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妮与祖伊》是一本由J·D·塞林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据说zooey是塞林格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我也是。
●字字准确。
●弗兰妮是“西方”的,是“我执”;祖伊是“东方”的,是“破我执”。其实也是塞林格自己内心矛盾与最终和解“顿悟”的侧写吧。万法皆空,耶稣在人间。
●她看上去像是觉得这拨号音格外动听,仿佛这是可以取代最初的沉默的最好的声音。但是她看上去也知道该什么时候停止倾听,就好像不管这个世界上的智慧是多是少,现在突然都成了她的了。
●句句戳心!醍醐灌顶!
●看得最仔细的是书信,塞林格的书信太有吸引力了。祖伊对弗兰妮劣等的精神崩溃的质疑,深刻又精彩,堪比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篇和西摩小传和九故事,我觉得乱序看饾没问题,是互补的关系。像作者说的,这并不是一个神秘主义的故事,而是一个复杂的爱的故事。西摩是个谜,即使小传交代了很多。塞林格将西摩的教育和经验交代成一个胖女人的故事,后来的祖伊、弗兰妮,都是这故事链条上的大学生。
●真的太他妈带劲了!!
●2019.01.06 喜欢。神在平庸里。祖伊刻薄又温柔的唠唠叨叨真是好可爱啊。
●“一碗神圣的鸡汤端在你鼻子底下你都不知道,即使你见到了一个圣人,你他妈又怎么可能认得出他呢?你倒跟我说说看?”塞林格为思考者熬制的鸡汤,也是早慧者的自白。人一旦开始怀疑上帝,就会对怀疑这件事渐渐上瘾,继而没法再继续相信他,否则就太愚蠢和虚伪啦。
《弗兰妮与祖伊》读后感(一):信仰与存在:天才家族少年少女的悲伤与仰望
一以贯之的塞林格式的存在与虚无、超凡与重复以及否定之再否定。目前我只能看懂一半,若是能看懂全部,那人生就没意思了。franny and zooey,后者的名字有点像我。或许这样说,我是属于Zooey那一类的,否定之后带着骗过众人的肯定而being and doing,怀疑过后假装虔诚地祈祷,然后在接纳与抗拒之间徘徊。Franny则是直率肆意、回归原始状态的怀疑,然后用过去二十年吸纳的那些文本幻想出了一个虚假而短暂的真理。如果没有触及她真正想要理解的生活,崩溃就随之而来。Franny更像是一直在叩问being的本质,而总是走向相反的doing。我更喜欢Zooey,至少现在是,也许将来也是,谁知道呢?毕竟,现在我还不信教,尚存的一点点怀疑也是可笑而微不足道的。可能下一次再看这部作品时,巴蒂写给Zooey的那份长得不能再长的长信要更加仔细地去感受。
本书的情节不复杂,主要就是弗兰妮的精神“崩溃”引发的特别是祖伊及母亲的关心。而且本书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展现,你一句我一句听下去基本就读完本书了。本书重要的也是这些对话,这些对话是在谈论宗教问题——关于如何一直祈祷的问题。当然,我觉得“上帝”什么的就是一个幌子,其实都是聪明人怎么看待(对待)他人(世界)的问题。毫无疑问,格拉斯家的孩子都是聪明的,这种聪明体现在智力上也体现在早熟上。最为最小的弗兰妮和祖伊他们都因为聪明敏感而站在鹤立鸡群的角度看芸芸众生,结果当然是不合群。祖伊对弗兰妮的教导其实就是一场心理辅导,虽然这不是一场类似佛洛依德的或者现代心理的辅导,而是一场类似神学的辅导。但是归根结底,都可以用我们平常人的思想去理解——不理会别人的眼光,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这个也不是聪明人特需的鸡汤,任何人在青年时期的某个时候都可以觉得自己鹤立鸡群,看别人都是丑态百出。只是,不那么聪明的人很快就得到教训,不那么自负;而聪明的人可能自负到连自己都不能承受。
所以,如果有一碗格拉斯夫人的鸡汤,还是喝了吧,毕竟实际上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再有这样的鸡汤了。
《弗兰妮与祖伊》读后感(三):格拉斯家族记
至此,格拉斯家族的7个高智商超早熟孩子们的故事结束了。着墨较多的是最大的两个西摩,巴蒂,以及最小的两个弗兰妮和祖伊。
西摩,这个家族最聪明的人,在大多数美国人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家族中无法感动的领导者,最真实的诗人,弟弟妹妹们的全部,与妻子度假时自杀于佛罗里达。
巴蒂,隐居的大学教员,塞林格的自述者。 弗兰妮,最小最美的女儿,怀疑论者, 怀疑自己,苛求男友,不满社会,最终精神崩溃。
