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趣又很有严肃感的一本书。 翻译太垃圾了,不过比某些别的版本还要好一点。 不过小说本身还是非常好的。夏目漱石的幽默和讽刺很吸引人。从书里的各个人物中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反省自身。
●夏目漱石很可爱但翻译很烂…
●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好多语句有些难理解。最后一个章节的对话极富人物个性。
●读过日本的好多书中都看到了我们国家文化的影子,和影响。 世上像这样跑岔了道,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事情比比皆是,当你以为死咬住不松口就能胜人一筹的时候,其实你在别人心中的价值已经一落千丈了。而更为吊诡的是,如此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以为保住了一生一世的面子,却做梦也不会想到,从此以后就受人鄙视,没人愿意理你了。这当然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但据说这种幸福感有个名称,叫作“猪的幸福 ”
●那么久之前的一些观点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但也因为隔得久了所以阅读体验比预期低。果然自己还是文盲。
●自认翻译随意实际像陀狗屎,我宁愿多读几遍全是京片子骂式的猜火车
●结尾结得好突然
●日本文学,我从川端康成看到渡边淳一,再到星野道夫到东野圭吾现在到了夏目漱石。他们都享有盛誉,于我看来却是一般。或许笔法精炼,或许不留痕迹地嵌入了文化历史背景,或许刻画细致入微……纵然好,却不是我打心里能感知到的。 日本文学一度占领世界文学高地
●不说骂人的话了。 一星给翻译+杂鱼嚣张译后记+我对华南虎的做法的看法。 想翻一下三岛由纪夫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翻译,结果一下就看到了他,顺藤摸瓜看到华南虎版的《我是猫》。这一星打上去也是段缘分吧。
《我是猫》读后感(一):还没读完。
还没读完,并且没有强烈的读下去的愿望,腔调吧,觉得这个文言文式的腔调很迷人,也是因为这个腔调读书的兴趣不大。不过在里面学了个新的词,牡蛎,是形容一个人固执的,固执的像个牡蛎。这个形容很有趣,不知其他译本是否也这样形容。还有信口胡言的朋友们,还有治胃病,像极了尝试各种偏方的父辈们,还有尝试各种方法护肤的我们。
《我是猫》读后感(二):我觉得还是算了吧
我是猫,夏目漱石幻化为猫,一只傲娇的尖酸的刻薄的会跳舞的猫,他的hello kitty死的早了点,不然或许会更多一些温柔。苦沙弥、迷亭、东风、寒月、金田、多多良三平在猫的眼里都是缺了两条腿的呆货,也只有猫敢藐视人类,如今的呆货们只能拜倒在猫之裙下充当铲屎官的角色,夏目漱石多么有预见性,如同他把猫鼠大战比作日俄海战预见日本终要亡国以及未来自杀的人会越来越多等等,这么的胆大妄为怪不得很多人批评他,但更有人欣赏甚至推荐,比如鲁迅。去年看过二宫和也主演的电影“少爷”,那是部有趣的片子,如今知道电影是基于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顿觉毫无违和感。 猫对人下的定义就是“专门制造麻烦来折磨自己那么一伙”。“明明知道出不去还非要出去,这不是执迷不悟吗?明知道执迷不悟却还要不自量力,所以本猫才如此痛苦不堪,荒唐至极。这种自讨苦吃,自我残害的做法岂非愚蠢至极。算了吧,别瞎折腾了,听天由命吧”,这连猫都能领悟的道理,人这呆货果然是不会觉悟的,执念太深害人害己,还是算了吧。
《我是猫》读后感(三):一百多年,知识分子们其实一点都没变
