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怎样让大喊“活了28年第一次看到这东西,我好可怜”的观众欲罢不能,甚至火爆到获得了央视新闻联播的点赞。
只见,在一段被4000多万外国网友围观的视频里,一位貌不惊人的神秘农村老人,从山林深处捡来了一堆散木。
惊人的是,这座可以让成年人自如行走的桥,全程制作中竟没有用一根钉子、一颗螺丝、一把现代工具。
纯靠木条与木条的彼此咬合与支撑,就天衣无缝地融合成了一座稳固的结构,靠谱到足以经得住暴风与地震的程度。
而是一种溯源至7000年前的传统“榫卯”木结构,而视频中这位憨厚可爱的Grandpa Amu阿木爷爷则是中国为数不多还精通榫卯工艺的民间手工艺者。
简单来说,榫卯工艺就像古人的乐高积木,用“以缺补缺”的巧妙结合,让木头上的凹凸环环相扣。
老祖宗的巧思构成古代建筑的灵魂,也让干了50年木匠的阿木爷爷一夜化身为百万关注“老网红”。
一块方方正正的木头,阿木爷爷可以在完全不切断它的前提下,通过锯、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把木头分解成上百个零件。
看似没有任何支撑却又紧密无间,“瞎掰”一下却开合自如,简直就是木头界的变形金刚。
普通观众搞不懂榫卯动辄1000多种的连接方式,只能一边赞叹这如同武侠小说里唐门暗器版的精美机关;
一边为阿木爷爷献上来自中、英、日、法、俄等种种语言的赞美,和无数双膝盖——
“谁跟我一样,完全不知道这个为啥出现在推荐列表里,但我居然一口气全看完了?”
也有人难以置信这比机器还精细复杂的工艺,单是靠耳顺老翁的双手来控制力道。毕竟哪怕是毫厘的差别,都会影响整个制作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于是纷纷猜测阿木爷爷是用了CAD建模,才能和机器测量与切割出来的分毫不差。
殊不知,仅仅是看到这块木头的第一眼。
哪里要凸起来、哪里要凿个坑、坑有多大、每块零件该有的长度……就已经通通在“人肉CAD”的大脑里描绘好了。
工具按照画好的符号切下去,就像是解开老木匠专属密码的一把钥匙,成品和想象中的模样分离不差。
就这样,作为又一个中国工匠精神的绝佳代言人,央视报道了阿木爷爷火遍海外的新闻后,更多国内网友也因此慕名,专程去西瓜视频上搜索并关注了阿木爷爷的视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他下一个李子柒,也有人叫他木工圈的手工耿,圈了一大波粉丝。
可比起两位“短视频界前辈”或超群的悠然气质,或幽默的诙谐风格,阿木爷爷的走红又显得更加“误打误撞”一些。
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展现传统木工的过程,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竟然就有这么多人来看,诧异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
因为明明很多创意只是小孙子嚷嚷着要玩具,已经退休的老木匠才重新出山。
被大孩子们甩下的孙子:“爷爷,我也要吹泡泡。”
霸道总裁脸爷爷:“这个太简单了,咱们做个高级的……”
胖胖的阿木爷爷就像真人版哆啦A梦,总能掏出独一份的硬核玩具。
一个兼具风扇功能的手摇半自动泡泡机,直接让刚刚还满脸委屈的小朋友成了整条街最靓的崽。
被日本动画带火的竹蜻蜓,其实也是发源自1800年前的晋朝传统玩具,阿木爷爷用几根竹子就能还原“中国螺旋”的神奇。
还有会走路的变形金刚、会蹦哒的小袋鼠、会打架的小人儿、会漂流的小木船、和电视广告上一模一样的小汽车……
引得羡慕这中国式爷孙情的网友们纷纷评论:“神仙爷爷还缺孙子吗?”
