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28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胡适他的朋友们》是一本由智效民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精选点评

  ●那个时代和那些人那些理念被掩盖了许久,应认真了解才能更深地知道过去和现在这些血和泪的教训也许知道的越多,勇气才能越大,因为你知道还有可敬可赞的前人榜样,还有许多大隐隐于市的今人在默默跟耘(本书的作者,执守山西的书斋笔耕不辍,当然也算得一位)

  ●社会决定论。。。。。“悲剧人生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有幸的是,我们感受那份精神

  ●对胡适着墨偏少,稍有遗憾。不过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在作者详尽史料和有层次感笔法下,更因着一个个令人景仰的五四前贤,终究熠熠生辉

  ●不错的入门书

  ●书中罗伦、蒋麟、傅斯年等人,以及胡适与蒋介石一节,奚若、元任贺麟等都很值得一读。我记得王荆公有一首写孟子的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寂寥。”斯人已去,谁慰寂寥呢~

  ●問題好像是始終是不曾開刀或者破口的大qu,膿水擁聚和乱象丛生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

  ●458 82 106

  ●精彩,胡适之的影响发端于“54”,现代化的问题也从那时被重新提起,胡适之以及他的自由知识分子朋友们在当年就已经把说的很明白了。他们是一群有风骨学人,包括身在今天的本书作者也是。

  ●高中读物

  ●作为普及类读物还可以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读后感(一):希望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咨询师因我阐述过对教育的一些观点推荐了这本书中潘光旦的一节。看完后不能赞同其更多,如觅知音般的看完其它三位教育大家的故事。看完后却又有些伤感,近百年前他们所批判的教育,百年后依旧没有多少改变……希望下一代能接受更真实的教育!最大的收获是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读后感(二):民国的那道风景

  这本书,名为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但其实,基本上没有关于胡适的介绍,仅仅是介绍了几位跟胡适有交往的朋友的事情

  其笔调是一贯的,那就是为民国正名,从一个没有意识形态角度再次审视民国,以及民国那些人和那些事儿

  但此书,很像是一篇篇博客汇编而成的,没有逻辑性,也没有体系性,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罗列。

  出版当时,或许,有它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意义,但现在看这本书,有点粗糙,有点凌乱,有点缺乏深度和体系性。

  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读后感(三):重拾不远的历史

  重拾不远的历史

  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五四运动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五四一代”的大师们又有多少人了解?《胡适和他的朋友们》重点并不是讲胡适,而是讲他的朋友们,还有他们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理念,他们中间有的是教育界上的先驱,有学术上的巨擘,还有在各个学科上卓有成就的学者、文人。只有在《政治篇》中,胡适“像是个主角”,但作者的笔调又基本上定位在胡适和几位学者、政客上的争论和交往,以期反映出当时存在的民主、自由之风。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本人当然属于大师之列,而本书以他命名并作为全书的主线人物,一方面是本书资料的参考出处多为胡适的文章,当然更重要的大师本人在五四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地位,和作者对于大师的极大认可。

  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慨有如下两点:(1)大师们在学术上的执着和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他们的言行给我国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作者所言:从辛亥革命之前到五四运动以后去欧美留学的一大批知识精英,他们学成之后大多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关工作,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和学术文化事业贡献很大,而且还关国计民生,评论时事政治,充分发挥了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这些“海龟”们通过对西方政治的了解和认识,在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方面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部分学者参与到了政府的工作中,这些学者最后的结局一般不是很好;而另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参与政治,但是对自由、民主和宪政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言论给政府和民众提供了很多的介绍。最近在看《南渡北归》,其中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更多、更详细的描述,本书中的很多主人公也能在那本书中见到。(2)大师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于现在社会依旧有很多的启示。比如说在教育方面的几个大师,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认知,即使在现代教育中还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他们揭示的“过分注重学术上的功利主义”,在如今的教育界里愈演愈烈。在社会、文化上的认识,对中国人性的分析,在现在或者到将来,依然还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来自“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亲切的话语,也希望能通过这种与大师亲切的接近后,我们对那段不远的历史,能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读后感(四):这个长我一百岁的人,曾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旧书店找到这本"新书",看到胡适的名字,便将他买下。随意翻阅了下,里面很多都是我不曾听说过的人,他们都是在当时的中国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

  我们对于胡适他们的那一段历史知道的太少,对于胡适只是听说他犯错误,共产主义的阳光大道他没走,走了右边!知道的历史知识太少,书中的人物大多没有了解,名字都不曾听过。