#拖拖读书笔记# 糟糕的翻译毁掉了超过一半的名著 这本书算是我买错了,这个版本的翻译很糟心,后来是又重新找了译林出版社于雷翻译的版本才算是勉强看完了这本书 必须要说,夏目漱石的讽刺功底真的厉害,好多次都看笑了,这么刻薄又隐晦的讽刺挖苦,不绕上几个弯真的看不明白呀,真的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还损到了骨子里 哈哈,自命清高的学者,自命不凡的诗人,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学家,自认得道的哲学家……书里出场的人物不少,很多场景也都是日常琐事的记录,但是这些人这些事,真的从一百年前到现在,书里的这些人这些话你还是能一个一个的揪出现实可对照的原型,然后忍不住的要像猫儿一样狠狠吐槽,跟着作者一起刻薄一把——只是过去的知识分子们清谈牢骚可能还更文邹邹的要掉书袋,现在可是端着架子的下流无耻了 真的太可笑了,原来这么多年,我们竟然一点长进也没有呢 就是可惜这本书的猫儿的角色只是当做个吐槽帝而已,估计夏目本人也不是个猫奴,描写的一点爱都没有,从这点来说村上春树就有人情味多了
《我是猫》读后感(四):文学的高度与时代的清流
我对夏目漱石是充满敬意的。
成熟的文学功底,对于东西方古今的高深文学造诣,对于时代的侧面鞭笞,对于文化的深层研究,都让我对这个明治时期的大文豪肃然起敬。
时值日俄战争日本胜利时期,当全国人民都在欢庆升级的喜悦之时,夏目漱石毅然决然地站出来预测了将来的走势。这是对时代特有的敏锐洞察力。
夏目漱石把书中猫咪的主人苦沙弥作为自己的原型,运用一种幽默诙谐又带一点讥讽的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包括书中苦沙弥的朋友迷亭,东风,寒月,独仙和多多良,各有各的个性和风格,都是有原型作为参考的。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最后一章所有人齐聚来共同畅谈自我的看法了。看似谈话毫无规律可寻,天马行空,但也不得不赞叹夏目漱石对于一些思想的前卫性,譬如,对于“人终有一死”的看法,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有刑法,而“自杀是唯一的死法”;还有对于“夫妻分居式生活”的见解,以及民主意识的崛起等看法,毫无疑问,这些在如今已成为趋势。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很在意。原本就以为走在一起的寒月君和金田小姐最后却顺理成章地没能结婚,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调侃的话柄。寒月君在老家悄悄地结了婚,而金田小姐却被多多良三平给捞着了……这是让我比较惊讶的地方。也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揶揄意味,批判了哗众取宠的社会风流,也对追求自由提出了响应。
很多人把鲁迅先生和夏目漱石同日而语。这两位文学巨豪也确实值得人尊敬。经过一百余年,站在21世纪的高度来品查,证明确实如此。夏目漱石开创了文学的一种自我风格,把内心的一股力量与愤懑转化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对时代的批判与追求自我精神,不愿趋炎附势的想法。
他的名字“漱石”就是来源于晋代一位年轻归隐的才子孙楚之口,本来是“枕石漱流”被误说成“枕流漱石”了,后来他自圆其说“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于是这个说法就流传下来了。
而鲁迅先生也受夏目漱石的影响从而开创了自己的文学风格——用文章来鞭挞社会,从而表达自我主张和思想。包括他后来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都具有这样的影子。我佩服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所以油然滋生了敬意。我们当然是无法与之匹及的,但可以将其作为引子,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而本书从一只猫的视角,把人作为“第三者”来描述,正是反映了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猫也有意识和思考,也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写到人类的各种行为,用了各种诙谐的语句和引用大量论据;我是第一次看有作家把自己写成“无赖”的,这种把自己身位降低的手法很具有可观性,将自己暴露无遗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味。
