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历史上的夺嫡之争,不仅仅有“玄武门之变”和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应该说任何一次夺嫡之争都充满了血腥、暴力、派系、你死我活。在这样的你死我活下,所谓的手足亲情荡然无存,因为,大家面对的是至尊皇位。
在朱棣的为数不多的皇子中,朱高炽和朱高煦最有实际上的竞争力,而这俩人的性格又截然相反。朱高炽是个可爱的胖子,性格敦厚,为人和善,讲究以德服人,而朱高煦生性猛烈、英勇善战,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曾跟随父皇朱棣立下过赫赫战功。
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朱高煦很像当年的朱棣,朱高炽很像当年的朱标。更相似的地方是,和自己的父皇一样,朱棣没有把皇位传给性格、能力很像自己的朱高煦,而是把江山给了温厚善良的朱高炽。在朱棣的思维模式里,朱高煦生性好斗,把江山给他容易引发战争,而朱高炽性格棉柔,适合以仁治国。朱棣真是很像朱元璋,连选太子的思维模式都一模一样,当年,朱元璋在选朱标和朱棣的问题上,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朱棣用自己的励志否定了朱元璋的想法,那么朱高煦会走朱棣的老路吗?
朱高炽被朱棣立为太子后,朱高煦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是必然的)。是啊,那样的年代里,在二选一的游戏中失败,的确让人很不甘心,在忠于父皇和能力两项指标中,朱高煦和朱高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距。
在朱棣起兵攻打应天时,朱棣曾暗示过,许诺朱高煦有继位的可能性。这对于朱高煦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朱高煦似乎看到了金光闪闪的皇位在向他招手,距离很近,唾手可得。但是对于朱棣来说,这样的承诺跟没承诺一样。封建社会里,大多会像朱棣这样,在部下做出了杰出成绩之后,作为领导也会有动容的瞬间,当然,动容之余,难免会作出一些承诺或者暗示,但是,作为部下,千万别把这种承诺和暗示当一回事,领导也是人,也会有情绪激动或者不平稳的时候,厚黑一点的领导会把激动隐藏在心里,感性一点的领导,会很真情流露的表达出来,不过,表达归表达,与最后的表态还有一段距离。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找朱高煦谈了一次,问他想在哪个城市,朱棣原本以为,太子朱高炽就在应天(迁都前),朱高煦怎么都不会选择留在应天,结果,朱高煦偏偏就选择了留在应天。朱高煦的目的很明显,只要朱棣还活着一天,即便你朱高炽是太子,我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毕竟,事在人为。
太子可以立,也是可以废的。要想改变朱棣的主意,必须从他的身边人下手。于是,朱高煦利用在应天的优势,大肆收买朝臣,甚至连朱棣身边的太监都被他收买了,收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时刻了解朱棣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二是安排人不断在朱棣面前说太子朱高炽的坏话。
有效果了。
永乐十年,朱棣亲征,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煦利用这一机会,一方面做了足够的文章直指太子朱高炽要篡权,另一方面安排内线,把关于太子的负面消息全部传给朱棣。朱高煦很了解父皇朱棣,和很多皇帝一样,朱棣最大的特点是多疑和视权如命。
插播:权力很有魔性,很多官会把权力和尊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下属提点意见,或者与自己意见相左,或者说了让自己不爽的话,做了让自己不爽的事,甚至与自己性格不合,会立即觉得下属在侵犯自己的“尊严”,轻则撂两双小鞋,重则用不叙用。我查了一下字典,尊严,即尊贵庄严,指可尊敬的或者不容侵犯的身份或地位。典出《荀子》,原话是:“尊严而禅,可以为师”。我又查了一下字典,“禅”字是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所以,荀子的本意是,尊严应该是被动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的。有实力而不骄,有能力而懂静坐,是为尊严。“官”是不是有尊严也是被动的,业务精或者格局大,别人自然会觉得他有尊严,所谓不怒自威,否则,通过位置得来的尊严,终有一天会被位置拿走。
欢迎回来。听到这么多关于太子朱高炽的负面消息后,永乐十年九月份,在外亲征的朱棣突然回到京城,并秘密检查太子监国期间处理的奏章,终于发现了问题。朱棣发现,太子更改了他很多法令,其实,太子朱高炽的治国理念与朱棣完全不同,太子渴望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因此,从内心里,太子觉得父皇朱棣对百官过于苛刻,问题的关键是,此刻掌握“确凿证据”的朱棣,已经怀疑太子在篡权。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