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地窖》是一本由[法]安德烈·纪德 / André Gid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蒂冈地窖》精选点评:
●嫉德如仇的纪德
●20190119——10;深夜读完这个系列最后一本,之前读过《窄门》、《伪币制造者》和《地粮》。内容依旧与宗教有关,但讽刺不仅对教会。“无动机行为”也早已进入现在的日常生活。
●将“罪与罚”的主题推进了一步:没有动机的犯罪,罪感何来,如何受罚? 梵蒂冈地窖与其说是关押教皇的地牢,毋宁是终极信仰的居所。 拉夫卡迪奥的虚无倾向和最后的结局让我联想到《萨宁》。 “变色龙”与“甲壳动物”的分别很有趣。小说也展示了(彼时)某阶层的面貌。 翻译很流畅。
●比较失望,除了写法可以略作借鉴。故事情节,唉,这在我看来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就算有也并不有趣。拉弗卡迪奥,我对这个私生子形象抱有的期望太高了,结果是他甚至没能符合我的预期,更别提超出,第五卷以他命名的篇章,也是重头的"无偿犯罪"戏剧,还不如第二卷里初登场的他令人怀有好奇,他对巴拉利乌尔伯爵的情绪值得推敲(出于对他的恨,他想把热纳维埃芙拉到更接近他、更低微的境地),卷末的决定又略为挽救了这个形象一些。我本来想从他身上找寻点那个夹人鼻子揪人耳朵的少年斯塔夫罗金的影子的。
●完全没看懂。。。
●除了无神论者鬼迷心窍蜕变成虔诚信徒比较有趣,基本乏善可陈,另外故事背景的教皇绑架案是真的吗?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总是很大。
●比英国的古典小说好看。有点乱。人名也长。不过 确实 在今天可以和现代小说媲美 绽放光彩。
●比伪币制造者好读了许多
●特别惊艳。感觉相比之下雷雨有点弱爆了...
《梵蒂冈地窖》读后感(一):梵蒂冈地窖
读完这本书,真正是心灵的震撼
每个人都在世上行走,可是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到底为谁付出,我们得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无动机主义的意识,只不过不一定是英雄,也不一定是罪犯。其实这样活着也不错,在有足够的办法维持生命的情况下,让机会决定自己,只不过不去刻意追求机遇,因为越想得到冒险,就越得不到。
《梵蒂冈地窖》读后感(二):宽容的纪德,嫉恶如仇的纪德
和《窄门》相比,《梵蒂冈地窖》读起来不那么令人畅快。
这两本书都是在火车上读的,《窄门》大约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本《梵蒂冈地窖》则在每天上下班的火车上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星期。
《窄门》故事一气呵成,叙事极为流畅,情节和情感因素都十分紧凑而统一。故事围绕“我”和表姐阿莉莎互相爱慕,对纯洁而炙热的爱情的追求过程而展开。这里,“我”和阿莉莎的爱情是两颗灵魂完美的结合。因为欣赏对方的德性,才情,享受对方给自己带来的灵魂的震颤和道德的提升而不断加强的爱情。而在这“完美爱情”之途上的阻碍,则恰恰是表姐阿莉莎对于更高德性的追求——对天主的牺牲和爱。纪德让天主之爱在表姐身上打败了世俗之爱,让她最终放弃了享受世俗之爱而皈依天主之爱。这种安排让”不信者“极为不解和惋惜,因为阿莉莎的选择在”不信者“那里是极为令人不解的,”不信者“无法同意有人可以放弃如此完美的爱情,况且,拥有完美的世俗之爱就一定会对主人公的天主之爱产生损害么? 我想对这一点,作为”不信者“之一的纪德本人也一定同样迷惘。因为他在书里把这种世俗之爱描写到极致,他对那种清洁、炽烈又带着一丝阴郁的感情描写,实在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版本。