由于鄙人文学知识与功底浅薄,也只能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读后的看法写出来了,无法用详尽的语言来叙述此书的深刻内涵,但它也开启了我对于文学涵养重要性的认知。
喜欢书中寒月君所说的一句话:“所以说贫穷时为贫穷所困;富贵时为富所困。忧愁时苦于忧愁;欣喜时囿于欣喜。才子为才所困;智者因智而败。”
《我是猫》读后感(五):拙劣文学翻译的绝妙标本
追踪鄙人日记的许多友邻都知道,华南虎(徐建雄)在我的网页下一直表现优异,竭力以贬低我的方式来显示他的能耐。我这个人喜好玩闹,也就一直跟他闹着玩。昨天发表拙文一篇,算是跟他玩一次真的,指出他翻译的夏目漱石《我是猫》至少有4000个错误。华南虎旋即自行阵亡。谨以此文表示沉痛哀悼。
此处所谓的华南虎(徐建雄)阵亡,是指先前以追着我骚扰为乐的他突然偃旗息鼓,删除了来跟我联络的QQ,在豆瓣上拉黑了我。这让我好生难过,怅然若失,四顾茫然,不知所措,泪如雨下,追悔莫及,恨不得狠踹我自己屁股三脚,怎么会把他一玩就玩坏,以后没得玩了。
想必许多友邻知道我跟华南虎的有趣的往来。华南虎成几十次上百次不懂装懂的记录还都在。我一贯信奉寓教于乐,多次以开玩笑的方式告诉他,他的日语根底太差,中文根底也太差,如此招摇撞骗不懂装懂不可持续,不是长久之计;学问来不得半点欺诈,来不得一点不懂装懂,否则会很难堪。
但是,华南虎(徐建雄)拒绝听取我的意见,还说他很成功,他的书已经有好多出版社给出版了;而且,商务印书馆也要出版他的翻译了。这也没什么。我就继续跟他玩,而且也多次以开玩笑的口吻跟他说,我非常高兴他陪我玩,给我玩,充当我的反面教材。
然而,在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为了深入细致地介绍和解析日本二十世纪初的大文豪、鲁迅、周作人都喜欢的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我就用了两页徐建雄/华南虎的翻译做反面教材。结果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他的两页翻译至少有20多个错误。由此推算,他翻译的《我是猫》至少要有4000个错误。
如此垃圾的翻译在中国也能得到出版,确实是显示了中国的文学翻译和出版界病入膏肓,成了低级骗子的乐园。
郭嘉的事情,出版社的事情,我们实在不好说。但作为一个曾经的青椒,我愿意在这里向新一代学子推荐徐建雄/华南虎的教训——骗人可以得逞一时,但不是长久之计;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不可不懂装懂,否则会很难堪。而且,我也要说,一个人的臭名甚至可以跟着该人进坟墓,在坟墓里继续发臭。
我相信这话是大实话,不是个人意气用事,也不是对人刻毒。
以下贴出介绍和解析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的拙文有关徐建雄的部分,算是我给他的挥泪送别。
================
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我是猫》开头的文字究竟有多么奇妙,有多少玄机,仅仅是看比较好的忠实翻译还不容易看出来,外国文学的文字之妙常常需要有足够坏的翻译对比才能凸显出来。这种事情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这就好像是中国古诗好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之妙必须跟不那么妙的“到”、“过”、“入”、“满”对比才能凸显一样。
对学外语或认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来说,把好的翻译跟坏的翻译作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更有效或最有效的学习和鉴赏方法。
中国老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假如学习新知识就是一种识货的过程,那么正确的知识确实是需要跟错误的知识对比才能得以确立,才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明白。因此,对学习者和鉴赏者来说,学会识别错误的翻译跟研读正确的翻译一样重要。
