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贞德》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10 22:3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贞德》观后感100字

  《贞德》是一部由布鲁诺·杜蒙执导,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贞德》精选点评

  ●几部杜蒙里最喜欢的 (手一抖就五星了?)复杂精致已经不能够表达时候 抽象符号却能承载更多 这层符号和罗伊安德森完全相反 杜蒙的对话功底和读戏剧剧本一样酣畅淋漓 眼见的都不重要 一切都可以建构文字之上 而仁慈的是 他选择影像来辅助理解 虽然只是最简单最野生的草稿似的 自嘲的说 大师我们到他的基本功时 我们才敢承认他是大师

  ●72 Cannes 一种关注,嗯看睡着了,很香那种

  ●2019.12改五星

  ●杜蒙还是当代接近布列松导演,每个角色都是真实却抽离的。他不试图探索贞德的内,也不试图探索这是仰还是幻想。反而用大量的篇幅拍摄不相干其他人的谈话,展示的是每个人对这个事件不同立场态度

  ●童女贞德的故事舞台剧风格表演粗糙简单的非写实场景好听却突兀的音乐略显生涩宗教内容影厅里走了一半人。

  ●演员deliver台词方式舞台感又像是在一本正经搞笑全场走的走睡的睡。完全无法同感主角小女孩审判一段只觉得她执拗得令人心烦。

  ●令人激动的电影,在上一部结尾,贞德摆脱了固定在远处的摄影机控制,这一次摄影机则与她一同呼吸,杜蒙在蓝天荒原上轻轻几笔便制造强大的超验,阳光以音乐的方式洒在这坚韧脸上,宛如沃霍电影般注视着,情绪立刻超越言语眼睛中闪着电影之光;而在另一边,杜蒙前几作中肆意的喜剧被内化为教廷歇斯底里,也令无字幕的纯观看成为了乐趣,他们不明,把贞德这位勇士小孩子,最终成为小孩子的却是他们自己

  ●从摇滚换成流行圣颂之后,杜蒙拍出了属于自己的沉默随处可见的舞台剧场,摄影机又现上帝视角,而音乐则是神迹降临。贞德的审判永远都不会过时,她就发生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这么多欧洲电影导演钟意贞德,大概因为她的故事几乎就是一个女版耶稣受难。审判和争论的内容非常的有意思双方争辩的几乎不是有罪和无罪,而是在争论判断主体是谁,然后这个主体是否有权利在某些方面作出权威的断言。几乎就是西方当代司法雏形方法论论战,也由此可见基督教本身所蕴含的超验理性的强大,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沐浴在这一思想框架之下。影片的极简带着伦勃朗速写美感,明知道它是示意性的,抽离的和不完整的,依然会被其中的人物闪光点所打动。是不是该有人完整地总结一下杜蒙和布列松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在哪里。起码有一点,演员和人物都在他们的影片中变为了承载话语、行动和情绪思维的抽象模式。

  ●2019 BIFF / 没上部好 睡着了

  《贞德》观后感(一):好看

  影片真的很不错 剧情很精彩 各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 很值得观看 整部电影来说就没有很大的问题 剧情很连贯 电影有点超出我的想象,看完就留下个脚印吧 不过多评价了 拍的真的很好 剧情也很精彩 看了还想再看 大力推荐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贞德》观后感(二):可

  法国著名导演布鲁诺·杜蒙前作《童女贞德》的续集。杜蒙以辨识度极高的舞台风格叙述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虏,在英国教堂接受审判的经过。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勇气与法国著名导演布鲁诺·杜蒙前作《童女贞德》的续集。杜蒙以辨识度极高的舞台风格叙述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虏,在英国教堂接受审判的经过。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勇气与

  《贞德》观后感(三):是代沟,还是我守旧?

  在印度第二十四届克拉拉国际电影节,放我的电影《湘女萧萧》的同时,抽身到隔壁影厅看的这部法国新片。

  非常反常规的处理圣女贞德这一历史题材。可以说它是三幕实景话剧,第一场战争,人物只在荒野中念着台词,除了来去的调度,没有任何真实具体的战争动作、场面。第二场审判,在巨大的真实教堂中演出,仍旧是话剧式的大段对话台词。第三场就义,我因为要去参加映后与观众对话没看,估计也是一样的话剧。对了,电影中人物还时不时唱起大段的歌曲来,只看英文字幕我也是半懂不懂。女主是个十五六岁的素人演员,也算尽职。

