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119》是一部由迈克尔·摩尔执导,迈克尔·摩尔 / 唐纳德·特朗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氏119》观后感(一):当USA人开始享受杀人(甭管此人是否是个混蛋)的快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孙盛和赵烈文的话
孙盛曰:“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
赵烈文曰:“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
这两句话虽然,一句是评孙吴,一句评清国,但放在这里也是很合适的(而每次一想起孙盛和赵烈文的话的时候,我又想明白了一点,即:USA的“因果报应”快到了!),为什么?仔细想想,从选举人团到控枪,在到种族问题,都可算是“历史问题”(其实,这么看来《我爱我家》里老傅说圆圆有“历史问题”就显得更加搞笑了)
《华氏119》观后感(二):川普是问题的产物,不是问题的代表
好久没有写这么长的影评了。说实话 开始只是为了看看flint water crisis,毕竟学的专业对于这个问题探讨了快一整个学期。我只是知道有政治阴谋,却没想到纪录片里揭露了这么多实锤重锤。而且还间接导致了川普的直接当选总统。片子很好,应该说没有被审核还能上映应该是很厉害了。当然国内就别谈了。应该说麦克默尔把他的政治理念完全展示给我们了。有很多问题都有谈到,包括种族歧视,同性恋,禁枪(校园枪击案),低收入人群,难民(骨肉分离),还间接影射了他对女儿的“爱”,以及他和希特勒的“不同”等等等等问题。通过很多新闻混剪和真实采访,我能感受到它对于美国民主整体系统的担忧。应该说他想痛骂的不是川普,而是整个系统。里面有很感人的演讲演说,以及令人害怕的美军演习(就在居民区附近,没有人通知)。里面有让人振奋的集体罢工,也有令人胆寒的校园枪击实录。当然,对于flint的问题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总而言之,在我的观念里,它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
《华氏119》观后感(三):烂片,差评,不愧IMDb上6分都不到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价这么高,但我觉得有一些戏谑调侃的感觉,真相是这部电影在美国是扑街的,我一个人看完了整场电影,一天也最多就两场,要知道现在刚上映一周不到。童鞋们最好不要花冤枉钱。Michael Moore这个导演是个好导演,他指导过Bush的纪录片曾经是当时最火的纪录片,但大概是过时了或者是被意识形态冲昏头脑,才会这样颜色分明的抨击特朗普。先说明我不是川普粉,但把川普一条一条和希特勒墨索里尼对比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民粹主义和法西斯还是差距颇大。从对特朗普的个人生活抨击开始,到通俄门,到他剪除党内政敌,目前为止很少被证实都止为谣言。后来到他的羽翼密歇根州长无视水污染,这也与川普无关。接着就开始反思为什么民主党会输,为什么种族主义民族主义“make America white again”, “American dream is dead”大行其道。最后匆匆结尾。开头十分惊艳,川普的蜡像生产线,错误的预测,疯狂的人群,真的引人入胜,正如预告片大幅渲染的那一段,后面我几乎睡着,后一半一直在天马行空。听人一朝劝,这部电影没啥意义,只有浓浓的民主党味道,自由主义的味道,早就偏离了纪录片的宗旨,而且看着川普那张嚣张的脸折磨两小时也很难不会觉得恶心!