这里,或许可以来进行正误/好坏对比的足够坏的翻译是201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徐建雄的翻译。
这里之所以说徐建雄(豆瓣网名华南虎) 的翻译足够坏是指,《我是猫》已经有多种中译本,他的翻译是后出的,但他的翻译获得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就,这就是,他能够把前人的翻译错误基本保留并且时有错上加错,前人翻译不错的地方他也能不断地、密集地翻错。
详细具体地比较徐建雄/华南虎的译本跟先前的译本又需要太多的篇幅,这里只能点到为止。但就徐建雄可以在别人翻译的基础上错上加错、把不错地方也弄错这种另类的出色表现而言,豆瓣友邻“东方白夜”有详细的研究。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东方白夜”的豆瓣系列文“反质检:对《翻译质检书『金阁寺』》的翻译质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方白夜”所分析和批评的是徐建雄/华南虎给别人的翻译挑错。徐能够在大费心思专门给别人挑错的时候都可以错上加错或者把不错的说成是错的,可见他的翻译具有不同寻常的娱乐价值和反面教材价值。
《我是猫》的著名开头,徐建雄的译文如下:
在下,猫也。名字嘛,尚无。要说生在何处,更是茫然不知。只依稀记得在一个黑魆魆湿乎乎的所在“喵喵”地啼哭来着。本猫就是在那儿第一次见识了人这么个东西。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我那时所看到的还是人里面最最凶恶的,叫作“寄宿生 ”的一种。据说这种家伙有时是会将我辈猫类捉去煮了吃的。不过在当时,本猫是无知者无畏,故而也不怎么惧怕。只是被那厮提溜到手掌上“呼”的一下托起来时,觉得有些忽忽悠悠的。稍做镇定之后,本猫便打量了一番那厮的脸,也就是我首次对人类所做的观察了。然而,一瞥之下本猫就感到异常别扭,以至于这股别扭劲儿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别的倒也罢了,单是那张本该用茸毛来好好装饰的脸蛋就很怪,光溜溜的,简直就像个烧水的壶。虽说后来遇到的猫咪也不少,可从未遇见有如此残疾者。不仅如此,那厮的脸部中央还高高地肿起了一块。其下部的两个小孔还在“呼呼”地往外喷烟,将本猫呛得不行。直到最近才明白,原来那就是人在抽什么香烟。公平地说,徐建雄的这种翻译可谓另类的先声夺人,原文极其流畅的口语让他一翻译就变成了半文半白,上气不接下气,原文精巧精致的语言经过他的手立即变成了伪劣大杂烩,炒杂碎。
这种翻译堪称佛头着粪的典范,不懂装懂又装腔作势的表演,是文学翻译和文学写作的优秀反面教材。
何以见得是优秀的反面教材?这就需要稍微具体地说一说了。
“在下,猫也”是跟原文根本就对不上的伪文言,但这伪文言接下来又是不搭调的口语“名字嘛”,然后接着又是装腔作势的伪文言“尚无”。
这种矫揉造作、一惊一乍的傻话般的语句跟原作的流畅口语调南辕北辙,显示出译者对文体毫无概念,不能自如地驱遣译笔写出流畅的句子来。他的这种口语和文言混杂的伪劣语言,相当于《武林外史》吕秀才的“子曾经曰过”的名言。
徐建雄不但善于制造滑稽可笑的伪劣文言文,而且也善于凭空在译文中制造出原文所没有的废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把傻话与废话结合起来,例如,“不过在当时,本猫是无知者无畏,故而也不怎么惧怕”。既然是无畏了再说不害怕,这种傻话加废话的奇妙结合可谓叠床架屋的好例。
这种装腔作势还夹杂着废话的句子让不明就里的读者错以为大文豪夏目漱石文笔松懈,名不副实。然而,原文这一句很流畅紧凑,根本就没有废话:“但当时我不懂什么事,所以也就没感到特别可怕”(しかしその当時は何という考もなかったから別段恐しいとも思わなかった)。
除此之外,徐建雄在这两小段话的翻译里还弄出一系列问题和错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但不限于):
——改变原文的说法,例如,把原文统一的猫的自称“我”给翻译成乱七八糟的四不像,一会儿翻译成“在下”,一会儿是“我”,一会儿是“本猫”;这种做法至少是不明智的;尽管原文中表示自傲的代词“我辈”没有对应的汉语,但翻译成“我”,读者凭借上下文还是可以品味出“我”的种种滑稽含义;
