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冬对话费勇:除了顺从和反抗,人生还有第三种活法 | 第三期
日期:2020-04-10 20:15:12 作者:费勇、梁冬 来源:自在睡觉 阅读:

梁冬对话费勇:除了顺从和反抗,人生还有第三种活法

  点击图片收听梁冬老师

  全新力作访谈节目《梁品》

  费勇

  文化学者

  昊达文化创始人

  《金刚经课》作者

  01

  除了顺从和反抗,人还有第三种活法

  有一些人在年少时,为了父母希望努力学习结婚后,为了放弃自己工作抱负专心抚养孩子

  他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他一直是在别人赋予自己的目标和希望下生活,这些方向都是不得不选择的。在这个过程中,他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此生真正想要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很痛苦

  对于这种痛苦,我无法从术的层面给予帮助,因为某一些东西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在道的层面上,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的。

  实际上,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三种状态。一个是按部就班,从小到大顺从社会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很多人的痛苦其实就来源于,他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但却不甘心。

  不甘心就会引发第二种状态,也就是去做自己喜欢事情,比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在最近五六年特别流行。但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需要有很多考量,你能不能自食其力?你能不能养活自己?也有人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反正最终都要死,就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人还有第三种活法,这种活法往往被人忽略了,也就是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应该做的这件事,由谁来决定呢?自然不是你的爸妈,也不是领导,而是天道。在宇宙中,我们作为一个元素存在,应该去做这件事。

  一个人怎么才能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呢?我强烈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的整个心学讲的就是,个人不是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也就是天道要求你应该成为的人。

  有学生问王阳明,老师你为什么每次处于极其危难当中的时候,最后都能安然无恙?他的回答是,因为我内心有良知,这个良知就是顺应了天道,而顺应了天道,自然也就能够化险为夷,而且人反正都是要死的,如果天道要我死,我也无所谓

  王阳明一辈子做的事,就是他应该做的。他应该做什么呢?他应该成为一个圣人,而不是想要成为一名书法家、旅行家主持人,是完成一种人格的东西。这其实非常深刻,如果有人把它悟透了,就能变得圆融无碍。

  02

  40岁之前,你要培养自己的爱好

  从小到大,按照别人的安排做事的人,并为此感到痛苦的人,第一步还是要想办法,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没有一个富爸爸,也没有财富自由,但自己想做的事又养不活自己,该怎么办呢?那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就好像我可能不喜欢大学老师,但是我有爱好,比如读佛经、去旅行,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我有一个朋友,前年特意辞了职,转而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因为他非常享受平时下班就去拍照的时光。如果没有这个爱好,他每天回的时候,可能聊的就是单位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蔡澜先生,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做美食家的。他以前是做电影监制的,但在小的时候他很喜欢吃他家阿姨做的饭,所以他就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40岁以后要干什么?在40岁之前,你要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好,然后开始钻研,并且变得很专业,最后如果你的主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做下去,就可以欣然地把爱好变成职业。

  如果你观察过周围的朋友,就发现有爱好的人比那些没爱好的人的抗压能力,更强一些。

  03

  不要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

  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叫“不忘初心”,那“初心”到底是什么?“初心”,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说的是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你最开始起心动念的时候。

  第二层意思其实就是,你永远不要忘记初学的那种状态,就好像我刚开始接触佛学的时候,会充满激情,如饥似渴地去学习,而且在遇到自己不太懂的东西时,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

  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傲慢心,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习陷入了停滞,所以我们要保持初心,保持初学时候的那种状态。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你要保持禅者的初心,也就是永远保持刚开始时的状态。

  保持初恋就是最典型的保持初心,初恋其实是不太容易的。马克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小的时候喜欢他的老师,这是很单纯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喜欢过自己小学或者中学时,那个长得特别漂亮,对自己特别好,又特别鼓励自己的老师,这也可以叫初心。

  第三层初心,就是刚才我讲的,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最深刻的初心,这也就是我理解的原始佛教里面讲的那个“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之前讲过“五蕴”,这个理念有一个假定就是,人本来是那个样子。

  物理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但你想象一下宇宙在没有爆炸分裂之前,它是一个非常圆融无碍的东西,既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但它就是在,但它的这个样子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后来分裂以后,人总是处于二元分裂当中,比如善恶、美丑,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04

  修行的最高境界,一定超越了善与恶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禅宗的六祖慧能,他们最后达到的一定是最高境界,不思善,不思恶,但并非没有善,没有恶,而是超越了善恶。一旦有善恶,事情就变得麻烦了。

  我们目前所学习到的,是“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都是因,我们的心中所想构成了业,那么业与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善因不一定得善果,恶因也并非一定得到恶果,业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阿含经》,它讲的就是五蕴,并且把因果轮回讲得特别好。然后你再思考一下,什么是好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能做出一个匆忙的判断,好人没好报。

  除非你定一个标准,什么叫好人,并且有一个科学报告,比如在中国有一百万个好人,一百万个坏人,但这是没办法去确定的。我们偶尔看到一个好人患上了癌症,就会感叹为什么好人怎么都这样呢,这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直觉上的东西。

  善恶,放在整个伦理学当中,一定要注意相对性。我们经常评价一个人是好人,无非是因为这个人对我们很好,但在其他一些人眼中,这个人可能就是坏人,因为他可能做了什么事伤害了别人。所以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善恶是有相对性的,当然它确实也有一些固定的标准化的东西,但总的来说,我们要特别警惕它相对的东西。

  我们想要看清现在社会的各种矛盾状况,一定要把问题放在整个国际格局当中来看,你才能一目了然,因为如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你把问题单放在广州来看,你是看不出什么的。此外,看待问题时,我们应该还要注意一个维度,就是时间。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静下心去读读历史。

  佛教讲的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是一种比喻。过去的已经不可改变,业力也不会改变,你该生病就生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只要从现在开始,他有了一个向善的念头,虽然不能马上带来一种善的果,却还是会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哪怕一个人在过去杀了人,他是要付出代价的,法律也要追究他,但只要从那一刻开始,他有了善念,从此去帮助他人,那他的命运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一个人修行得好不好,就两个标准:今天的你是不是比昨天的你更快乐;你来了这个场合,会不会让大家觉得更舒服。

  —END—

  * 本文文字整理自喜马拉雅《梁品》

  (扫码即可免费收听)

  你的职业

  是你的爱好吗?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

  ▼

  自 在 睡 觉 · 好 课 程

  做一个生命通识学院

  是梁老师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都能发展出崭新的生命

  有力量的灵魂

  和持续性的内在生命系统

  爱生命的人,生命才会爱你

  点击图片

  和梁老师及梁老师的老师们

  一起学习,永远学习

  ▼

  去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冬对话费勇:除了顺从和反抗,人生还有第三种活法 | 第三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