与《窄门》相似,《梵蒂冈地窖》同样有一个鲜明的天主教主题。与前者传达的迷惘相比,这本书则是一册激烈的反教宣言。作者本人称其为”傻剧“,他在书里用极其冷峻的笔法刻画了天主教廷的种种腐败和虚伪,信徒的愚昧和盲目,以及其时道德生活的腐朽。书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揭示了当时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从书中可以看到,纪德本人对两者都持怀疑态度;二是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种”无动机的行动“,书中私生子拉夫卡迪奥将素不相识的弗勒里苏瓦尔推下火车则是一种”无动机的恶“。这两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什么深刻的洞见。尤其是,在本书发表一百年后的今天,对人性恶的描绘,对拯救的失落与不可能性的思考,对科学的反思早已成为主流的今天,纪德当年的这种萌芽式的思考则显为殊为简单幼稚了。因此,为了对作者公平起见,还是应该把这本书放回它发表的时代背景中去看的。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实只是要比较《窄门》和《梵》两本书带着我的不同阅读体验,以及其背后可能揭示的东西。《窄门》是那种我可以一读再读的书,而《梵》则不是,因为上述原因,我对它所处理的思想不感兴趣,而它的语言又及不上《窄门》的隽永优美。然而我想对作者本人来说,《梵》同样也是重要的,因为有一些思考和观点,作家本人必须通过一本书来完成阐述。每一位作者都有权去用不同的题材和手法去追求对本人思想完整的记录与呈现,而读者呢,则有完全的自由去决定自己的偏好了。好在对自由的崇敬和追求永远是艺术的最高旨意。
《梵蒂冈地窖》读后感(三):纪德人生片段之《梵蒂冈地窖》
纪德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读他的作品不能急,按顺序来,你觉得你阅读的是纪德的作品,其实,你审视的更是他的一生。从《帕吕德》到《地粮》到《背德者》到《窄门》到《梵蒂冈地窖》到《田园交响曲》到《伪币制造者》到《俄狄浦斯》到《新食粮》,还有两个对他影响重大的人的传记《奥斯卡 王尔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当我第一次读到《俄狄浦斯》时,我真是惊住了。被放逐的俄狄浦斯不就是纪德自己吗,即使眼盲流亡,他也不埋怨,他说:“我建造了自己的城。我珍视它超过珍爱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我之后,我的思想会永生永世住在这里。临终这么孤寂我也心甘情愿。我尝到了大地的恩泽,想想将来的人类也很欣慰:在我之后,人类多亏了我,将承认自己更幸福,更善良,也更自由。我所做的事业,是为了未来人类的幸福。我不枉此生。”我为这个任性而伟大的人而感动。
《梵蒂冈地窖》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拉夫卡迪奥了。拉夫卡迪奥年轻,生机勃勃,在不存在任何利益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了火车,这种无动机的恶的行为在纪德的作品中是新的出现。这种无动机的恶的行为陀的《死屋手记》也有提及,犯人提到自己由于脑子里的一个无意识念头杀人而入狱,狱中的犯人们出于无聊而打架犯事儿。与陀描述的犯人不同,纪德笔下的拉夫卡迪奥,鲜活明亮,为了救出火灾中的孩子不惜冒险,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做出了不可理解的事情。这种对比更向我们表达了纪德“反理智”的思想。
反理智,反宗教,反压抑,这是我眼中的《梵蒂冈地窖》的三种人物的三种形象。
