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剽窃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06 19: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剽窃读后感锦集

  《论剽窃》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波斯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剽窃》精选点评

  ●这本小书还是写得挺有趣的。

  ●小书怡情,大书伤身!这本书这么薄,笑点还这么多……

  ●薄薄的小册子,从剽窃的语词定义开始讲起,到剽窃与版权侵权的区别联系、剽窃的本质、剽窃概念历史差异、剽窃的探查,最后是对剽窃的评价应对措施作者作为法官学者的二重身份,给这本书带来了不一样视角

  ●还是有点短吧,仍有隔靴搔痒之感,但前半部关于剽窃与侵权的界限谈得很实在

  ●剽窃一直以来都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模仿本身也是具有价值的。现代商业社会把有形产品智识产品都打上个性烙印,是由于经济原因,而与文化高下无关。通过改造重构人们可以创造出比原作更为优秀表达,那么何乐不为实际上,避免混淆剽窃(智识欺诈)和版权侵权(违法犯规),创造性模仿并不只是古典时代文艺复兴留下来的遗产,同样也是现代市场的律令。强烈谴责简单辩护都是不可取的,不应笼统处理——抵制这种诱惑实事求是

  ●和人说了最近想看看法学,也是结合我的口味推荐的作者。作者本身文学艺术造诣在那儿摆着,篇幅短小,历史文化与剽窃的说法很有道理

  ●那些图里面难道没有一幅有侵权嫌疑的吗?

  ●好不容易入手,译得太差,又送人了

  ●第一篇书评

  ●表达性作品市场变化

  《论剽窃》读后感(一):我能说这本书没那么好看

  读博士时候买的这本书,因为是知识产权专业么,搞本老外的书看装装精,封面又这么漂亮的。

  好吧。后来这本书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至于什么内容已经了,我只能说Just so so吧,没那么好看了。

  《论剽窃》读后感(二):波斯纳的小册子

  非常薄的一本小册子,没有一两天功夫就给读完了。

  波斯纳在这本书里对剽窃现象进行深入浅出分析

  一如既往,其视角还是经济学的。一方面,既“同情”地看待现有的抄袭现象,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抄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可能过去认为不是抄袭的现象,现在又被认为是抄袭了,分析这种变化的背后,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清楚抄袭现象。另一方面,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波斯纳又进而提出解决之道,尽管这种解决之道或许看来有些不可能思议,或许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却不能否认这分析进路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论剽窃》读后感(三):简单的书评:法律概念与艺术概念

  三星致敬波斯纳,这本小书有很多有益启示。不过,或许和波斯纳的意图相反,读完后更加觉得在商业社会,著作权的限制似乎要比保护更加重要。至于“剽窃”一词,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法律概念。剽窃更多的是以第一性的方式描述事物的概念,其道德色彩浓,规范意义微,因此正如本书那样,对剽窃的讨论只见广度不见深度。我国著作权法将“剽窃”的概念引入规范文本,本身值得商榷。有学者专文探讨过这个问题(解亘:驱逐搅乱著作权法的概念:‘剽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1期 )。

  一星送给译者,译文整体比较流畅,可读性强。不过似乎译者也倾向于将本书定性为通俗读物,所以配上了不伦不类的插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些艺术方面的概念翻译的并不准确,例如117页将motive(音乐动机)翻译为音乐意旨。这似乎提醒我们,如果任何领域的知识如果不够丰富,那么从事相关的翻译活动必定是危险的。

  《论剽窃》读后感(四):简单暴力地分析剽窃行为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著作,通俗易懂。没有像国内法学教材一样大部头,即使是《法律的经济分析》也是如此。我喜欢这本书,是很快可以看到结局,我宁愿花上几遍重复看,也不愿意一本书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书大约看了三遍,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怎么做到的。第一遍看下去,大约有个印象,这本书试图在阐述剽窃与侵犯著作权的界限。我觉得很新奇的一个提法。因为之前看到的似乎都是说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论述。剽窃与侵犯著作权并不完全重合。

  著作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括,第七部分总结。作者在尾声处阐述了其行为结构和思路,这让我在检查读书笔记时候能够参考一种标准答案,这对于我这种事必清清楚楚条条理理告诉我怎么做的人来说,是非常棒的写作思路。这让我确信我试图解释文章内容的途径是正确的,这足以鼓舞我阅读其下一部著作。

  更棒的一点是,波斯纳先生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我非常佩服其文笔和见识。

  如果从著述比较功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仅仅只是为“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或者“侵犯著作权的判断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奉献了一个小标题不到的内容。

  然而这本书简单而暴力地阐述了剽窃这一方面的问题,是不可功利地衡量其价值的。

  不过不知道下一次我在写论文时候会不会受到本书影响而为一些道德高尚的行为呢?

  《论剽窃》读后感(五):《「侍女乎?大廚也!」》

  《「侍女乎?大廚也!」》

  曾經讀到過一則笑話,不算太熱也不算太冷:

  「某國儲君善飮,尤好夜闌微服酒坊。某日,見一小侍酷肖自己,問曰:汝母系宮中侍女乎?答曰:非也,乃吾父侍奉宮中,大廚也!」

  這一個故事的情節真還算不得是太復雜,然而,肯定夠幽默。當然,故事鋪開了寫,還可以將那一個大廚擅烤脆皮乳豬擅烹紅燜大蝦,乃至男人的胃與女人的胃一樣重要也都寫將上去。

  大仲馬有一句名言:「歷史是什麼?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

  所以,這樣的一個故事,倘若到了大仲馬的筆下,就可以掛那一個路易十三時代大主教黎塞留的紅衣袍子了;倘若到了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筆下,就可以掛福爾摩斯的大氅披風了;倘若到了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筆下,就可以掛那一個007-詹姆士邦的筆挺西裝了。當然,007-詹姆士邦的著裝,最好是倫敦的響亮品牌,英國人都比較講究這個顏面的。

  西門慶可以勾搭李瓶兒、宋蕙蓮,潘金蓮自然也可以勾搭陳敬濟、王潮兒。大明朝的那一個蘭陵笑笑生一早就注意到了,風流事兒也須得男女平等。

  這等事兒,搞大了的有大仲馬,以至於鬧到英法開戰;搞復雜了的有金庸老先生,紅花會的折騰怪誰,當然要怪那一個十全老人乾隆帝了。其實,那一個弘曆還是祇有風光思而無真實才情的,終了還是一個十不全的老頭子。君不聞,即便是大拍賣行見了乾隆御寶壓印的御筆不也還是直犯嘀咕嚒,這撈雜子的玩意兒到底是誰揮筆塗描的?儘管,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785年),清高宗弘曆忌才頒旨斥責納蘭容若的學問有假。可是,這皇帝老兒自己的學問才識,終歸還是上不了檔次去的。

  如今,學問造假的事端好大一個籮筐都擔待不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登臺,煞是熱鬧。熱鬧之中,「侍女乎?大廚也!」這一類的故事或許也會出現個把的。倘若開篇的那一個故事端的有新說,大廚灶邊風流果然,那麼,這一個儲君可就也有麻煩了。自然,無論侍女大廚,堂堂乎煌煌然的王室始終是脫不了幹係的。

  世事多乖,各有各寫。理查德•波斯納的這一本《論剽竊》說的是事理多一些個,然而,剽乎竊乎?才情與見識之外,還有良知,這才是最為至關重要的,然否。

  -ZY.S. 2011-January-22,滬上「南石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剽窃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