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今天一样,每天都在发生一些事情。朱元璋走上历史的前台是有道理的,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朱元璋能容得下敌人、容得下高人、容得下自己看不惯的人,这些人合力帮他完成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政策。所以,微信鸡汤里的一句话不无道理,人,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在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中,有几个人至关重要,其中一个人就是陈友谅。
当年,对抗元政府的帮派中,经过不停的洗礼、兼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三个帮派,领导人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徐寿辉,也算是“三足鼎立”,而陈友谅就是徐寿辉一手带起来的,随着徐寿辉的提拔,陈友谅一路高升,到最后,陈友谅直接把徐寿辉杀了,自己做了“皇帝”,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讲仁义、心狠手辣的腿子,在杀了前任领导,自立为王后,给自己的大汉国起了一个响亮的年号“大义”。
在陈友谅的字典里,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都不重要,他更青睐的是“杀人灭口”“无毒不丈夫”的现实生存主义,以及厚黑学。这种人对上欺师灭祖,对下蛮横无理,元朝政府军围剿他和徐寿辉时,这孙子还给徐寿辉出了一个馊主意,在他们自己的军队中,每个士兵后背刻一个“佛”字,并告诉士兵,刻上这个“佛”字后,可以刀枪不入,士兵上战场后,发现吃不住刀砍的,结果陈友谅帮他的主子徐寿辉又圆了一个谎,他说:没有达到刀枪不入境界的人,是因为心不诚,这个孙子,连他自己都骗。
历史总是习惯并必须以成败来论英雄,但是,有一种失败也很精彩。元末,虽然朱元璋也是革命者,但是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元朝政府军,而是同为革命者的陈友谅,在遇到朱元璋前,陈友谅也很成功,只是洪都一战,陈友谅被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牵制的太厉害,要不是这一战,陈友谅有可能成为朱元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陈友谅身上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致命的弱点。
历史本身就是轮回,当今社会里,我们也能遇到不少陈友谅这样的人,陈友谅可谓把后厚学,学到了骨头里,弄死了很多对他有恩的人,可以说是过河拆桥的典型,翻脸不认人的样本。他的老师徐寿辉、丞相倪文俊等等,这些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一个个都死在了陈友谅的手里。穷怕了,少年和青年都在被侮辱中度过,所以,他太需要通过征服来抹平曾经的伤害,容不下别人对他的权威有丝毫质疑,否则直接灭门。这孙子在军事上是个奇葩,注意了,我说的是奇葩,不是奇才,他指挥打仗有个特点,重来没有计划,想到哪打到哪,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经常是先想后打,打完了再想,所以很多人,包括朱元璋都吃了他不少亏,因为,当别人在揣摩他的套路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套路。这种性格的人,一旦成功,很容易在一两个跟头上万劫不复。
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团队,陈友谅的不仁义、霸道、刻薄、忘恩负义等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他身边的张定边、张必先、金吾,以及他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等武将,几乎都是这样的人,说白了,陈友谅在那个位置,所有人都对他唯马首是瞻,但是一旦他失势了,很多人在用陈友谅对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在和朱元璋最后一战的时候,像金吾这样曾经“誓死跟随”的部下,直接投降站到了朱元璋的一边。所以,拥有60万军队的陈友谅,队伍越打越少,最后,活生生的被拥有20万军队的朱元璋给办掉了。
当时,中原地区“三足鼎立”,朱元璋靠着“仁义和勇猛”先后办掉了陈友谅、张士诚,最终取得了与元政府军决赛的资格。这一路走来九死一生。
从失败者陈友谅的身上,我们也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前说话后摆手是常态,老领导还在位的情况下,毫不留情的杀之并取代之,对部下更是狠之又狠、随意诛杀,毫无情谊可言,这样的人连“枭雄”都算不上,这样的人带出的团队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朱元璋在出道的过程中,“人情味”要浓厚很多,在领导面前很谦虚,在部下面前不抢功,所以,在一路征战的过程中,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猛将紧紧追随着朱元璋。这世间,一个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有的事必须要有你生命中的另一个人或者另几个人来完成,创业中的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
所谓:陈友谅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元璋心存善念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