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颁奖典礼上,几乎时常看到类似的桥段,一个人成功后,总会述说自己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苦难的确能让一个人更早地明白人性,更能让一个人明白,活着是件不容易的事。
元朝的统治者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就算人数再多,在中国也只能是少数民族。自从用铁骑踏平宋朝后,元朝的统治者也明白,汉人迟早要反,越明白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残暴。毫不夸张地说,元朝的七十多年时间里,汉人不仅没有任何尊严,连做人的资格都可能随时被剥夺,而且汉人的财产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随地可能被抢劫、被杀害。元政府的屠城更是家常便饭,除了工匠,其余老弱一律杀光,留下少男少女做奴隶,子子孙孙不能翻身。这就是元朝末年的真实景象。
我们都知道,元朝政府是由几个汗国组成的,忽必烈当了皇帝后,改变了规矩,几个汗国分裂,各自独立,相互打仗。为了支持巨额的军费,各个汗国烧杀抢劫、各自为战印刷很多怪异的钞票,导致物价飙升,通货膨胀。同时,各级官员已经贪到了骨子里,大官压小官,小官只能压百姓。就这样,元朝把所有亡国的特征集合在了一起。
元政府统治下,各地民不聊生,老百姓被各种苛捐杂税和天灾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有饿死,从小朱元璋就给地主刘德放牛,然而还是吃不饱饭。人在连续饥饿的时候会有一种极强的求生欲望,支撑这种极强欲望的就俩字——“活着”。
听说寺庙当和尚可以吃饱饭,年轻的朱元璋开始改换门庭,毅然决然的剃头当了和尚。目的就一个,别饿死。然而,世风日下,寺庙里也没有余粮,没过多久,朱元璋下岗了,被遣散了出来,开始了艰辛的“化缘之路”。寺庙的大门外军阀林立、兵荒马乱,寺庙内青黄不接,没有了粮食。朱元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面临着人生第一个抉择,要么逃、要么反、要么死。
四处化缘的朱元璋,一边寻找着能让自己活下去的粮食,一边苦寻自己的出路。在好朋友汤和的引荐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人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机会放在面前,会有两种可能,一、错过机会;二、抓住机会。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造反团队后,表现异常活跃,很多以往没有被发现的优点全部展现了出来,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俗话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年轻的朱元璋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交给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战友。
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活着总要死的。几年征战后,郭子兴病逝,他儿子郭天叙被任命为“元帅”,直接接班。将门不一定都出虎子,这个郭天叙可谓一个“笑话”般的存在,大家公认的废物,打仗不行、管理不行、团结人不行,这样的人以“郭子兴儿子”的身份出现时,有人会尊重,但是需要实力独挑大梁时,谁也不会把未来拴在这种人身上。实践再次证明:废物或许能做事,但是一定不能成事。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的朱元璋心里清楚:机会来了!当时的格局是,郭天叙不堪重用,军队中的主力滁州的军队又都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并且朱元璋手下又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一批猛男。等于说,大浪淘沙,军权的交接班过程中,朱元璋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靠人捧上去是没有用的,团队的领袖需要有真本事,因为大家要活着、要吃饭。朱元璋成了大家的希望,而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则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
出来造反,口号不能没有,口号不仅要响亮而且还要有导向,且简单易记。在谋士朱升的建议下,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开启了与陈友谅、张士诚三王争霸的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