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是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5-13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是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是猫》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48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猫》读后感(一):你这猫笑的每个人,都像我……

  她是猫

  《我是猫》读后感(二):我是猫,谁是我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发表于1905年的小说时他刚刚从英国留学归国不久,面对明治维新后期的社会现状,他愤怒了,将一切的情绪淋漓尽致地通过“猫”的视角表现出来,全书没有复杂情节,甚至只是简单结构主人公沙弥是一位头脑不太灵光老实正直乃至痴迷中学英语教师,他颜值颇差,童年时代疾病在他的脸上刻下了印记,并伴随其浑浑噩噩一生沉重负担使之未老先衰,夏目漱石对沙弥的情感质朴的,但表达却是滑稽的,比如书中提及沙弥“真是一幅脏脸,况能供认自己容貌丑陋,倒也令人敬佩”。正如人不可貌相,教了数十年的英语,沙弥仍然会写出一些啼笑皆非文法错误的英文文章。或许,夏目漱石正是以这样的笔法告诉了读者在神圣讲坛中,仍然存在着一群可怜虫,他们不学无术、毫无责任感主人公迷亭论起才华,倒没有瑕疵,但是他的品性实在不敢恭维,常常轻佻浅薄,好开玩笑。书中提到他把“牛肉马铃薯”这个菜名,颠倒词序后便成为了“薯铃马肉牛”,革故意让餐馆的堂官与厨师难堪同时对于“吃面”也有着自己的高谈阔论,并当众表演将一笼一尺多长的面条,一口气吞咽,赢得了满堂喝采。 这一切,都逃不过猫的眼睛,猫对迷亭的评论“这位美学家虽然戴着金边眼睛,但他的气质却与车夫家的老黑有相似之处”,要知道“老黑“是豢养的动物,而迷亭与之相提并论,则无异于说迷亭不是“人”。 寒月,这位自诩OR标榜的理学士,写了一篇独幕诗剧,大致的情形便是“一只乌鸦站在一棵树上,俯视着在树下洗澡的美女。那时恰好诗人虚子从那儿走过去看到这个情景,立刻写成一首十字的诗:美人浴,呆了枝头乌鸦不去”,如此的哗众取宠,真的有失斯文,不过也正是这十七字,不仅指责文人相轻的恶习,也昭示着国运的衰败。 至于资本家金田,夏目漱石是痛骂与奚落的,只不过他并不是平叙直述,而是通过苦沙弥、迷亭的话语去揭摆的,比如说“对金田这个强+盗却没办法了,他凭着驴打滚的高利贷起家,又贪又狠,穷凶极恶,就算千KNIFE万瓜,他也不会咽气” 《我是猫》对明治社会后期的人性,是不遗余力批判,毕竟让读者看到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性格,不同文化思想的差异性复杂性,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真实的现实生活,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社会的冲突,猫在全书中是独立的形象,既有动物的特性,也有人类的情感以及理智,借猫之口说出了很多生而为人,不便说出的话语。正因为如此,《我是猫》每一章节都是连贯的、充满活力的,让读者时隔一个多世纪仍然能领略它的无穷风采。

  《我是猫》读后感(三):奇奇怪怪的人间

  几年前看白洲次郎,剧中无论是贵族桦山家还是巨富白洲家,虽然宅邸都还是日式庭院的模样,但家中人人都穿洋装,吃西餐,去教堂。甚至白洲次郎和正子初次见面时讲的也是英文。西化得如此彻底,乍一看有够奇怪的。这回读我是猫,忽然惊觉当时的自己不是和书中的猫儿有着相似的视角吗。以猫眼的视角来窥探置身其中难以察觉的东西,真是好一个奇奇怪怪的人间呐。

  我是猫有诸多翻译版本,大致可分为意译派和直译派。意译派如经典的译林版本,于雷老师用中文的方式把书重新耕了一遍,笔下的猫儿自称“咱家”,活脱脱一位不屑一顾,嬉笑怒骂,俯瞰人间的猫大爷,读起来像是一位相声大师捧哏儿斗哏儿一肩挑。直译派的版本也不少,和原著用词用语贴合度很高,但是需要读者对日语和日本文化非常非常熟悉。这次读的这一版本翻译比较现代化,不会出现太多跳戏的中文用语,接近直译版但读起来很轻松,不会出现“明明是中文但感觉像在读日文”的情况,阅读体验很流畅。不过142页的点羊羹写成了羊肉羹,但是后一页又用的是正确写法羊羹,所以应该是校对错误不是翻译错误。

