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难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6-09 23:0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难民经典读后感有感

  《难民》是一本由[美] 阮清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难民》读后感(一):成为父亲选择:从《别人》说起

  最近偶然在两本集子里读到了两篇短篇小说,都与男性对一个(不知是否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认同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与父亲在血缘关系上的焦虑犹疑有关。巧合的是,两位作者也都是男性。

  在阮清越的小说《别人》里,主人公我(越南难民二代)因父亲一生游移不定的爱情与对自己和兄弟姐妹毫无情面的严管而对生活恐惧,他拒绝女友希望生育后代请求,二人分手了。下次见面时,女友大着肚子,他经历了复杂心理斗争最终决定“要做这个孩子的父亲”,不管这个未出世婴儿的真正父亲是谁。

  在亚·约翰逊的《无名飓风》里,飓风过后,货车司机农克的车里突然多了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前任在入狱前把孩子留给了他,而他的现女友怀疑这个孩子的来历坚持要做DNA鉴定。结尾是农克和女友开车从佛罗里达去加州闯生活了,他把孩子留给别人照,他对孩子说“要记住,农克是你真正的父亲,他很快就会回来”,而他的女友已经把缝纫机和《洛杉矶租房圣经》装上了车。

  两个故事一方面都关涉男性对一个孩子是否为自己亲生的身份判断——在故事里,他们无从判断,他们靠下定决心、做出选择而成为父亲;而且这种选择充满了牺牲意味,即便农克最后没有带上孩子同行,他依然努力在孩子身上分辨自己的样貌,并曾在贫穷灾难过后的混乱中尽全力这个小孩。另一方面,两位男性主人公与各自父亲的关系也都十分微妙,前者直到中年依然比父亲体格孱弱而且怀疑他从未爱过自己的母亲,后者与父亲多年断绝联络甚至拒绝接听父亲临终前的电话。与自己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他们在选择成为父亲时更为艰难(也因此更具牺牲意味)——在他们对后代血缘关系的质疑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自己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位父亲的质疑。

  父亲是如何成为父亲的?如果说一位母亲很少对自己与后代的血缘关系产生怀疑(除了抱错孩子等特殊情况),那么一位男性是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为亲生骨肉的?当一位父亲问出“孩子为什么不像我/这是我孩子吗”这种问题时,受折磨更多的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我曾听一位前辈说起,直到她的孩子接近成年,她先生依然会频频说出“这孩子不像是我的孩子”这样的话,这代表着一种长久陷于怀疑状态家庭状态,还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深刻情感联结最终超越血缘关系的更高级更超越的相处方式?DNA鉴定的意义更多是终止怀疑、确认亲情的合理存在,还是无论结果匹配与否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个家庭最终崩溃于怀疑的裂隙?

  大概有些问题是《精子战争》和《自私的基因》无法解决的,写小说给了男性作者一个机会,探讨父亲身份背后的微澜洪波。

  :说回《难民》这本集子,几篇都是结构成熟、叙事精巧的好看短篇小说。阮清越看似对种族冲突和文化差异等“大问题”不着笔墨,但实际上在对亚洲难民的家庭、代际和情感故事的讲述中无处不满溢着这种两个世界的冲突和战争的长久创痛。

  《难民》读后感(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借用书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做标题。

  用每晚入睡前心最静的时段读完了阮清越的这本《难民》,很是喜欢。作者用7个小短篇,给我们讲述了背井离乡的“难民”所遭遇的战争创伤、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婚姻家庭、身份认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等故事。温暖而悲伤。

  比如《黑眸女人》中想忘却忘不掉的回忆;全家人一起去旅行遭遇空难,太太和一双儿女均遇难唯有自己残损的像鬼一样活着的男人,“悲伤将他烧得了无血色,几近透明;他仅有的色彩来自那头蓬且久未梳理的红发。”比如《另一个男人》中“廉先生”不堪的过往、被救济的日常与其情感归属;《移植》中谎言被拆穿时路易那句:“我是华人。不过,我生在越南,从没去过中国。我说不出几句中国话。你说,我是哪国人?是华人?是越南人?还是又是华人又是越南人?还是两边都不是?”以及《我想要你爱我》中那个逃离越南时没能带出一本自己的书因而想拥有多到读不完的图书的教授等等等等……