  看了其中一些章节,感兴趣的还是他跟陈独秀和蒋介石的那两段。当胡适跟陈独秀因烧报馆的事引发争论时,想起一个段子说明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右派被打倒了,左派人士欢呼雀跃;左派被打倒了,右派人士出来说社会要允许不同的声音。陈独秀后来的声音也发不出来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极左的集权社会的优势,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社会资源,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但是在成功的背后肯定有利益被损害的一方,事物总有两面性。这样的社会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修正机制,一旦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很难被修正,为了维护权力人的集权统治,很有可能会出现知错不改的现象,转移矛盾便是常用伎俩。

  公平和自由,我们现在到底是缺了公平还是缺了自由?感觉什么都缺!胡适他是个自由主义者,应该是个改良派。他的观点在现在拿出来尚不过时,谁都不期望社会动,改改就好了。

  胡适最后还是跟蒋介石去了台湾。有说法,当年毛邀请他回大陆,继续当他的北大校长,他说他不相信共产党那套。胡适去过苏联,到过欧美,最终还是选择相信美国的民主方式。

  回来说老蒋,跟我们大陆说的那个蒋介石差距很大。小时候常看战争电影,老蒋手下的国民党是如此的差劲,还是解放军厉害,光头滴不行,仅此而已。蒋介石不管什么原因,打仗输了,偏居一隅。现在看来,只不过这些都是内战,没什么好张扬的。现在就看什么时候能海峡两岸统一了。

  对于胡适,蒋还是比较宽容的。胡适对他的评价也还行,多次劝蒋无为而治,小政府大社会。台湾在两蒋时代就逐步走向民主。在蒋介石还在时就搞了县长的民主选举,试想如果台湾跟金王朝一样的话,大陆岂有这么安心的发展经济。蒋家放弃了权力在家族内的延续,这是伟大的!在这里面,胡适必定有他的一份功劳!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读后感(五):胡适及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智效民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这本阐述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群像的书,心内翻涌着一股凄清而肃然的钦敬。历史不容假设,国家的运命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痛苦,以及他们报效国家或诤言相谏的那种勇气与良知,都是那么的深切而动人心魄……

  从蒋梦麟、罗家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到任鸿隽初时为制造炸弹学习化学,而后服膺科学并为之奋斗一生,既而已脱苦海又重返大陆,为的是保存“科学”这面旗帜在大陆免罹沉沦,却不幸未能如愿,抱憾而终。从潘光旦对于教育与自由的清醒认知,而建国后却惨遭迫害致死,到张奚若对于苏联的正确评价与客观的态度,以及对毛泽东的切中肯綮的评价:“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从胡适的为赢得美援而慷慨赴任,到胡适提倡人权和争取言论自由所作的种种努力,还有谢绝蒋介石有意“让贤”给他出任民国总统的书生意气。从沈从文、王芸生的无奈选择,到物理学家饶毓泰的屈辱自杀……这部书可谓字字血泪,让人读之感喟不已。

  胡适先生有感于时势,对于自己抗战后沉醉于自己的学术追求,而放松了思想战场的努力,分别于1949年写下了《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和1950年写的《史大林策略下的中国》。陈独秀晚年在与陶希圣的谈论中曾经表示:他以为若是不实现大众民主,所谓“无产阶级独裁”必然流为史达林式的少数人的专制。若不实现民主制,史达林死后,谁也免不了还是一个专制魔王。对于民主与专制的界限,有识之士包括早年曾受苏俄影响的思想家都有清晰的认识,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局限……

  智效民先生用史识的笔触,让我们更加深入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对待国家的赤诚之心是无可辩驳的。陈衡哲曾对她的女儿任以都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那一代人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事。你们这一代却根本对公众的事,没有什么理想,只愿念个学位,找份好差事,这算什么?”那一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以公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用博大的胸襟和气度真诚的全盘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用以报效国家、抒展已志!在世道浇漓、人心沦丧的今日,看到这样震聋发聩的黄钟大吕的回响,我们能不自愧乎!

  中国现在的弊端,正是前代先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揭示的那样,教育桎梏和言论的藩篱,是阻碍中国向前进步的绊脚石。而我们的目光是否能放得长远一些,这就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是否是摒弃了功利和物欲,以良知和公义为基石,用公民的眼光和实践,去追寻彼岸的理性之光!有识者当深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