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多理论都成为现在的“主流”了。
●孩子很辛苦,他与母亲并肩作战来到这世界,面对的却是不理解他的成人,孩子不会表达,但不代表谈没有自我意识,只是他的意识还未被理解,成人应该做的不是强加意志,而是尽可能的去思考与理解,不做孩子的小孩,解放孩子。前五十页醍醐灌顶,再往后显得混乱而噜苏。
●成人工作的目的是完善环境,儿童工作的目的是完善自己。成人关注的是外在世界,儿童关注的是内在世界。
●毕竟是一百多年的书,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但放在今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创造性的讨论了很多幼儿教育问题,很有启发。翻译过于晦涩,扣一星(据说霍的版本好)。
●最好的育儿书之一
一个真正关心和热爱儿童的教育学家的作品,让人觉得儿童的教育是那么的关键和有用。作者用实际行动让她的理念付诸实施,文章多处举出实例。人的成长是从儿童开始的,人首先应该让儿童接受最自然及最好的教育,以及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本书适合所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者。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二):发现童年的秘密
媳妇要生小孩了,要先自己教育自己,才能再教育小孩。买了一套儿童教育书籍。慢慢研究。 现在满大街的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都是蒙台梭利教学法,一开始我还读成蒙台利索了。 小孩有自己的世界观和触感,蒙氏教学法就是高速我们儿童与成年人不一样,儿童随着长大相当于昆虫的不完全变态。我们要理解小孩,就要用小孩的视角去观察。
但是回想起来,我真的不记得五岁或者三岁之前几乎所有的事情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三):帮助我,让我自己来
给孩子的爱,不是为他打点好一切,可以让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对孩子想象力、行动力、自主力最好的扼杀。父母和老师要做的不过是,在行走的时候,放慢脚步,让孩子可以以自己的步调跟上我们的步伐;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耐心的陪着他一起用餐,不催促、不插手;在他“闯祸”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责备他破坏了东西,好像他在家里还不如一个碗、一个盘子,可能一次无意的责备就永远的束缚住了他的手和脚,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坏者,他们只是在这个对他们来说陌生的环境中不断的摸索,如果真的爱他们,就给他们一点“犯错”的权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四):不是幼教工作者不用看这种书
可能是翻译以及不同国家背景的原因,或者还有外国人写书就是当看书的人是什么都不懂的,会事无巨细的长篇大论,种种原因我无法认为这是一本对我育儿有帮助的书。 如果是做幼儿教育研究的,确实需要这类书籍。但对于一个普通母亲来说,需要的要么是深刻的理念给我思想上的冲击,要么是可实践的技能我可以用于教育小孩。但遗憾的是,这本书我认为都没有做到。圣经的描述就不说了,毫无科学性。里面经常会列举一些例子,先说小孩有什么坏毛病,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句话也是原文这样写的!),反正在他们的学校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就做出了多么出色的改正,成为多么出色的孩子…举一个还好,几乎所有得例子都是这种类型。这种有意义吗?描述了一个事实,既没有剖析原因,有的话也是假设,也没有说清楚采用什么措施。放在今天来说的话,就是某教育机构宣传的软文。学校确实是好。 或者因为这本书是写于一百年前,我们现代人接收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已经比她多很多,这本书在当时肯定是很前沿的。但同时我也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我的感受就很不一样,卢梭通过实践阐述育儿道理,在现在仍然是很受用。没对比就没伤害,不过刚刚看到我小孩的老师拿了蒙台梭利教育证…那么请大家来指出我的错误吧,纠正我对这本书的误解!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五):《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书评 这是继《发现儿童》之后,有突破性的系统性阐述儿童教育本质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部经典之作。 读这部翻译的书,处处有一种令我汗颜的振聋发聩的感觉。 书中处处都闪亮着一位成年人的自我反省,处处闪烁着对于如何真正尊重儿童的深入探讨和真正的思考。处处充满了名言警句,充满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这些多种类学科博杂知识的精髓的系统化呈现。 全书围绕儿童教育成长的本质问题“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进行深入探讨,共有三部组成。 第一部分,从儿童的新生到成长,提出几个重要概念:敏感期,秩序,以及在天生本能发育阶段里的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的具体体现。在行走,手,节奏。人格,运动,爱这些方面上的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围绕新型教育中的儿童,总结了蒙氏实践中的各方面的经验。提出新教育中的纪律,自由选择,玩具,奖惩,肃静,尊严,教学等崭新的不同于传统的理解和看法的观点。 第二部分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得不到正常健康引导的儿童,将会产生的一系列现象畸变现象:逃避,障碍,依附,占有,自卑。恐惧,说谎等身心影响。非常具体,非常有心理学的观察深度。 第三部分,指出成人与儿童的相处之道,两种工作的区别,以及该如何协调两者。 总之,本书是一本带有明确的自我宗教虔诚般的反思的,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有明显的实践观察经验而成就的一部值得反复细读和实践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