  同样是讲知识分子的故事,同样是嬉笑怒骂观人间,很难不把围城拿来和我是猫作比较。围城的故事性比较强,观点和包袱穿插其中。我是猫则是视角为王,以猫的视角去审视奇怪的人间,阐述观点引发讨论,故事性退居二线,被人物零碎的谈话和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给冲淡了。结合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背景,初读这本书时很容易陷入观点的陷阱,注意力都被猫儿讽刺新派的观点所吸引。比如苦沙弥一行人对财大气粗的金田家的百般轻蔑,实业家金田一家因为苦沙弥讽刺金田夫人的鼻子耿耿于怀,先是找了一波人去苦沙弥门前骂他今户烧的狸子,又让他昔日同学铃木登门讲和,被迷亭一通讽刺后甚至找了一帮学馆顽童来骚扰苦沙弥,买通领居要整垮他。家大业大的实业家这般小心眼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除此之外,被金田收买的领居车夫一家趋炎附势,嘲讽苦沙弥,迷亭在西餐厅故意点不存在的西餐“橡木坊团子”来捉弄人,以及一岁多的猫儿语重心长说出的那句“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转的,确确实实是金钱”,一笔一画都是夏目本人对于不加筛选得全盘西化以及冒进拜金的社会风气的担忧。

  仔细咂摸,猫儿除了讽刺资本家外也没放过书中那群清高的知识分子。例如总是在进行奇怪研究的物理学学士寒月,什么关于自缢力学的演讲啦,什么紫外线对于青蛙眼球的电动作用的影响,花二十年磨玻璃球的博士课题啦。看寒月一本正经地讲这些荒诞的研究,作为理科学生,捧腹之余觉得自己也中了一箭。还有猫儿嘲笑最多的主人苦沙弥,装作在看书其实在打瞌睡,身为英语老师却被学生用savagetea取笑,总是被迷亭捉弄却不长记性,对迷亭编造出来的意大利作家萨拖的名言深信不疑,被金田捉弄却只能自己生气,又可怜又可笑。而夏目漱石也当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师,从生活和经历上看,苦沙弥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我嘲讽我自己,真是面面俱到谁都不放过的毒舌啊。

  猫儿一面担忧着激进向前的社会,狂热拜金的风潮,另一面又嘲弄了苦沙弥一行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书中很多现象和探讨放到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甚至有预言性,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后日本经历了经济上的繁荣,但在近代几十年的时间里陷入了寻求文化归属感的漩涡。

  小说本身并没有给出任何的答案,夏目的本意也并非书写答案。他也许就躲在猫儿和苦沙弥之间,睁眼窥探这个奇奇怪怪的人间。

  《我是猫》读后感(四):古灵精怪,神通广大的猫

  导读:1904年夏天梅雨初晴的一天,一只生下不久的小猫迷路走进夏目漱石的家。次年一月发表的《我是猫》就是以这只小猫为主角,讲述了它眼中的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生活百态。夏目漱石大概也没料到反响这么好,继续连载,然后竟成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

书的印刷质量还可以,封面是我喜欢的

这是一篇在特殊条件下创作的特殊结构的小说

  1、特殊时期:

  明治天皇建立了新的政府之后,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开始自上而下的开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的改革运动。然而,夏目漱石认为明治维新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后被强迫转化的。日本文化的土壤和根底均与西方并不相同,从而必然引起国民的某种空虚感,也会出现不满与不安。

图片源于网络,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化的日本

  2、特殊结构:

  小说以猫为主人公,用猫的视角看世界。由于猫不被人类所顾忌,所以它能听到、看到、读到那些人类并不想让其它人知道的秘密和真相。促使它成为那个拥有上帝视角看世界的猫。整部小说风格也与猫的个性十分相似,忽东忽西,一会叙事,一会论述,结构松散,并没有一个完成的故事结构。但是一点也不妨碍读者的阅读感受,无论是从哪读起,都不会因故事情节而无法对接。小说语言上雅俗并举,变化多端,说跟猫的性格类似也不为过吧。

这只猫很富于哲理,精于辞辩,对人类的弱点讽喻得十分透骨

  这是一只没有名字的流浪猫!

  是一只学识丰富、善于观察的猫;

  是一只思维活跃、逻辑清晰的猫;

  也是一只诙谐幽默、愤世嫉俗,古灵精怪的猫;

  1、学识丰富,善于观察

  无论是穷困潦倒、表里不一,且对它肆无忌惮谩骂的教师主人苦沙弥先生;还是对它冷漠、厌烦,且反复把它扔出家门的女仆;无论是戴着金丝边眼镜胡诌八扯,满嘴跑火车的美学家迷亭先生;还是因扮演船老大而遭到女学生嘲笑,且向富家小姐写情诗的东风君;无论是研究吊劲力学,磨玻璃球读博士的寒月先生;还是崇尚实业主义,圆环处事的铃木先生;还有出身实业家庭,趾高气昂、盛气凌人,通过金钱驾驭别人的金田一家;都能够通过猫的观察,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人物的特点和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2、思维活跃、逻辑清晰

  同时对于生活中的琐事,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能够通过分析和辩论,讲出貌似很有逻辑的大道理。因偷吃一口年糕,搞得自己在厨房跳舞,顺便都能总结出三条“真理”; 看人类群体沐浴,也能总结出人类的历史就是服装的历史;抓个老鼠要讲究策略和选择,然而并没有成功;观察一群穷酸文人之间的互相吹捧、无所事事、消磨时间,给予露骨的嘲讽和批判。

  书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全书十一个章节,叙述性的故事比较少,大部分则是通过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论述,其中很多道理在如今的社会之中也不过时。