如你所见,以传统艺术的形式为表,以深厚匠人精神为里,阿木爷爷的巧手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树立国际自信的典范。
但比起追求“全球网红”的光芒,阿木爷爷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不起眼的榫卯。
当他滴水不漏地合紧手中相互咬合、紧密无间的木头块……
不仅把一颗匠心和祖孙间的爱扣在了一起,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化传播扣在了一起,把老手艺与新技术扣在一起。
西瓜视频创作人@阿木爷爷手工制作的“苹果锁”,由12个小木块拼成一只圆滚滚的苹果。
文化交融的典范,当属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完美复刻的世博会中国馆。
虽然大小微缩了几百倍,可里面的零件比筷子还细,环环相扣的机巧让外国人惊叹,“原来中国功夫不止在拳脚,手指功夫也这么绝”。
别看榫卯的历史比汉字还古老,但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大工出于巧,万变归于思”的技艺却从不落伍。
很多人看了他徒手造拱桥的视频,突然意识到阿木爷爷利用楔形斜度固定围栏的工艺,原来正是现代工业中膨胀螺丝的原型。
西瓜视频网友评论
甚至直到前两年,瑞士苏黎世刚刚建成了一座全榫卯工艺的木质结构建筑,因为低污染、低噪音、强抗震的特点,获得了建筑界的盛誉。
再比如,这个没有一块轴承、更没有电线和电池,便能自己走路的小猪佩奇。
发现了佩奇在小朋友间特别受欢迎后,阿木爷爷便产生了用卡通人物去展现木匠平衡设计基本功的想法。
用最潮流的承载,让年轻人也对老祖宗的手艺感到好奇。
在阿木爷爷手里,新的玩具脱胎于老的艺术,而祖辈的手工也可以和潮流符号碰撞出无数惊喜的神器。
人们这才意识到,千年传统艺术形式竟能如此完美地与当下工艺品相互融合、和谐共振。古今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阿木爷爷和孩子们的互动,流汗后露出的朴实笑容,也让人们动容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温暖与美好。
事实上,任何文化的诞生与存续,其实都蕴含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
就比如,很多熬过压抑的2020上半年的网友,常常对着视频里广西山村的青山绿水感叹的一句话:
“这是现实版的动森游戏吧,我也好想逃进去。”
阿木爷爷一辈子穿行在乡间,他的视频却成为了无数城市网友所向往的生活:无忧无虑地蹚着溪水戏耍,呼吸间尽是扑鼻的野花和泥土芬芳。
乌托邦式慢生活的田园氛围,难得地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看那发源自没有电的年代的手艺人们,是如何拿着木条和铁丝就能画出分分钟治愈强迫症患者的圆圈。
也获得了一个纾解压力的出口,去回顾自己与家人关系中的童年光晕,获得片刻喘气和休息。
毕竟在“耐心只有三秒”的当代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被追着跑。
“择一事,终一生”的阿木爷爷,早就是堪比珍稀动物的存在了。
别看阿木爷爷的每段视频只有10几分钟,背后的制作过程却动辄就是三五天到半个月。
尽管手工家具往往更为结实耐用,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速度似乎已经变成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
做一把摇椅,现代工厂已经建立起高效快捷的流水线,阿木爷爷却还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徒手把竹子一点点烧弯。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三年前阿木爷爷的儿子阿成最开始决定在西瓜视频开设账号时,也为流量发愁。
他想做当时最火的“乡野美食”题材套路,也建议父亲用更快速便捷电锯开缝,视频一剪辑,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别。
但阿木爷爷却统统不听,他拒绝了儿子加太多环境渲染和剧情设计的建议,每一个工序都坚持要拍近景。
儿子开始也不理解老爸的执拗,直到亲眼看到一个从头到尾展示木工活过程的视频,竟然当天就能突破100万播放,才彻底理解了他的坚持。
并下决心和父亲一起在西瓜视频上经营这个“老派”的账号,一做就是三年多。
阿木爷爷的“野心”,还不只是把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更想燃起每个网友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于是他每完成一个鬼斧神工的作品,还不忘在视频结尾留一个课堂作业:“同学们学会了吗?你也可以跟着做一个哦。”
徒留目瞪口呆到只能在弹幕里打下“666”的网友,抱着团瑟瑟发抖:“不了不了,太抬举我了。”
话说回来,大家的玩笑里倒也透着几分无奈。
嘴上越是自嘲“神仙才能有这双手”,心里越是敬佩这浮躁社会中日渐少见的返璞归真;
越是感叹于阿木爷爷们的皱纹里刻着无穷的智慧与经验,越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忧,曾延续了几百年的一门艺术,是否会在此后就难以为继。
西瓜视频网友评论
据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
中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55%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
令人心酸的是,即便人人都知道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珍贵、知道国际社会也在为中国工匠们喝彩。
依然无法阻止像阿木爷爷这样的传统手艺人被工业文明“无情倾轧”,消失于大众的视野当中。
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推开巷子门的人。
因此,给了这些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纯靠文化实力坚守的手艺人们一个“被看见的窗口”的西瓜视频,便显得尤为有意义。
除了三年发布500多个木工活视频的阿木爷爷,还有很多手艺人在西瓜视频分享着他们的日常。
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远”的传统文化,正以现代的方式苏醒过来,点亮着人们的好奇心。
浙江绍兴的“酒鬼小莉”在西瓜视频上记录了用水蜜桃、糯米、葡萄等美食酿酒的过程,馥郁的酒香仿佛能够溢出屏幕
福建南平的一对父子“康康趣生活”身怀绝技,疫情期间脑洞大开,在西瓜视频上记录了利用近百根竹子制造的跑步机。
任何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废品,都能在他们手中摇身一变,成为新奇精巧的艺术品。
放弃了经营十几年公司的“婺源影子”,在西瓜视频上记录自己用双手打造的民宿,一砖一瓦间尽是乡村慢生活的情趣。
从热烈的评论区就能看出,在文化自信观念占据主流的当下,中外网友对多样化视频的追捧、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
往往越是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声张的匠人,越是能带给观众最朴实无华、却熠熠闪光的感动,和一个拓宽眼界的机会。
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表达,让世界终于好不容易有机会慢下来,去感受中国手艺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魅力。
西瓜视频大力扶持这些极具人格魅力和文化厚度的手艺人,让更多观众发掘这些优质创作人蕴藏的价值。
不仅吹走了蒙在传统文化珍宝上的灰尘,点亮百万观众对生活的好奇心;
更致力于向全世界展现一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最后,欢迎大家打开西瓜视频关注@阿木爷爷,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阿木爷爷的完整视频内容哦。
· END ·
↓Vista看天下新媒体招聘 ↓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中国从不缺工匠精神,
缺的是发现珍宝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