《华氏119》观后感(四):。
开头和结尾的煽情配乐挺不喜欢的,也许是个人口味问题,感觉把纪录片做成了很引导性的drama,尤其trump的部分没啥新意 靠剪切拼贴opinion多于facts。前半段我一直在想,我不需要你告诉我他有多糟糕啊这不就只是一个自我重复的圈子吗,就像很多liberal一听到trump就拒绝讨论一样。不过他确实是个很好的storyteller,看到后来完全被hook住。只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版本的故事…
最喜欢Flint和parkland的片段,因为开始摆脱了自我重复,真正做纪录片擅长做的:纪录or揭露。Flint的水源污染之后军队擅自驻入真的蛮震惊的,Obama装模作样的拜访演讲让当地群众对他灰心从而给trump多了选票也是很新的一个角度吧。parkland是当高中生们说, “former presidents we accept your apologies to what you’ve done”,是他们speak up成为protest领袖的时候我整个沦陷了。想到之前在youth theatre11岁的孩子已经对racist,sexist有意识,他们的political awareness有时候真的让我觉得ashamed…反观自己大学本科同学有的在做奇葩说…
最后还是一个感想,stop saying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America is really fucked up. 电影里说的不错:不管是democrats还是republics,其实在互相靠近,且都在divide the country…
《华氏119》观后感(五):政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不可否认影片结构松散、制作粗糙,缺少专业纪录片的样子,且宣扬的很多民粹主义情绪也有待商榷,但反而是这样充满原始野性力量的纪录片才给人敲响了最震撼的警钟。之前想不到为什么有人会看哭,直到自己坐进电影院,泪水也终于伴随着绝望和无力感流下。
平时看着新闻上哪里出现什么问题就觉得自己小心一点总能避过,读到过去人们的血泪史也觉得当今世界和平、时代不同,那些灾难不会重演,但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我们:政治和历史离个人命运都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远。影片从Trump开始,却并无兴趣讲大家已经熟知的政治八卦,而是从小地方比如Flint水危机、WV教师罢工这样的事件着手,让我们看到美国的体制有多腐朽,底层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有多难被重视。
导演想告诉观众Trump的胜利并不是两个党派或两群选民的意识形态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哪怕传统认为象征进步的民主党也一样官僚风气横行,一边做着liberal的表面文章一边继续为财团服务。不仅如此民主党党团还一直不遗余力地扼杀真正能传达民意的草根代表参选议员。所以Michael Moore的结论是不要寄希望于体制、寄希望于选举,要像影片里Parkland的学生、WV的老师那样采取行动,让自己的声音被整个国家听到。如果再不尽快醒来,美国也会和全球其他地方的趋势一样走向极权的强人政治。
讲讲影片里几个对我个人比较震撼的情节:一是看到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作为Trump渴望延长任期的佐证出现,由此感到民主制度其实非常脆弱,政客太容易把权力从人民手中骗回来;二是看到自己一个昨天刚握过手的同事恰好作为地方政府代表出现在电影的一个反面镜头里,更觉得自己刚开始一周的新工作充满使命感不容懈怠(工作内容正是电影的核心话题密歇根饮用水质量);三是看到华人在地铁上被人打着脸喊Chinese fuck,想到美国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自己很可能也终会有面对这种情景的一天,恐惧近在眼前。
《华氏119》观后感(六):托洛茨基说:
“只有当驱除波拿巴主义是出于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自觉行动的时候,斯大林主义政治政体无可避免的崩溃才会导致苏维埃民主的建立。至于在所有其他情况下的崩溃,替代斯大林主义的,只会是法西斯资本主义的反革命。”
仔细想想,现在在德国的原东德地区和蒙古(以及其他一些原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会新纳粹横行,为什么本是USA抗苏盟友的“拉灯”会调转枪口(虽然,布热津斯基至死不承认,但三军局的庇护却实打实地说明了,“人脉”的重要)都说明了,一切都没有逃过他老人家的“计算”!
当然,这(托洛茨基他老人家的“计算”可说是)是产生《华氏911》的背景!而到了《华氏119》的时候,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说斯大林的话(“假如我说在座的99%在1924年以前很少听说过斯大林”)来形容川鳖的话,则(我可以说,)“全世界99%的人在2015年11月13日之前是不知道有川鳖这么个人的”(所以,之前有美国共和党政客骂“川鳖是斯大林”,在这方面倒是贴切)。换句话说,的确,巴黎恐袭是川鳖一炮而红的外部因素,而这个外部因素则应了托洛茨基的另两段话:
“与电力工程进行类比,民主可以界定为保护国家或社会斗争避免超负荷电流的安全阀或断路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甚至是远古时期——像我们这个时期的对抗这样超负荷。在欧洲电力网上的各个点上,越来越经常出现超负荷的线路。在负荷如此之大的阶级和内部对抗的压力下,民主安全阀不是烧毁就是爆炸。这是专制短路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
“同时,在每个国家内部和国际规模的对抗的力量不是减弱而是增强。……痛风可能从小指头和大脚趾开始,但最终会到达心脏”
《华氏119》观后感(七):為甚麼Trump會當選?
“The America we want to save is the America we’ve never had.” - Michael Moore
imply replace “America” with “Hong Kong” and that could explain my anemoia.