洗浴场的描述和论述印象深刻,人的历史-服装的历史

  3、诙谐幽默、愤世嫉俗,古灵精怪

  对于人类的种种行为,通过猫的玩世不恭的口吻加以批判。上火这种现象,在善于辞辩的论述之后,最终与灵感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说人类妄自尊大,无法无天,猫的天下迟早会到来,改变这一切。还说需要比人类更强大的动物出现,来打压人类嚣张的气焰,否则人类将无法无天。然而虽然真理在猫的手里,而权力却握在别人的手心。这时,只有两条路:或委曲求全,唯命是从;或背着权贵的耳目,我行我素。而猫也只能选择后者。整书都弥漫着不满,却又无奈,在无奈中抗议,在抗议中沉没,然而继续在沉没之中继续挣扎。

  新的文化,新的思潮袭来,这些盛世的逸民在惶惶不安之中,装作超然物外的样子,彼此笑谈之中隐见争胜之意。作者的日本文化思维很类似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人需要按照制定好的制度与关系行事,做到敬人忘我。而西方主义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我,完全翻了过来。而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会将人类推向永远水深火热的地狱。

  文中还提到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对日本文化的冲击。女性正在解放,而不再是扁担里,像被卖的茄子似的小女孩。

更像是散文的小说

  通读全书,并没有惊险刺激、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是将生活之中的琐事描述的不再那么平凡。猫抓老鼠、小偷入门、金田家探险,落云馆与卧龙窟之战,幼儿的争闹等等,将每一件小事描写到了极致。然后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事件进行一番评说。

  文中没有对与错的明确表达,更多的是对变化的一种反思。型散文不散,适合慢慢的品读,一个五一的假期,闲暇时候静下来读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用猫的“猫理”总结一下:“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就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西方文明也许是积极的,进取的,但那毕竟是终身失意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文明。

  《我是猫》读后感(五):以猫之名

  在读书app书架上一直放着这本书,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因为,对这本书早有耳闻,想着哪天能好好读一读。

app里落灰的它

  直到朋友寄来天津人民出版社、青红翻译这一版,我才认真去查了它的资料。

  豆瓣收录了几十个版本,评分较高的达9分以上,评分低者在7分以上。除非是夏目漱石先生的研究者,否则一本一本读过来,必是一件耗神的事儿。后面,我会列出几个高分版本。还是先来说一说,我自己手上的这一版。

拿在我手中的这本书

以猫之名

  如果对日本文学不了解、不感兴趣,那么看到这本书,很容易被刻板印象控制想法。难道是一本铲屎官写的书?

  o!

  o!

  o!

  作者夏目漱石不过假借猫的名义,扮演了一只洞悉人间世事的猫咪。之前读过的日本文学多有物哀之感,像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他们。夏目漱石这部作品完全不同。用猫的口吻对小说人物们的言行冷眼旁观,极尽讽刺,也施以少许同情。

夏目漱石本尊

  不禁想起幼时家里养过的猫咪,如果能文能语,会怎么吐槽我呢?

吐槽大会

  这本书的灵魂就是偶然闯进苦沙弥家的这只流浪猫。苦沙弥是一位中学老师,猫咪走投无路之时投奔他家,被他收留。

  这么说来,苦沙弥家倒被作者设置成了舞台,形色各异的人物在这个舞台登场、表演。这只猫是唯一的观众,观察、吐槽、思考着他们的演出。

  读的过程像是与书中的猫咪互换了灵魂。随它聆听主人与访客对话,观察商人和知识阶层相轻;随它目睹落魄主人被盗、被算计、欺侮;随它吃喝、遭人鄙夷,也随它跌落而后死去。随它经历一切的过程中,内心它吐槽那些人的声音不断涌起:纸上谈兵的主人、看似洞悉万事的迷亭、伪君子铃木、金田家的“鼻子”夫人......

  在猫的眼里,他们俨然成了疯子活跃在疯子们创造的社会里。这只猫甚至引经据典,从孔子、老子,到荷马、尼采、莎士比亚,张口就来的金句不断。哪是一只猫?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上帝视角?

阅读体验

  天津人民出版社这个版本共441页,拿到手里有种大部头的感觉。当然啦,与隔壁战斗民族那几位的作品比起来,还算轻薄。

  但读时仍然需要很专注才可以,虽然作者说,“本身就不属于很规矩的小说,所以读者不管翻开哪一页,都可以单独来读,对情节的连贯性不会有丝毫的影响。” 一旦打断,再次进入情节就比较困难。所以,这本书我拖拖拉拉读了一周。

  一旦进入状态,就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猫咪那冷峻、幽默的气质啦。

高分版本

  最后,兑现承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找来其他版本对照阅读。会列3个豆瓣高分版本作参考。

  1、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出版 9.1分

我是猫9.1夏目漱石 / 1995 / 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出版 8.5分 高振瀛翻译

我是猫8.4夏目漱石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出本 8.3分

我是猫8.3[日] 夏目漱石 / 1997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读过哪些费解的小说?评论区留言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是猫》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