  或许是因为作者用了比较客观的叙述语言,几乎没有评论和太多残酷的字眼,所以看的时候基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难民》,但本书画面感极强,在脑中呈现时便会倍觉凄凉。

  《黑眸女人》和《我想要你爱我》是我比较喜欢且戳我的两篇。

  《黑眸女人》:从小一起玩儿保护她在躲轰炸时给她讲故事分散她注意力甚至为她丢了命的哥,可能是她最不想面对的,毕竟“往事的重量”往往压得人踹不过气来。从最初不愿哥哥(鬼)来找她,到后来期待哥哥的到来,有些事情,必须面对才能释怀。

  有时觉得,“鬼”其实就是过往,是那些你想忘却忘不掉的不愉快的记忆,比如在超载了一百多个难民的船上遭遇海盗的经历,比如为啥死的是哥而不是她自己的拷问。不过,等一切释然了,“鬼”也就消失了,哥哥(鬼)不会再来,她也能相对轻松的活着。

  《我想要你爱我》:和包办婚姻的丈夫一起生活了四十年后,记忆力在悄无声息的一天天衰退的丈夫把自己叫成了另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每天都听丈夫跟她回忆他和那个女人的美好与浪漫,她还必须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每天照顾丈夫的日常,直到有一天在丈夫的记事本里看到丈夫的记录:“事情愈变愈糟。今天,她认定我叫错了她的名字。须更加密切关注她的表现,因为,她可能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到这里时觉得特别伤感,虽然很早就知道了自己不是他一生之爱,但在晚年被丈夫一次次的证明时实在太扎心。知道不爱,但不知道不爱到这种程度。毕竟他是自己一直爱着、一起经历过糟得不能再糟的人生的人,但在他忘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时候却一直记着另一个女人,那得多绝望。

  我以为就到此为止了,我以为她会把他为数不多的人生交给他的孩子们,结果她却不离不弃一切如常,因为,她爱他,就够了。心中被揪了一下,这种无望而深情的相伴,傻得可爱,傻得忧伤。

  :听说作者还有一本书叫《同情者》,种草~

  《难民》读后感(三):《难民》——我们那一代人的小故事

  之前一直在读经典文学作品,这次有幸读了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新书《难民》,书中包括《黑眸女儿》、《另一个男人》、《移植》、《我想要你爱我》、《美国人》、《别人》、《祖国》共七个小故事。

  区别于我之前读过的几部中短篇小说集讲其中的一部小说名字作为整本书的书名,这本短篇小说集因七部短篇小说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讲经历的当年越南战争的难民或难民二代在当下的日常生活故事,难民也作为贯穿七部短篇的一个线索。

  每一位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传统的很多作家如此,阮清越亦是如此;作为越南战争难民之一的亲历者,在每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对当年越南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的反思。

  第一篇《黑眸女人》主要是说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的故事,期间还提到讲鬼故事的黑眸老妪,期间也描述的难民们坐走私船在海上漂泊的苦难经历,读毕全篇,我不禁想问几个问题:生是死之间的界限是什么,黑眸女人未来会不会也成为一位黑眸老妪,整篇故事是梦幻还是真实。

  第二篇《另一个男人》主要是讲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故事从一位年轻帅气小伙子到美国洛杉矶开始讲起,被涂了颜色的房子作为隐喻奠定了本篇的一个主题,从另一个维度讲了越南难民在美国的一种特别的生活,可能也是区别于之前的痛苦经历的一种解脱。

  第三篇《移植》讲器官的移植作为标题,期间将了越南裔难民在美国做走私、贩卖假货等等等等的故事;还对一些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光辉进行了剖析,读毕我想,越南裔对在美国的生活是否适应,从越南到美国算不算也是一种“移植”。