  不过这种纯形式上的离经叛道,我实在欣赏不了,138分钟的电影,一些观众走了,一些在睡觉。可影评人还有不少夸赞的?可能是老了,最近我对几部只是形式、手法上有创新的电影打分都很低,可它们还是有的获奖,有的被人推崇!是代沟,还是我过于守旧?谁知道呢。

  《贞德》观后感(四):贞德

  昨天晚上国际台正好在播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于是我就百无聊赖地看了。非常戏剧化,或者说琼(即贞德)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化效果,通过意象来洞悉事物似乎也只能交给女人。看完以后,我就拿出买了很久但是却一直没有看的布雷森的《圣女贞德的审判》,片头导演表明是完全按照当时的记录来重现的。整部电影最多的镜头除了审判席上,就是不停地开门关门。演员缺乏表情,当然这是布雷森的特色,或许还是标志性的。如果原记录真的如此枯燥,和隐讳,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布雷森就还算表达精确。当然在布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贞德更理性,真诚并且仿佛真的在传达神的旨意(但是在现在看来总是显得有些幼稚和过于单纯),毕竟那个时候的科学无法与今日相比。大概是16世纪的事情吧。贝松的贞德多少在最后的结尾表现的还是有点脆弱,不是性情上的脆弱,而是一种在他看来的女性与身俱来的微妙的就像树叶被微风扫过你从地上的树荫发现树叶的抖动的那种脆弱,与其说是脆弱,不如说是特质,但是过于戏剧化,不过戏剧化的好处在于有起伏,就像纳博科夫指出为什么汉姆雷特的剧目。当然我不是说贝松的贞德就好

  《贞德》观后感(五):杜蒙依然游走在反传统的前沿

  【釜山电影节观影】作为曾经在戛纳拿过两次评审团大奖的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近年来一改以往的深沉晦涩文艺腔调,先是联袂著名影星茱丽叶•比诺什拍出一部彻底放飞的《玛鲁特》,继而投身电视剧《小孩子宽宽》系列,打造出独树一帜的荒诞喜剧风格。今年这部新作是两年前《童女贞德》的“续集”,同样是荒诞不经的意味。这部“续集”里的贞德不再是上一部放浪形骸的形象,毕竟原著里面是描写十七八岁的贞德,但继续沿用同一位童星担任主角。杜蒙依然游走在反传统的前沿,用解构历史人物的现代手法令观众大呼意外。 相比起上一部《童女贞德》里大段的演唱,这部的尬唱大幅度减少,更集中在演员的肢体动作与话语对白,然而杜蒙并不是在模仿或复制前辈的经典代表作,这里没有德莱叶的蒙太奇受难场景,也没有布莱松式极简主义的动作捕捉。杜蒙用诙谐来抵消题材的庄严感,用近乎胡闹的人物设计来嘲弄和蔑视宗教。非职业演员的生硬演绎和对白,令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产生出较为强烈的间离感,以及掩饰不住的荒诞意味。 影片大致分为三大部分:战场——审判——行刑,分别在野外空间、庄严肃穆的大教堂和囚禁地牢几个简单场景里变换。第一部分完全没拍摄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只留下一幕极具仪式感的骑兵列阵走位,马背上的贞德在画面中伴随着鼓点奏乐,流露出悲壮感。中间在教堂里的审讯情节是全片最有趣的部分,贞德坦然面对几位神父主教的审问,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机关枪似的语速和镜头剪辑令严肃的审判场景流露出诙谐的味道,而其中关于她是否异教徒的争论则充满了哲理的思辨意味。另一方面,杜蒙依然没放弃透过演唱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出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比如一位主教用唱的方式宣读审判结果,以及最后行刑前贞德的动情歌声。 较为遗憾的是收尾部分处理得不够干脆,押解士兵的情节有点离题。这种磨人的拖沓感延续到最后贞德行刑至死,令这部长达130分钟的影片变成对观众的一种挑战。相比起上一部离经叛道的音乐类型,这部的原创度似乎有所欠缺。杜蒙说自己很喜欢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这部拍摄借鉴不少当年帕索里尼的粗砺真实手法,但他也许没想到,早在多年前同乡导演阿兰•吉罗迪(Alain Guiraudie)和另一位西班牙导演阿尔贝特•塞拉(Albert Serra)已经用过这种形式创作出类似的题材作品了。当然,我们很期待在杜蒙的下一部作品里会有另外的新尝试,带给我们更多意想不到的电影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贞德》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