——给紧凑的原文注水,搀兑不见于原文的废话,如,“然而,一瞥之下...”,“别的倒也罢了,但是...”;再如,“简直就像个烧水的壶”,但没有注水的原文则是直截了当,“简直就是烧水壶”(まるで薬缶だ);须知夏目漱石是一个精研文学表达的人,当然知道“简直就是烧水壶”这种说法是不隔,“简直就像个烧水的壶”则是隔,是啰唆;徐建雄自作聪明改变原文的说法堪称谋害原作;
——添油加醋,例如,“本该用茸毛来好好装饰”,但原文不过是说“该用毛来装饰”(毛をもって装飾されべきはず),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好”;“还是人里面最最凶恶的”,但原文不过是说“最凶恶的”(一番獰悪な),根本就不是“最最”;
——生编乱造,例如,“这种家伙”,但原文只是说“叫做寄宿生的人”(書生という人間);“那厮”,但原文只说“他”(彼);
——前言不搭后语,例如,“那张本该用茸毛来好好装饰的脸蛋”,显然译者在这里要么是昏头昏脑不知道“脸蛋”跟鸡蛋一样不应论张而应论个,要么是粗心大意没看出这个词语搭配的问题。
***
以上说的是徐建雄的词句的翻译问题和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都可以归咎为粗心大意。但徐建雄的翻译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则是明显地源于他的不懂装懂。
例如,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原文当中有这样的一句富有玄机的话:
しかもあとで聞くとそれは書生という人間中で一番獰悪な種族であったそうだ。这话原文很简单,遵循原文好好地翻译出来就是:
而且后来才听说,那是所谓的寄宿学生,据说是人类当中最凶恶的种族。然而,徐建雄的翻译则是: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我那时所看到的还是人里面最最凶恶的,叫作“寄宿生 ”的一种。撇开徐建雄整体性地背离原文、造句笨拙、添油加醋注水(“我那时所看到的”)等等问题不谈,只是谈不懂日语的中文读者凭借日语中的汉字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的一个问题——原文有一个“种族”,但在徐建雄的译文中“种族”神隐了。
也就是说,徐建雄把好好地摆在原文中的“种族”给无缘无故地消灭了。这种擅自无端/武断更改原文说法的作法可以说是他的主要翻译特色之一,这种特色显示了他的不懂装懂,不明白原文的机杼所在。
在1905年,也就是《我是猫》发表的那年(以及在此之前的一些年和以后所有的许多年),“种族”在日本是一个敏感词和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的一个动力,日本随后的对外扩张乃至后来的侵略战争的一个主要借口或动力就是种族问题。日本的民族主义声言要摆脱白种人的种族压迫,让黄种人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这也是缅甸联邦开国之父昂山当年选择跟日本人合作力争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一个主要理由)。
因此,夏目漱石笔下的猫谈论“种族”含有浓厚的讽刺味道。夏目漱石虽在这里对种族的问题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地发挥或敞开谈,但对当时和后世的读者来说,“种族”是夏目漱石时代的日本文学一个关键词,敏感词。此外,夏目漱石以及跟他志同道合的作家一直对日本民族、日本历史和国家政体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包括对当时的当权者和日本民族主义者所鼓噪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持怀疑和批评态度。
例如,夏目漱石的东京帝国大学学弟和后来的弟子芥川龙之介就公开而明确地对他所在的日本盛行的所谓的黄种人比白种人道德优越的看法表示了明确的嘲讽和不屑。芥川龙之介在其格言警句集《侏儒之言》有这样的一条:
倭寇は我我日本人も優に列強に伍するに足る能力のあることを示したものである。我我は盗賊、殺戮、姦淫等に於ても、決して「黄金の島」を探しに来た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蘭人、英吉利人等に劣らなかった。倭寇显示了我们日本人也有足以与列强为伍的能力。我们在盗窃、杀戮、奸淫等方面也绝不亚于来探寻“黄金岛”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总而言之,在夏目漱石的时代以及在他去世之后的许多年,“种族”在日本都是一个敏感词。徐建雄把原文明明白白地摆出来的“种族”给随便灭掉,无疑是对原文意蕴的破坏。
当然,公平地说,这也不是徐建雄作为一个文学翻译者所独有的问题。放着原文简单明晰的说法不用却要自以为是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另一套说法取而代之以显示自己比原文作者还牛,这种作法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文学翻译界的一种常见的和根深蒂固的恶习。
但就徐建雄而言,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他的译本后记中里还专门写出这样的一句话,“正当全日本乃至全亚洲都在为‘黄种人战胜了白种人’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显然,徐建雄并不理解或没有注意他所抄袭的文字的意义,他只是鹦鹉学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说起徐建雄的不懂装懂,假如我们这里只是举出一个“种族”给他随便灭掉的例子,还难以说明或证明徐建雄是不懂装懂以显示自己比原文作者还牛。确实,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孤证常常是难以说明问题的。因此,要想确凿地证明徐建雄确实是喜好不懂装懂以显示自己比原作者还牛,最好是能再拿出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例证来。
幸也不幸的是(或曰,对笔者幸运但对读者很不幸的是),这样的例证在徐建雄的翻译中比比皆是,俯拾即是,在给他无端消灭的原文的“种族”一词所在的同一段里就可以再找到一个。例如,在那一段中,夏目漱石的猫说了一句很滑稽的话:
のみならず顔の真中があまりに突起している。そうしてその穴の中から時々ぷうぷうと煙を吹く这话也是很简单,好好地遵循原文的翻译是:
而且,他脸的正中间有突起,从那里的孔中时常呼呼地喷出烟来。徐建雄的翻译则是:
不仅如此,那厮的脸部中央还高高地肿起了一块。其下部的两个小孔还在“呼呼”地往外喷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徐建雄喜好添油加醋的恶习大发作,原文并没有“那厮”,他硬是给生造了一个;原文只是简单地说“从那里的孔中”(その穴の中から),他给添油加醋翻译成“其下部的两个小孔”,但原文并没有“下部”,也没有“两个”,也没有“小”。
显然,徐建雄在这里力图展示的是他比夏目漱石文笔还细腻,而且,他比夏目漱石或比夏目漱石笔下的猫心细得多,数学也好得多,居然还会点算鼻孔的数目。但他显然没想到,夏目漱石在这里想表现的很可能是那猫给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岌岌可危,战战兢兢,又给主人喷云吐雾呛得晕乎乎,因此根本就无心咬文嚼字或清点人的鼻孔数目。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文学翻译界出现了一种不妙的趋势,这就是许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不断推出新译本,但新译本常常是比旧译本差,甚至差得多,显示了中国文学翻译标准或出版社翻译质量控制体制的崩溃。徐建雄在这方面堪称典型。
很有趣的是,他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我是猫》译后记中煞有介事地写道,他曾经逐词逐句地对照阅读了一个2014年出的译本,“结果发现了四百七十多处误译!难以置信,是不是?”
