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美国》是一本由潘然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作为一个历史不那么悠久的国家,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不得不令人感叹,虽然这个国家有着很多丑陋的一面,但是依然有能够值得人学习的地方。这本书的角度十分新颖,通过对废弃建筑物的拍摄带入的研究,从这些废墟的背后挖掘故事。一样东西被创造,到长时间的使用,最后再到被遗弃,这段时间都代表着一段完整的历史。那么作者通过这些转变的过程去引出北美各国的发展过程,还有附近的人文,从生活的角度去带领读者了解一个外国的地区。
我本人也很喜欢有这种废旧气息的地方,因为那些金属墙壁上的每一粒锈斑,都像是日记上的一段文字,尤其是经历过的人最能引起共鸣。前几天看了一个动画短片,差不多就是一个老人偶然找到了过去的旧房子,虽然里面一片废墟,但是一砖一瓦中都是记忆的片段。随着作者的眼光,我仿佛看到了《行尸走肉》当中的场景,人们走的时候十分匆忙,很多东西都留了下来。那么这些建筑并不是被人们所遗弃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是被新生的环境所遗弃的。当身处这些建筑中时,设身处地去想一想,理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满足当下的,就能够用未来的眼光来思考现在。
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瞬间,过了很久之后回过头去看一眼,这是一种超越时间的美,我非常感谢作者能够带领我以这样一种角度来看世界,不仅仅是美国,我竟然开始怀旧了。我建议每个人都拿起自己的相机去记录当下,给未来提供一些方便。这些照片中的场景,好像是经过人们精心的设计,但无处又不充斥着自然的风景,就像是很多工业风的咖啡店一样,这到底是一种过时的美,还是未来的主流,人们好像很难去创造一些具有内涵的作品了。
废墟,就像一本历史书一样,它把岁月的痕迹深深刻在了那些物体的表面,这种从身边发现时间痕迹的角度其实有很多,只不过被人们忽略了。但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并不顺利,因为这些建筑都存在着危险和不可知,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只是随便拍一些图片而已,而是真正花费了很多努力去探索。尽管身边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并不在表面,都是需要用努力去发现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废墟美国》在网上看到这个书名,觉得这个题目挺不跟形势,在电影或者电视上,美国可是到处都是美轮美奂、精美绝伦,一定不会有所谓的废墟存在吧?可是《废墟美国》一书作者潘然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绝对颠覆感十足的美国。作者可谓是一个神奇十足的旅行家,她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她从2015年开始关注美国的废墟,两年多来走遍大半个美国,专为拍摄热门景点之外不为人所见的废弃建筑物。利用三年时间走遍美国废墟真不简单,更充满了冒险与艰难。于是乎,在阅读伊始,笔者就对作者产生了务必的敬仰、尊敬之情。
窥一斑见全豹。从本书第169页至178页,整整10页全力以赴用精美、逼真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简直就是一部小小的微电影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处荒草丛生的总统头像墓地。作为总统头像按说应该存放在一些比较高大上的静怡之地。可是,让我们这些读者大跌眼镜的是,在弗吉尼亚州靠近大西洋的一片荒原上,43座总统头像再次,仿佛注视着来往的车辆。退一步而言,如果是囿于面积之不够,或者地域狭小,这事也能说得过去,而就就和拍摄的10张照片来看,周围地方很宽阔。这就让我们充满好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的确让人想不通。
废墟之景象的确让人担忧。在第174页上的一张名为《林肯和日出》的照片,都是让笔者能接受,远远望去,阳光、草地这样的布景总算让我们对林肯这位美国历史上知名总统有了一些比较接近的历史回忆、现实回望。这本书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青睐,她从来不是孤零零的图片堆积,也不是词不达意的文字派对;这本书的风格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2017年11月17日下午3点半作者潘然路过荒原附近,拍到了一副雕塑,林肯总统的雕塑头部的大洞被拍得很清晰。笔者的确是非历史方面的专家,可笔者觉得这些头像非常难得,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回忆。虽然当时的制作者或许是民间人物,但是制成后富含历史足迹的雕像就这么放在荒无人烟之处的确让人觉得不妥,也不应该。