  第四篇《我想要你爱我》是我在本部短篇小说集中最喜欢的一部,主要讲的两位老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爱与被爱,爱了一辈子才发现对方心里爱的是另外一个人,不管你爱不爱我我都会全心全意爱你。作为一个爱的主题,值得反复去品读体会。

  第五篇《美国人》给我的体会就是探讨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的故事,在美国生活的很多年,但是越南才是自己的根,可能也是作为作者本身对哪里才是自己的家的一种思考。

  第六篇《别人》中的一句反问“你难道没有想成为别人的时候?”说出了本篇的主题,为了自己爱的人幸福,成为别人又何妨呢,期间作精老爷子的描写也是一个亮点。

  最后一篇《祖国》讲的是两个同名姐妹的故事,你想成为我,而我却想成为你,那种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怎么做才是对的,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难民》读后感(四):《难民》: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的世界,一半留在了越南,一半离开了越南” ——阮清越

  阮清越是美籍越南裔作家,他是美国文坛一颗瞩目的新星。

  2016年凭借处女作《同情者》斩获诸多国家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

  《难民》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书读起来是十分顺畅的,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重叙事,也没有复杂的写作背景。

  作者以少数族裔的越南人在美国生活的家庭为单位。在平静的日常家庭生活虚掩着战争后留下的创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提起‘难民’这两个字,心不由得一沉,心想接下来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吧。

  ‘难民’,指由于天灾或人祸而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需要离开原居地的人民。

  但这仅仅是一个字面意思。对难民来说,除了身体的颠沛流离,更凄凉的是心灵的无所依傍。

  你相信鬼魂存在吗?

  《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是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相信鬼神的老一辈,时常会说自己某天看见了自己哪个逝世的亲人。我不认为他真的看见了,但他的脑子里有很逼真的想象场景,欺骗过了大脑从而也骗过了自己的眼睛。这行为更加倾向于对某人思念,有意识,无意识中发生。

  无论鬼魂是否存在,我想最后都会落到,人类情感的寄托。

  就像是开篇中逝去的哥哥,哪怕是25年过去了,母亲以及妹妹都还记得他的样子。但他的样子永远停留在25年前。

  那艘逃难的船,那天刺眼的阳光,那时保护妹妹的哥哥,对于妹妹来说,它一直没有消亡,依旧如此的清晰。

  25年过去了,‘难民生活’的遗留物,一直还围绕着这个家庭。

  ‘我想要你爱我’的庆太太,令我印象最深。

  教授得了老年痴呆症,他有一个蓝色的本子,上面记录着他的过失。

  在一次婚宴上,教授叫错了庆太太的名字,一个叫‘燕’的女人是谁呢?

  燕这个女人就围绕着他们的生活中了,因为教授一直以为庆太太叫燕。

  庆太太在此之前吃够了燕这个女人的醋。为什么要吃醋呢,这就跟他们以前的生活有关了

  庆太太的可爱之处是会为了教授辞掉她的图书馆工作,会认真的,不紧不慢的为教授读短篇小说。

  她理解的爱,很简单。‘她爱他就够了’

  美国人中父女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对待姐姐“贾雯”截然不同的态度,父亲把照片视如骄傲,而芳怒撕这虚伪的面目。作者这里的气氛营造到位

  确实很难看到非虚构与虚构的界限,虽然是小说,但是读起来格外真实,仿佛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战争后遗症通过单个体放大,缩小。文字平淡,却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

  书封是素雅,干净,明艳。

  适合找一个舒适透气的地方,食用!

