部还没有达成大笔生意。因而,即使警方怀疑某某部和石田司长可能与外人勾结谋杀下属,也没有理由怀疑到他头上。

  但他却恰恰成为了警方--主要是三原--的主要怀疑对象,并继而对他展开全面调查,而原因是两件事情使他从与某某部有往来的庞大人群中凸显出来成为最大嫌疑人,即,第一,他与两名女招待一起制造的四分钟间隙的目击行为,坐实佐山与阿时的恋人关系;第二,他在佐山与阿时死时,(表面上)与石田司长凑巧同车前往北海道。这两件事情联系上他与某某部的商业往来,使他一下子成为三原最大的怀疑对象--这种怀疑也是很正常的。他在这整个死亡事件中未免太显眼了,与整个事件相关人物(阿时 佐山 石田)间发生的关系未免太多太频繁也太恰逢其时了。

  而仔细想来,使得他陷入被怀疑局面的这两件事情中,第一件事情得不偿失,因为即使没有这一目击过程,一般观感和警方侦破方向也是殉情自杀,仅仅为了稍微加重一些分量扣死这一判断而付出暴露自身的代价实在是没有必要。

  第二件事情其目的是制造凶杀发生时候的不在场证明。但如之前所分析,安田原本根本不会成为警方调查对象因而无须不在场证明,而恰恰是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这一行为使得他更深地进入警方的视线。此外,以安田与亮子的智商,设计另一不借助于石田司长与某某部的不在场证明应该也不是难事,为什么非要动用某某部力量来制造假的乘车乘船乘机记录尤其是要让石田司长本人参与到其中来呢?这一不在场证明成立的同时岂不是也让自己与某某部与佐山事件原本就已经招人疑惑的关联又加重了一层吗?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安田和亮子的这一连串行为表面巧妙,其实却很笨拙;制造一连串外在无关表象同时却把原来置身事外毫不引人注目的自己给放到了聚光灯的中心。

  当然还有个解释就是,一切都是亮子事先料想到了的,这所有行为都是她想拉着丈夫跟自己一块儿自杀的伏笔。。。

  《点与线》读后感(九):清张笔下的格局和时代

  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与其说是通俗小说,不如说是现实社会纪录片,文字的平铺直叙,人物的中规中矩,诡计揭示的波澜不惊,这样的风格,即使残忍如犯罪,阴戾如人心,读来也只是令人感到淡淡的惋惜和悲叹。

  作为日系推理社会派的开山之祖,松本清张对推理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东野圭吾和宫部美雪也只是望其项背并给予由衷的敬意。从销量和人气来看,东野圭吾确已经超越老师,可是仅从书名点与线,便可探知清张的视野和格局,毫无疑问的大家水准。

  这篇小说篇幅很短,人物刻画也不可谓深刻,甚至对主要罪犯的心理描写和动机,竟是寥寥数笔且以第三方的讲述带出。然而读罢却不会产生任何惊讶或疑问。所有的逻辑都是建立在人性和社会规则之上,让人绝不会怀疑人物行为的真实性。

  如此轻量级的篇幅,却涉及政治腐败,司法制度,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酒吧陪侍,婚外情,甚至以核心谜题为背景的日本50年代交通体系网。从九州到东京到青森再到北海道函馆及札幌,阅读时配合谷歌地图可以了解日本地理风情,这样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恐怕难有企及。

  最后,同名的电影,北野武饰演案发当地的老警察鸟饲,以偏僻郊县海滩的殉情案为由,通过自己的职业经验和执著而将原本板上钉钉的案情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却安守一隅最后仅与东京的主办刑警书信互通想法,了解破案的经过。由此想起那个年代职业警察的不断自省和坚守,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遗憾的无尽懊悔和对事业的深入骨髓的信仰。最后的那封信,足以勾起你所有关于那个时空的回忆和唏嘘。

  《点与线》读后感(十):真相不意味着公平

  隔了好多天才重新提起笔写写东西,感觉过个年人都变懒了。今天看了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大概又是从哪个排行榜看到的高分文 吧。第一次看的小说也是日本小说,雪。记得当初看的时候内心的震撼,日本文学的文字简洁有力,暗暗地带有种已知命运如何却无法与之抗争的无力感。纵然优美 却也无多喜,年轻时总是向往充满希望的生活。话说点与线是一本侦探类小说,与侦探类的日剧变现形式何其相像。一开头已经猜到凶手,作者把日式的严谨以及建 立在数字时间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到极致。侦探小说要出色无非有两种种形式,一是塑造一个到到最后才被确定的凶手,二是凶手即便一早确定,其动机及手段却让读 者百思不得其解。点与线则是后者,小说一开始就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主要篇幅展现如何寻找犯人的罪证。让我最震撼的是小说最后凶手虽已伏法,但正义却未得到 伸张。这是社会的现实,不是么?真相并不意味着公平。松本清张老先生是昭和时代的文学巨匠。总觉得老一辈的日本作家文字中带有一种悲沧之情,想必与其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有关。汹涌的海浪造就优秀的水手,动荡的年代孕育思想迸发的学者。现代人的言行呆板无趣,是否因为生于安乐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点与线》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