于心不忍才得以保留下来。书中告诉我们,虽然拍卖的初衷是将这些半身像销毁,但是买下这块地的开发商汉金森却舍不得销毁。后来,他花了几万美金,雇人将这些半身像从公园旧址挪动到了10公里以外的一片他私人所有的荒地上。退一步而言,这位开发商如果将肖像销毁的话,或许可以节省下几万美金,但是我们将永远看不到这些雕像了。 作者潘然带给我们一个思考,究竟是什么是历史厚重感,什么是历史的足迹;书中没点出要保护古迹、古物,但是却让我们想到了文物保护、文化足迹保存等深邃课题。
《废墟美国》读后感(三):废墟里,日常外
感谢有这本书,像我这样喜欢看废墟探险照片、却没有胆子以身犯险的人才能过一过干瘾。
想象一下:路边其貌不扬的旧屋,里面生活器物一应俱全,私人物品赫然都在,只缺了住在这里的人;废弃的精神病院,墙上还挂着照片,拍的是当年在这里长住的儿童;森林浓密,树木之间却放着锈蚀了的飞机和坦克……
废墟探索如此迷人,仿佛是恐怖片投影到了真实生活。看过恐怖片的人,此刻都有无数种剧情在脑中展开,可却没有一种能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探索废墟,也许下一秒会因为擅闯禁地而扭送警局,也许会撞破毒贩的好事而被灭口,又或许,谁都不在,却有废墟里的东西替不知所踪的主人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座教堂附着的教会学校顶层,我曾瞠目结舌地目睹了流浪汉一家的生活痕迹:不仅有两个行李,众多或干净或肮脏的衣物,更有没有喝完的牛奶、铺着毛毯的沙发和一些属于3-5岁幼童的鞋袜衣物玩具。但是放眼望去,却看不到女主人的生活痕迹。而挂在黑板下方的整洁的西裤似乎暗示了这个独自带着孩子的流浪汉,可能还有一份正经工作,或者仍在寻找工作,我禁不住猜测,在他带着幼儿寄宿于此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致力于保持生活的某种惯例,孜孜不倦地从日常中排除可能带来危险的因素。头上要有屋顶才能遮蔽风雨,脚下地板要休整才能避免崴了脚。而建筑和时间本身则不断对抗着我们筑巢的努力。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们才热衷于描绘末世,想象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再能维持我们现有的生活模式,自然会如何夺回世界的决定权。失落的楼兰古城,消失在榕树丛里的高棉的微笑,城市里的废墟。凡此种种,都不断提醒我们,我们所以为的日常之脆弱,成住坏空的势不可挡。对废墟的探访,也许也是一种冥想,提醒我们活在当下,也提醒我们不要妄自尊大。
诚如作者所说:
Heterotopia(异托邦)既不是我们惯常熟悉的 Utopia(乌托邦),也不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 Dystopian(废托邦另称反乌托邦)。而是真实存在的、却需要用想象力去理解的一个社会形象。而城市探险,正如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终结点潜入隐藏在不同城市中的异托邦。同时,这些探险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异托邦和日常社会的一种别样媒介。在建筑废墟、人文废墟及探险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真实存在,却由于种种原因隐藏在大众视线之外。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描述,并试图解释。然而再怎么羡慕作者,我也不会去探索废墟。在生活中建立日常秩序已经很难,在魔幻2020里维持这种日常秩序就更难了。而成年人肩头扛的不仅是自己生活的担子,还有父母家人,几只狗几条鱼几盆花。这时候就更见书的好处了,可供我等胆小之辈坐在沙发上吹着冷气,就走遍了废墟美国。
《废墟美国》读后感(四):另一面的美国之《废墟美国》
小玲子编辑
对于国人而言,我们对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的了解大部分都还是停留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上,即使到美国留学工作甚至移民美国的人们基本上对于美国的关注还是放在领先我国的一面。我们美国旅游关注的也往往是当地美好的一面。对于另一面的美国,我们可能就了解的不那么多或者说基本上就没意识去关注,例如美国的废墟!