昂蒂姆,就是这么一个讽刺宗教的形象。当科学家终于信仰了圣母之后,作为圣母在人间的现实存在--宗教,在利用了昂蒂姆攻击了共济会之后却失信了他,没有了救助,昂蒂姆陷入了贫困。在另一方面,普罗托斯的关于被囚禁的教皇这个谎言为什么没有被拆穿呢?这三年教皇颁布的政令使伯爵夫人偏向普罗托斯,朱利于斯在教堂会见教皇未成的经历使他相信了阿梅代所说的,最后昂蒂姆有感于自己的经历背叛了宗教。这种种的一切都使真实的教皇被质疑。
纪德一直是反宗教的,但是这不代表他是无神论者,他信天主,有信仰,他不相信的只是这个机构,扭曲了天主意志丑陋的机构。
书中朱利于斯是一个纽带式的存在,他就像一条线,把所有的人都串联到了一块儿。除此之外,最初的朱利于斯就是个没个性的人,中规中矩,没有恶行也没有善行。书中有个小细节能很好的说明这个人,当朱利于斯一家和昂蒂姆一家在餐厅时,昂蒂姆又生气了,玛格丽特心里遗憾她姐姐不能好好的利用昂蒂姆这一特性,因为在自己家,朱利于斯从不生气,就算是玛格丽特无理取闹他也不生气,看似无可指摘却使玛格丽特更生气,因为他满足不了玛格丽特相当好人的心理。纪德是不提倡这种压抑的善的,幸好,最后,他笔下的朱利于斯也看清了。朱利于斯在和拉夫卡迪奥聊天的时候说:我正在酝酿的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从前我要求笔下的人物合乎逻辑,始终如一,为了保证这一点,我首先这样要求自己,但这违反自然。我们宁可伪造生活,唯恐与我们最初的自画像不相似,这是荒谬的。我们这样做,可能将最好的东西歪曲了。
个人主义,在纪德的书中随处可见。熟悉纪德的应该知道,这种个人主义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这里的个人主义类似易卜生主义,并不是指自私自利,它说指的与其说是“利己”倒不如说是“利他”。保有自由的思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为他人的幸福努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梵蒂冈地窖》读后感(四):法国“鲁迅”的诞生
盛澄华先生在谈纪德时候说:“好吧,就在这炉边,我们来开始我们的夜谈。正像有时我念一本心爱的书往往一口气念到黎明,今夜,不消说,我也早准备好了烟与茶,如果你不倦的话,这夜谈少不得到天明。”
我很喜欢盛澄华先生这样谈纪德,因为,我也认为纪德的确值得用一整夜时间去聊,而且,纪德事实上也最适合在暗夜来临时,煮上一杯浓浓的普洱,慢慢地聊。特别是读《梵蒂冈地窖》的时候。
对于纪德固执地以极其犀利的笔法,去追求纯正的真,我总有些不忍的感觉,一个人用如此锋利地刀去撕裂社会和人性的丑恶面,溅起来血污,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落在他的身上,令人看见觉得恐怖。我喜欢庖丁解牛似的解剖法,只是,擅长庖丁刀法的人实在不多见,能见到的,便是纪德和鲁迅这样的痛快淋漓,同时也造成自己伤痕累累的人。而事实上,安德里·纪德便是法国文学史上等同于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位作家。越是走近他,会发现这个定位越准确。
《梵蒂冈地窖》这本书,被教宗定为“禁书”,纪德也被教宗定为“敌基督”,这就是伤痕累累,或许,他们不觉得是伤痕累累,事实上,若你写的书不能给你最期望的读者,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失败的。但若换个角度说,他们仅仅是想唤起民众,或许才能算是成功。
《梵蒂冈地窖》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冷冷的幽默,作为科学家的共济会会员昂蒂姆身带残疾,做着动物条件反射的研究,而纪德的笔下,他成了第一个讽刺品,举止滑稽,言辞粗鲁,对待动物残酷,然后,原本不信教的昂蒂姆因为一次所谓的“奇迹”,突然开始信教了,为此他得到了教会的颂扬,同时失去了共济会的资助。很显然,纪德其实对科学家也不见得抱有好感,甚至包括其实当时思想蛮先进的共济会,他都报以讽刺态度。这让我这个崇尚科学的人,就开始不舒服的。至于他一开始就讽刺教宗和教会,我则报以惋惜的态度,惋惜的是他攻击的对手是如此强大,而他又如此孤军深入,就好像螳臂当车一般。