本來以為Trump是全片主角(人家可是金酸莓最差男主角!),但原來是由侵侵「離奇」勝出美國大選帶到美國由國會至洲長,由共和黨到民主黨,由選舉機制到食用水建設,都腐爛到極。讓侵侵成功當選的不只是投票給他的人和一眾支持他的億萬富豪,還有奧巴馬、讓支持者失望的民主黨、不表態的普通公民⋯⋯
電影以侵侵當選之夜展開,Hilary和她的支持者事前與事後的對比,以及侵侵陣營的反應都很好笑。是的,紀錄片竟有喜劇效果。之後,導演花了很長時間講述Flint, Michigan的鉛水事件,一來Michigan是Michael Moore的故鄉,二來它也交代了早在多年前,Republicans一早在做今天Trump做的事,Democrats無視,選民失望,遠在紐約這些大都會的人卻不了解美國——「美國」有幾個「美國」。後來連接到其他州份的教師和青少年抗爭活動,以及素人參選,在黑暗中看到一點希望。
似曾相識的一幕 天下烏鴉一樣黑最後一部分將侵侵和Hitler並列,顯示歷史的重複,運用了比較多有趣的技巧,例如在Hitler 的演講片段配上侵侵的(廢話=)演說,不斷把相似事件的黑白歷史片段跟Trump的當代新聞片段交錯呈現。
整體而言,這部紀錄片用一個有趣,甚至具娛樂性的手法交代大量資訊。它很主觀,Michael Moore也沒有迴避自己的立場。這簡直可以安排在下屆大選前作全國巡迴社區放映,但當紀錄片太propagandic或情緒化,它還是一部好紀錄片嗎?作為一個與導演政治立場相似的觀眾,會看得很爽(悲慘的人權侵害事件等等當然讓人難過,但電影會令你想對美國政府罵髒話,而不是對導演罵髒話);但我也會想非左派的觀眾會有甚麼看法,會覺得導演一言堂嗎?
Michael Moore這部片的目標觀眾是美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又怎樣看Trump?最近中美貿易戰升級,香港難免受影響,但我作為「觀眾」,也挺想看侵侵怎麼玩。
《华氏119》观后感(八):米高摩亞與特朗普不同的美國優先 (America First) — 從《華氏119》回顧30年前的《大亨與我》
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政治紀錄片充滿個人特色,他永遠由自己的角度出發,直接批評人與事,而且不少也跟他的出生地 — 密歇根州小鎮 (Flint)有關。他自稱無黨派,曾高調出席過民主、共和兩大黨的集會,但從政治主張上,他似乎更貼近民主黨,所以有人把他標籤為民主黨的一份子。
2004年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狠批時任總統 — 共和黨的喬治布殊;其新作《華氏119》(Fahrenheit 11/9)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批評另一位共和黨員—現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不過,其實這紀錄片要批評主角並不是特朗普,而是整個美國民主黨的內部問題。
雖然米高摩亞對特朗普的恨不及其對布殊家族般強烈,但在《華氏119》中他將特朗普與希特拉作比較,則可見他多恐懼特朗普的管治。《華氏119》中特朗普談及他看過《大亨與我》(Roger & Me)而且十分欣賞,我相信這是真的,不是客套說話,我甚至認為,特朗普重點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或多或少有受到《大亨與我》一片啟發。
1989年的《大亨與我》講述的是在1986年,通用汽車CEO Roger Smith決定在Flint大規模裁員的故事。在這個人口不多的小鎮,有近一半人口在通用汽車工廠工作,但通用汽車當年把十三座工廠關閉,再在墨西哥開設同樣數量的新工廠,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當年米高摩亞在電影中的目標是找出Roger Smith,並帶他前往Flint走一個圈,讓他看看自己的決定讓小鎮如何由繁榮走向滅亡,甚至被評為全美最不宜居地方。
從事件取態上,米高摩亞因對自己出生地的關愛,而且墨西哥人搶走了身邊人的工作,而產生了反通用汽車移設工廠的「美國優先」立場。「美國優先」一向是特朗普主要政策之一,但導演卻一向反共和黨反特朗普。一個被視為民主黨的人「同意」共和黨的政策,所以後來有人批評他是自相矛盾的左膠,反映出荷李活名人的立場和行動不相稱,共和黨的麥凱恩曾公開說米高摩亞是一個偽君子;亦有人讚賞他關愛社區、政治立場上對事不對人。
要如何評價事件是閣下的事。但從商業社會的角度而言,大規劃裁員並不涉及道德行為。公司的「天職」是賺錢和向投資者交代,若果移設工廠時給予足夠的遺散費,其實已盡了相當的責任。若果移設工廠令小區經濟一彈不起,更應批評的是當地政府無能,而且經濟活動規劃太過單一,令小區過度依賴單一機構。
與特朗普主張的「美國優先」相同的是他主張保留工作於美國本土,但他那種「美國優先」某程度上是這種從個人和家庭角度出發,而非從國家整體利益思考,他只是想自己身邊人能夠保著在工廠的工作,所以本質上可說是有一絲不同。
另一方面,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期間,米高摩亞曾在推特(Twitter)批評過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簡短撰文「America First! Earth Last! #ParisClimateAccord」暗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令地球陷入危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完全是以國家為本位,沒有全球化的意識,是一種「國家中心主義」;而米高摩亞的是更個人,但又更全球的思考模式。
這個思考模式矛盾嗎?不一定,但這絕對存著漏洞。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忽略當中的層遞關係,只著重「修身齊家平天下」,忽略自己國家本身的利益,這個關係就會形成一真空,最終其實對國家和天下都不利。但特朗普這種「修身齊家治國」不「平天下」的思考模式在全球化底下又到底能否維繫?這就要靠我們繼續長時間的觀察了。
《华氏119》观后感(九):《华氏911》:看摩尔如何用事实解释:“我们怎么特么选出了这么一位总统?”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部怼川的电影,你就错了。老川在片中是一定要被调侃的,毕竟他那张嘴说了那么多好笑的话,不剪在一起让大家回顾一下怎么行,但迈克尔摩尔在本片中展示的,其实并不针对这位总统,而是回答在片头提出的问题:我们怎么特么选出了这么一位总统?