  《难民》读后感(五):时间,是一道绑架未来的疤痕

  阮清越曾在其非虚构作品《不朽:越南和战争的记忆》中写道:“所有战争都会打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难民》的战争不仅打在记忆里,还将人困惑在现实中。时间并非良药,填充在每个支离破碎的细节中,让他们成为疤痕体质。疤痕代表绝对经历,绝对伴随。

  《难民》总体篇幅不长,聚焦背井离乡的“难民”身份,用七个章节故事来讲述他们经历战争后的内心挣扎,流离失所,顾盼离合:故事看多了不知是人是鬼的《黑眸女人》,住在紫色房子被另一种生活模式拉拢的《另一个男人》,用诚意欺骗用谎言走私的《移植》,小心翼翼写下“此错万不可重犯”的《我想要你爱我》,根在哪里我才是哪里人的《美国人》,你有没有想成为别人的时候的《别人》,“一半世界里是留在越南的人,另一半世界里是离开越南的人”的《祖国》。其中笔触最为细腻,让人不禁动容和难以自已的莫过于《我想要你爱我》。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夫妇。丈夫年轻时是位行事一丝不苟的教授【皮肤如纸又白又薄,一头银发分理的规规矩矩】,等到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健忘却愈发严重。妻子在图书馆工作,除去可以享受自我价值的工作时间,剩余的时间全部用来照料丈夫和家庭。

  事情发生的突然,在一对新人的婚礼舞会上,丈夫叫错了妻子的名字,却不以为然。任谁都会觉得不舒服吧,更何况是生活了几十年并且养育了几双儿女的老夫老妻,却如此自然的叫出来另外一个女人的名字。这里对于妻子的反应有一个很普适大众的描述【如此思忖,胸口被刺痛了一下。起先,她以为是烧心的缘故,这才明白,刚才的痛缘于妒忌】。一旦有了不满,妻子的形象从这里开始立体。

  长子荣从洛杉矶回家,像是商量但更多是带着自以为是的成熟来宣布说,妈我们都认为你应该从图书馆退休……爸需要你留在家里。妻子面对从上学时期就和女朋友玩私奔那套的儿子不以为然,这里的心里活动描写是【这个人自己的婚姻时间长不过三年,竟在给她提意见,她才不接受】。

  大概没有人真正的了解过妻子。她喜欢长篇小说,丈夫却送她从未听说过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只是在作者的名字下用隽秀的字迹写下她的名字,所以她也只是盯着自己的名字再也不往后翻页。长子打来的问候电话总是充满了“顺便”,做饭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任何时候,妻子每逢这时总会想,这孩子确实不招人喜欢。也没人知道,自从那次历经七天的海上逃难后,妻子的留下了对水和溺亡的恐惧后遗症,强烈到她再也不敢盆浴,即便淋浴也只敢背朝喷头。

  丈夫叫错妻子的名字的次数再逐渐递增,他在本子上开始记录自己的错误,唯独叫错名字这件事不作数。妻子仿照着丈夫的字迹在本子上增加了一条:此错万不可重犯。这里是最揪心的时刻,不敢明示的暗示,有一点小女生的想当然,也有刻在心里的难过

  可是丈夫的健忘越来越严重,妻子最终还是辞去了图书馆的工作。直到有一次丈夫问,你是谁的时候,妻子说出了那个一直被交错的名字才算缓和了丈夫的紧张。从这里开始,丈夫忘记了和妻子之间的点滴,大概也忘记了和妻子儿女一起经历了海上的逃亡,忘记了妻子因为自己健忘在家里细心的做好了每一处标记,忘记了这个和自己相差了十几岁的老夫老妻曾经也是在初次见面时羞赧过的女孩……妻子成为了另一个人,丈夫念念不忘的那个人,拿起了他曾送的短篇小说集认真读起来,她早知道自己并非丈夫的一生所爱,但是她爱他,就够了。

  阅读到最后,我给到的标注是:爱真的可以抚慰心中的意难平吗?这样的爱,真的是公平的吗?好吧,她并不在意。显然,这样的爱情是不公平的,她这辈子只有在逃脱了海难的时候一头扎在丈夫的怀里情不自禁的说了我爱你,丈夫只是难为情的傻笑。而这,他们后来极少提起。

  她想,爱不是送玫瑰花,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大概彼此陪伴了大半辈子,怎么都算是爱了。

  时间把另一个女人的名字深深地烙在妻子的身体里,不是伤口,是丈夫给的疤痕。迟早有一天她会和这疤痕磨合的很好,甚至适应,融为一体。但是她的未来,都会被这道疤痕深深绑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难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