整本书里,纪德始终都是这样冷冷地挂着嘲讽的微笑,用诈骗集团来剥离着他心中认定了性质的教会和教宗,围绕德·巴拉利乌尔一家的各种关系人物:原本受共济会支助的患有风湿病的科学家却因为“奇迹”而变成虔诚天主教徒从而沦落贫困潦倒的昂蒂姆,及其昂蒂姆那个“可怜又可悲”异常虔诚状态的天主教徒妻子韦罗妮克,申请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昂蒂姆的连襟继任伯爵,然后,引出油尽灯枯才想到私生子的老伯爵,还有被诈骗组织欺骗的老伯爵的女儿伯爵夫人,以及她那被诈骗组织哄得团团转之后被莫名其妙推下火车而死的丈夫,再有,老伯爵那莫名其妙冲入火场救了两个孩子又莫名其妙萌生杀意而杀人的私生子,外加因仰慕英雄而委身杀人犯的继任伯爵的长女一位所谓大家闺秀,还有那位私生子的所谓老友实际上是诈骗集团的普罗托斯,普罗托斯的情妇同时也是私生子的情妇以及被谋杀的伯爵夫人的丈夫的情妇卡萝拉,等等,随着纪德的文笔一个个人物次第展开,上至贵族,下至流浪儿,等等颇为庞杂,书中所有人都很忙很乱很混淆却又极其有次序地挤在并不厚的书里,完全是可以写长篇小说的架构,但是,纪德只写到“一本新书从此开始了”。
这本书奠定了纪德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是抽丝剥茧式的整个诈骗谋杀故事,还是层次递进地描述各种人物的生活和信仰,都有次序有目的地在纪德笔下展开又收拢,收放自如,开合便宜。纪德在掌控整个故事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突出了纪德对整个宗教社会的淡定从容冷静沉着的嘲讽。
掩上书的时候,愈发感叹纪德的直白和敏锐,直白和敏锐的人,总是能将很多人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颇有“直指人心”的犀利,但也因为过于直白的犀利到使得相关的很多受牵连因素显得分外无辜,比如科学研究,比如那个向往英雄的“大家闺秀”的爱情,等等。
《梵蒂冈地窖》不是一个圆润的故事,更加不是美丽的故事,它其中描写的崇高信仰下的肮脏和借口忠于信仰下的诈骗的污秽,已经够纪德嘲讽很久很久的,而我在这个颇为清冷的深秋读完之后,同样感觉一种透心的寒冷,不得不用一杯暖暖的奶茶去温暖。
或许,这就是盛澄华所指出的,“使你苦恼,正是我(纪德)的本务”,事实上,纪德的苦恼一定更胜过我们的,不然,他的笔下怎么那么多的不快乐呢?就像鲁迅也同样犀利地写着很多让我不快乐的文字。这本书让纪德成了法国的“鲁迅”,当然,他比鲁迅更有名,影响更为深远。
有时候我想,他或许就是他自己那本《窄门》里那个追求崇高信仰而舍弃爱情的女子——阿莉莎。
【原文地址】(以上文字略有修改)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73573811&BlogID=150117&PostID=27330283
《梵蒂冈地窖》读后感(五):《梵蒂冈地窖》
伪善的昂蒂姆
共济会成员昂蒂姆因患坐骨神经痛前去罗马求医,在他妻子韦罗妮克的陪同下,一名无神论者来到天主的脚下(罗马是天主教会的枢纽),“在他俩中间有着一种和谐,一种不全的至福,从而各自从对方的容忍中看到双方都在遵从着自己的道德。”夫妻双方虽然信仰不同,但无碍相处。昂蒂姆以科研营生,他声称要把上帝逼到无法反驳的地步,借此来报复祂在他身上撒下病痛,让他受苦的不公;而韦罗妮克一次擅自给试验老鼠喂食的举动更是激起了他的愤怒,使得他用刻薄的话语对其进行回击,包括来看望他的同样信天主的朱力尤斯一家。