没错,与俄国有关,普京在开头就出镜了,但最关键的是美国本身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911后的美国早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摩尔在本片里其实对民主党,希拉里,克林顿和奥巴马都没有客气,一一指出了民主党本身存在的问题,太软弱,太容易妥协,只顾精英派的想法,没有体恤民众,及在过去几年里,民主党执政时犯下的错误。同时也没有忽略掉,2016年大选前,其实桑德斯的受欢迎程度不低于希拉里,但因为民主党希望推一位女总统,觉得希拉里是比桑德斯更合适的”代表”,于是民主党党内候选人选择上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的一切,都在指向一个答案:其实老川不是横空出世。也许,正需要一个川普,才能让美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影片开头部分非常搞笑,带大家回顾了一下2016年的荒唐选举,现在再看大选结果出来前大部分人对希拉里当选的自信,真的是十分讽刺了。包括克鲁尼、碧昂丝、凯蒂派瑞等名人都曾自信地认为她会当选。连福克斯电视台也没有做好准备老川会赢,还暗自欣喜未来四年不需要站在这个小丑的一边。大选之夜两党场地上的差距更是讽刺。结果。。。那一夜发生的,现在再看依然像一场梦
幽默的摩尔称,老川得知自己当选时走上台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他可能是我见过的当选后最不开心的总统。” 也提到,当初老川之所以会参加选举是因为NBC把他炒掉,他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是受欢迎才去宣布竞选的,没想到。。。后来没退路了。。。
当然,影片后面就开始严肃起来,谈到了美国这几年间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某一个地区议员的腐败,到枪支管理,校园枪杀,恐袭,种族极端分子。。。很多这些年的新闻画面被收集在一起,真的让人看了会清楚地得出一个结果:美国才不是什么最棒的国家,现在是美国最糟糕的时期。
当然,他也再次把老川的上台与希特勒相比,而且像很多人之前比较过的,这两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没有从政经历,却特别会蛊惑人心,甚至用语言来制造恐慌、攻击媒体,维护和获得自己的权利。通过本片,我们会清晰看到老川是怎么一步步用语言给大家洗脑的,创造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变成口号的词语。说得多说得久,黑都能说出白的。
摩尔的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比上一部华氏911更吓人,因为出问题的不是个别的领导人,而是整个美国。事实上,本片的观点十分悲观,让人看到了最糟糕的美国,似乎看不到出路。影片也指出无论有没有俄国参与,大选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事,真正美国人崇尚的民主其实根本不存在,这让人很灰心。
片中的资料特别全,可见花了很多功夫去搜集。而且最逗的是举出了很多有趣的实例。比如曾在大选期间支持过老川的很多男性高管,在最近两年里都被各种揭发性侵,真是物以类聚。
本片更多的使用的是真实事件的实况录影,而不是引用媒体的说法,普通的学生、工人在片中露面表达观点远多于媒体。而摩尔最厉害的是他知道如何把新闻和反响剪辑在一起,产生最讽刺最好笑但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比如每当枪击案发生,各方都是送悼念,总统夫人用她的俄国口音发表悼念也被剪进去。而总统却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学校也武装起来,让人不敢到学校扫射。。。” 另一边却是学生们声泪俱下的情愿,要求禁枪。这一段非常有力,如果你单独看新闻绝对不会产生这种反差效果。
大家都知道摩尔从川普开始竞选就筹备这部电影,最终他没有让人失望,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电影可以把这两年来的美国概括得如此全面了。特别是那些平时看不到新闻,或没太关注美国新闻的人,看一下本片将帮助你全面了解真相,了解现在这个真实的、分裂的、不稳定的美国。
如果911彻底改变了美国,2016年的11月9日也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转折,只是这次疯狂的转弯都还没有一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