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在一页之内,徐建雄/华南虎就弄出了那么多的问题和错误,按照《我是猫》的日文文库本大约是500页来计算,徐建雄的错误恐怕至少要有470 X 2 = 940个。
事实上,按照我们所看到的他在翻译《我是猫》开头不到一页纸的篇幅内所犯的错误数目来计算(他在头一页中的错误至少有10个),他的错误恐怕是往保守计处估计也至少要有大约1500个,也可能是2000个,甚至4000个。
说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说,说徐建雄翻译《我是猫》会有4000个错误也太夸张了,他翻译的第一页大概没有代表性;在其他的页里可能不会有一页10个错误这样的高比例。
为了验证,本文作者又查证了一段原文篇幅大约是一页的徐建雄的翻译,发现了下列明显问题:
原文:暮も春も同じような顔をして 忠实的翻译:年末年初都一样的表情 徐建雄翻译:脸上总是那么一副死样, 评:生编乱造的“一幅死样”。
原文:もしこの機をはずすと 忠实的翻译:假如错过这个时机, 徐建雄翻译:倘若错过了当下这么个绝佳时机,... 评:毫无道理的编造+注水。
原文:来年までは 忠实的翻译:(直)到来年 徐建雄翻译:到明年此刻为止... 评:毫无道理的编造+注水。
原文:得難き機会はすべての動物をして、好まざる事をも敢てせしむ。 忠实的翻译:难得的机会使所有的动物不禁要做它们本不喜欢做的事。 徐建雄翻译:天赐良机会让所有的动物做出他们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来。 评:明显的添油加醋;原文是要归咎于“难得的机会”,徐建雄添油加醋的译文则是归咎于天,明显扭曲原文的意思。
原文:しかも雑煮の事は来年まで念頭に浮ばなかったろう 忠实的翻译:直到来年也不再有蔬菜煮年糕的念头了吧。 徐建雄翻译:并且直到明年今日恐怕都不会再想起年糕的吧。 评:毫无道理的编造+注水。
原文:やはり誰も来てくれない 忠实的翻译:还是没有谁来。 徐建雄翻译:可事实上连鬼都没来一个。 评:在这里的“事实上”、“鬼”、“一个”都是徐建雄凌空的捏造,于原文无据。他翻译的这短句捏造成分高达50%以上。
原文:吾輩はとうとう雑煮を食わなければならぬ 忠实的翻译:我终于不得不吃这蔬菜煮年糕了。 徐建雄翻译:忍无可忍了,看来本猫是非吃不可了。 评:原文清楚强调的是被动,“不得不”;徐译则添油加醋给擅自改成了南辕北辙的压抑不住的主动,“忍无可忍”。
原文:餅は魔物だなと疳づいた時はすでに遅かった。 忠实的翻译:年糕是魔物耶。有了这觉悟时已经迟了。 徐建雄翻译:当本猫意识到年糕原来是个邪魔之物时,为时已晚矣。 评:原文的感叹,惊叹在徐译中给消灭了;徐译添加上不见于原文的不必要的啰嗦蹩脚的主语“本猫”和蹩脚的伪文言“为时已晚矣”。
原文:歯答えはあるが、歯答えがあるだけでどうしても始末をつける事が出来ない。 忠实的翻译:有咬头,正是因为有咬头,怎么都咬不下来。 徐建雄翻译:要说这年糕,嚼头倒是有些嚼头的,但也唯其如此使本猫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境地。 评:注水,注水,还是注水,外加注水的蹩脚文言文,简洁紧凑的原文给弄成松懈臃肿的烂文。
原文:この煩悶の際 忠实的翻译:在这郁闷之际 徐建雄翻译:值此万分苦恼之际 评:毫无道理的注水。
原文:覚えず第二の真理に逢着した。 忠实的翻译:无意中又撞上了第二个真理。 徐建雄翻译:不知不觉悟到了第二条真理。 评:徐逮着个机会就要逞能,就要修改原文的说法,放着原文好好的“碰上/遇上/撞上(逢着)”不用,以他的假冒伪劣的“悟到”取而代之,结果使严谨精确的原文变成了自相矛盾的译文——既然是不知不觉,怎么又能“悟到”呐?他显然是糊涂,或干脆不知道汉语有一个词叫“觉悟”,不知道觉与悟是相通甚至相同的。
如此看来,一页至少10个错误是徐建雄翻译的常数。译文错误如此持之以恒地密集,如此这般的垃圾翻译也能得到出版,显示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日本文学翻译编辑质量控制完全是形同虚设。
悲催的是,这种情况显然不仅限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就的几十年里,后出的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译本普遍比先前的译本要差,常常是差很多。
----------------
关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深入解析文,见,
——“《我是猫》与蹩脚猫”,https://www.douban.com/note/704557681/
——“猫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https://www.douban.com/note/7043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