与众人的辩论让昂蒂姆更加恼怒,他离开房间穿过院子,来到韦罗妮克常为他祈祷的圣母像面前,掏出五里拉钞票让贝波破坏圣母像,遭拒后,蔑视宗教的怒火使这残疾人决定自己动手,用拐杖肆意撒野。事后,他急匆匆回到房间,却在途中瞥见小朱莉正为他祈祷“我的上帝,我还要请求你宽恕昂蒂姆姨夫的种种罪孽。”令其动容,夜里,昂蒂姆梦见圣母,用尚未被毁损的黑色金属杆刺进腰间,同时也刺醒了他——病痛被消除,跪在那,像个士兵宣誓为祂效忠。
Em......可当他的坐骨神经痛复发时,又站到上帝的对立面。
另外一提,贝波与《田园》中的盲女热特律德相似,作为夫妻两人的信仰所争夺的附庸,就像牧师与亚科。
阿梅代与蜈蚣
“蜈蚣”首脑普罗托斯利用教皇雷翁13被共济会囚禁在梵蒂冈为由,假扮传信司铎来对教徒进行诈骗。
受骗者圣普里伯爵夫人首先找到小姨子阿尔尼卡与她共谋此事,嘴巴漏风的阿尔尼卡却把这事告诉了她的丈夫阿梅代,无独有偶,冒失鬼阿梅代决定亲自朝圣,只身前去梵蒂冈解救教皇。四十有七的他生活尚不能自理,从未独自出过远门,可贵在想象力丰富——上错车、走错路、受迫于虫子,到达罗马后还被卡萝拉给睡了。这一睡让卡萝拉对阿梅代产生爱怜,最终供出“蜈蚣”,当然已是后话。
“在卑劣之中,会突然出现一些怪异的高尚情操,犹如粪堆中会长出一朵天蓝色的鲜花一样。”阿梅代的出现使卡萝拉在普罗托斯的统治下稍作挣扎,与阿梅代接触时产生的纯情让她向普罗托斯作出警告:“不许伤害阿梅代。”
拉夫卡迪奥
拉夫卡迪奥的母亲给他找过五个叔叔,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得知自己是朱斯特·阿热诺伯爵的私生子时,拉夫卡迪奥十分惊喜,但阿热诺拒绝与他公开相认,只承诺赋予他一笔遗产,经由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朱利尤斯赠给他,代价是他不能认回巴拉格利乌尔家族。
自从母亲去世,年轻的拉夫卡迪奥已失去了许多精神寄托,好不容易知道他尚存于世的羁绊,却被父亲的一番话给否决了。
一想到即将要脱离穷困,他便离开了卡萝拉,只留给她一副昂贵的袖扣(后卡萝拉将它转赠给阿梅代,作为本案的重要证物)。在一栋发生火灾的房子前,他爬上三楼冲进火场救人,面对人们的称赞又不为所动:“只有小丑才当英雄。”但也因此结识了热纳维埃芙,并烙在她的心里。
阿梅代领了即将要给普罗托斯的捐款(六千法郎受骗款)上了与拉夫卡迪奥同一趟火车通往那不勒斯,困顿中,拉夫卡迪奥回想起母亲过世时的场景,突然“无动机犯罪”的念头促使他行动,于是起身,将阿梅代推向敞开的车门。整个犯罪过程被普罗托斯在暗处目睹,在拉夫卡迪奥返回罗马后,威胁了他。阿梅代之死,卡萝拉误以为是普罗托斯下的手,向警察供出蜈蚣。
事后,拉夫卡迪奥向朱利尤斯坦言:自己便是杀害他连襟阿梅代的凶手,表示想要向警方自首。朱利尤斯与偷听的热纳维埃芙奉劝他不必自首,只要向上帝忏悔,就能得到饶恕。一直迷恋拉夫卡迪奥的她终于献身——“欲望那可触摸的真实,你把我脑海中的幽灵又推进黑暗。”,为了尊重她,他会去自首吗?纪德没给出答案。
会。舍弃一个女人的爱,屈服于机械且被扰乱的法纪,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高尚,为了双方的爱恋得到莫名其妙的升华;
不会。接受一个女人的爱,接受一个被愧疚复加的心,时刻面对自我与德性的谴责,在坠落中爬得更深。我愿意选择后者。
梵蒂冈地窖囚住了什么。它到底没有囚住教皇,却囚住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不信仰。当宗教成为德性的标准施予教众,也就意味着统筹了良知(阿梅代、巴拉格利乌尔家族等),行骗者、受骗者都能对其加以利用,只要他信主或愿意信主,只要他的话语能被教条解释(包括曲解),藉以达到宽慰自身的作用。
无神论者昂蒂姆面对自以为上帝的恩赐最终舍弃理性,宣誓为天主效忠。理性解决不了问题自发地选择神性,地窖实则是一种限制,它限制了理性与神性以外的可能,只把两者丢在里头,任其互殴。
最后,纪德以拉夫卡迪奥的形象通过“无利”——无动机的善恶,来挑战这一桎梏,很显然,没有达到特别显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