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久居加拿大的自由撰稿人潘然编著的《废墟美国》一书中我们就能够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美国。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另一种不为我们大众所熟知的旅行方式去关注美国。书中的作者关注的不是美国那些引人入胜的风景,如羚羊谷、马蹄湾、拱门公园、黄石公园、布莱斯峡谷、锡安公园等;也不是什么著名的人文历史经典,如美国权力象征的白宫、国会大厦、五角大楼等。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几乎无人问津的已经被废弃的废墟上。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花了好几年的功夫特意去追寻这些各具特点的废墟。
在本书中,作者笔下的废墟不是单纯地指被遗弃的地点或事物,不仅仅是废弃的建筑物,更是一种站在现世,却看到一个人类消失后的未来所呈现出来的时间的可见性,这对于作者而言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我们跟随作者的笔伐可以了解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熟知的知识。如Urban Exploration的内涵是什么,爬楼党又是什么。在美国进行城市探险(又名废墟探险)的时候应该遵循的“Take nothing but photos.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原则。
在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在美国不仅仅在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这样远离中心城市的州县有废墟的存在,就是在纽约州和华盛顿州这样的美国中心重点区域一样有着废墟的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惊讶。
通过这些废墟的展现我们既可以看到美国前几十年的人文变迁,如宾夕法尼亚州的蜜月度假村的荒废昭示了美国情侣和家庭度假方式的转变,从火车墓地的行程图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人类的足迹小时之后大自然是如何将绿色与冰冷的机械融为一体的。
而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展现的每一次的废墟探险的文字和图片无疑又让我们能够产生许多额外的联想,如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遗嘱之家殡仪馆里你会看到人们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恐怖的氛围是如何通过一扇破窗,布满青苔的台阶来营造出来的。在殡仪馆中你还能看到专门用来存放过世小朋友娃娃的房间,这样的情形是不是觉得在某部恐怖片中看到过。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的这些废墟探险的另一种美丽,透过这些废墟我们对于美国社会的认识相信会更加的深入。但不要忘记一点,这样的城市探险对于正在阅读本书的大部分读者其实是不适用的,相信这其中的原因各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废墟美国》读后感(五):废墟这个小众题材能出圈吗?——来自编辑的话
“你这个题材有人看吗?”在交付印单成书的前一刻,都还是有人这样问我,问我的语气中充满不解、疑惑。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废墟不过是被人类遗弃,暂时还无法拆除,随处可见的弃物与野草灌木共同生存的一个空间。
坦白说,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废墟破败、荒凉,充满了不可知的危险性,那些被人类遗弃在地上的物事最好的归宿是垃圾站,他们到了那里或被土填埋,成为土壤的肥料,有用的循环再利用。可当我进入到博物馆,看到那些被陈列的物件时,我推翻了这样的想法,废墟与遗迹,差的只是时间和重要的事件。为什么这个建筑物如此重要?博物馆和古迹中会有人、宣传手册等用你能想到的各种方式来告诉你,然而有很多的建筑“在未曾完整地正式记录之前,已经由于天灾人祸坍塌、拆除而彻底消失。这里说的天灾人祸,包括常见的火灾、疏于管理,也包括爬藤植物及苔藓类植物的侵占并腐蚀、树木长进建筑或倒落在建筑上而毁坏建筑的地板及天花板等结构、持续降水直到建筑的木质部分由于饱和而坍塌,等等”。这些未被记录的建筑不重要?未必,如同本书中记录的华纳‧斯瓦西天文台,纽约州废弃的罗克兰精神病院、剧院,人造的城市加里,传说中的“寂静岭”——森特勒利亚等,在他们的全盛时期,何尝不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国家的荣光。只不过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因为种种的原因,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没有被记录下来,个别有名的最终也只是存在于那些天马行空思想的小说家笔下,成为恐怖奇幻电影的发生地。他们真正的来源用途已经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城市探险者正是将这些未被记录的历史记录下来的人们。在这本书和宣传视频中,我最喜欢和反复沿用的一句话就是“每一个城市探险者在无意识之下完成了对历史和建筑忠实而完整的记录。他们记录的,并非课本上的历史或者某个城市的旅游景点,而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日常”。这些日常来源于爱情度假村中废弃的账单,“时间胶囊”民宅中被遗留下的废弃录像带,医院里的病人记录,教堂中流浪者一家生活的痕迹,殡仪馆中那些逝去孩子留下来的洋娃娃,他们是普通人在这个世界、这个时空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曾关心也无从知晓,只能从城市探险者们收集的这些破碎的素材中拼出大概的线索图。
在这本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废墟的图片,有些震憾、炸裂眼球,有些充满了颓废的意境之美,有些充满了后现代的工业朋克风,不管哪一种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图片实际的拍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作者发给我的有一条视频里,她整个人跪趴在一个人为挖出来的入口匍匐前进,她爬行的地上有不少的碎砖块,旁边还有破碎的玻璃,进入到实际场地后,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得见人声。更不用说,那些伴之而来的受伤,“扭伤,被钉子划破手,从某个废弃剧院一楼摔进地下室,等等。而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年久失修,除了腐坏的地板,暴露在外的石棉保温层,也有随时可能落在头上的天花板碎片。我有过在某个庞大的废墟中迷路的时候,有过爬上一个断壁残垣却找不到下去的路的时候,有过因天气忽变而被困在废弃的度假村里过夜的时候。而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一脚踏穿了某个废弃的火车地板,地板割破了我的牛仔裤,在我腿上留下了数道血痕”。拍摄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作者坚持下来的原因,除了她对废墟、历史题材的热爱,恐怕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冒险精神。
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头,废墟这种题材小众吗?也许这种专门追逐废墟的爱好是小众的,但是将废墟这个题材放在人类文明进程和城市规划这个大题目下就不是小众了,而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或是人为因素,或是因为城市规划错误,或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导致的众多建筑物的废弃,都不由不引起人的深思。也许人类可以在其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避免同类错误。而另一些死而复生、废弃后又被重新利用起来的建筑也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思路。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一座建筑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