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是非分“明”(2)苦难的代价——少年朱元璋
日期:2020-05-21 10:00:59 作者:老倪878 来源:淮安淮安 阅读:

是非分“明”(2)苦难的代价——少年朱元璋

  在各种颁奖典礼上,几乎时常类似桥段一个人成功后,总会述说自己有一个悲惨童年,虽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是,苦难的确能让一个人更早地明白人性,更能让一个人明白活着是件不容易的事。

  朱元璋也不例外

  元朝的统治者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就算人数再多,在中国也只能是少数民族。自从用铁骑踏平宋朝后,元朝的统治者也明汉人迟早要反,越明白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残暴。毫不夸地说,元朝的十多年时间里,汉人不仅没有任何尊严,连做人资格可能随时被剥夺,而且汉人的财产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随地可能被抢劫、被杀害。元政府的屠城更是家常便饭,除了工匠,其余老弱一律杀光,留下少男少女奴隶子子孙孙不能翻身。这就是元朝末年的真实景象。

  我们知道,元朝政府是由几个汗国组成的,忽必烈皇帝后,改变规矩,几个汗国分裂,各自独立,相互打仗。为了支持巨额的军费,各个汗国烧杀抢劫、各自为战印刷很多怪异钞票,导致物价飙升,通货膨胀同时,各级官员已经贪到了骨子里,大官压小官,小官只能压百姓。就这样,元朝把所有亡国的特征集合在了一起。

  元政府统治下,各地民不聊生老百姓被各种苛捐杂税天灾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有饿死,从小朱元璋就给地主刘德放牛,然而还是吃不饱饭。人在连续饥饿时候会有一种极强的求生欲望支撑这种极强欲望的就俩字——“活着”。

  听说寺庙和尚可以吃饱饭,年轻的朱元璋开始改换门庭,毅然决然的剃头当了和尚。目的就一个,别饿死。然而,世风日下,寺庙里也没有余粮,没过多久,朱元璋下岗了,被遣散了出来,开始了艰辛的“化缘之路”。寺庙的大门军阀林立、兵荒马乱,寺庙内青黄不接,没有了粮食。朱元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面临着人生第一个抉择,要么逃、要么反、要么死。

  四处化缘的朱元璋,一边寻找着能让自己活下去的粮食,一边苦寻自己的出路。在好朋友汤和的引荐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人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机会放在面前,会有两种可能,一、错过机会;二、抓住机会。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造反团队后,表现异常活跃,很多以往没有被发现优点全部展现了出来,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俗话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年轻的朱元璋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战利品全部都交给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战友

  就这样,朱元璋在军队慢慢有了一定的威望

  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活着总要死的。几年征战后,郭子兴病逝,他儿子郭天叙被任命为“元帅”,直接接班。将门不一定都出虎子,这个郭天叙可谓一个“笑话”般的存在,大公认的废物,打仗不行、管理不行、团结人不行,这样的人以“郭子兴儿子”的身份出现时,有人会尊重,但是需要实力独挑大梁时,谁也不会把未来拴在这种人身上。实践再次证明:废物或许能做事,但是一定不能成事。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的朱元璋心里清楚:机会来了!当时的格局是,郭天叙不堪重用,军队中的主力滁州的军队又都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并且朱元璋手下又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一批猛男。等于说,大浪淘沙,军权的交接班过程中,朱元璋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

  在那个战纷飞的年代,靠人捧上去是没有用的,团队的领袖需要有真本事,因为大家要活着、要吃饭。朱元璋成了大家的希望,而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则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

  出来造反,口号不能没有,口号不仅要响亮而且还要有导向,且简单易记。在谋士朱升的建议下,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开启了与陈友谅、张士诚三王争霸的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是非分“明”(2)苦难的代价——少年朱元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