祖伊,最英俊的小儿子,演员,被家族认为最不真实的事业。为了使弗兰妮走出精神困境,费尽苦心,花了5分钟长篇大论,又假装巴蒂打电话,最终他成功了,让弗兰妮意识到身边每个人都是西摩所说的“胖女人”,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且都不管我们的事,我们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整个家族充满了宗教气息,耶稣,圣方济各,慧能……西摩巴蒂把这一切塞给了祖伊和弗兰妮,之后一个自杀一个隐居,弗兰妮最终为祖伊救赎,可是祖伊自己呢?毕竟,他也是一个甚至都不能跟别人出去喝一杯,也不能吃顿饭的人。愿祖伊通过他那该死的表演找到真实的自己,愿我们每个平凡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
《弗兰妮与祖伊》读后感(四):西摩的‘胖女士’
塞林格一直在描写处在困境中的先知,格拉斯一家的孩子接连上过《智慧之童》的节目,弗兰妮和祖伊更是从小就受禅宗的熏陶,全家的智识都是高于常人的,可就像逮香蕉鱼的西摩吞枪自尽一样,被授予的智慧没消化完全反而会过犹不及。弗兰妮就沉溺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对周围的任何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苛责之中,对他们报以超越埋怨的怨恨,当然她能获得的也是内心的煎熬。她从厌恶的学校,退缩到厌恶的家中,反复念叨祷告词,以寻求一种“回应”,但是她难道真的爱基督吗,她也不会像她希望的那样去爱基督,只是因为她对“自我”的倦怠,对信仰的倦怠,对成为上帝想她成为的样子的倦怠。她向内心寻求上帝的感召,却忽视了眼前的生活,就算上帝真的出现在她面前,她也会全然无知。弗兰妮被自己的欲望束缚住了,她顿时发现周围不是唯利是图的恶人就是无可救药的蠢人,她被自以为的大众的险恶目光吞噬了,仿佛是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真实的自己而活。如何才能挣脱这种精神的泥淖呢?唯有祖伊口中的超脱,放下众人目光的束缚,将眼下仅有的宗教性放归生活,与弗兰妮而言就是“做上帝的女演员”,若要做演员就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其中,按自己的标准去追求完美,绝非芸芸大众的标准。倘若上帝代表真理,就要从生活中寻找真理,当一个人放下自怨自艾的心态,以自己超然的标准投身生活,那么生活中无处不是真理的象征。以祖伊的话说:“你难道不知道那个胖女士是谁吗?……啊,伙计。啊,伙计。那是基督他本人。基督他本人,伙计”。
《弗兰妮与祖伊》读后感(五):精神流浪少年们
我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我真是爱极了弗兰妮这个发疯的小怪胎和祖伊这个耿直的小混蛋。西摩称他的未婚妻为“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而他最小的弟弟妹妹,终于也会长大成为经历洗礼的少年们。 「车启动时弗兰妮说:“我想你。”话音刚落她就意识到这话根本不是真心的。」 自省有时候会成为一场巨大的自我伤害。对旁人的挑剔与指责,对作为挑剔和指责者的个人身份的厌恶,时时刻刻观人如照镜般评判自我,分裂的多面体扮演着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不同角色,一方面无法控制地抽离审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选择为这种洞察感到内疚。 朝圣者一类的宗教信仰是厌倦自我并最终陷入精神崩溃的弗兰妮寻找答案的路径,尽管书本的拥有者——“格拉斯家的天才神童”大哥西摩——已经在一九四八年的佛罗里达海边自杀身亡。早熟的青少年们总是容易在横冲直撞的成长期骄傲地发现自我,尤其是自以为特别的不同凡响之处,从而苦苦纠结于平凡世俗与独特自我的不恰与对抗,虽然两者的相异不至于如此绝对,有时候甚至未必确实存在。 对于这场源自于自我意识膨胀的精神骚动,塞林格也在《西摩:小传》中借西摩之口加以回应:“你多多少少把这当成是一种版权被侵犯的控诉,是对你的自我的当头掌掴。……对我们而言,只有在承认我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承认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互相借用彼此的笑话、天赋、蠢话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才开始形成,难道不是吗?” 「在你念的时候心里就应该想着耶稣,只有他,而且是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的他的样子。」 自我与他者的不同并不是造成对立局面的充分必要条件,就像自己才能决定自我一样,他人的自我也是除他人自己外旁人不可置喙的话题。吹毛求疵的态度基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认同,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捏塑世界的潜在前提。比“他人即地狱”更可怕的想法是,“自我即一切”。 宗教祷告也许是一种出路。但如果像理解圣方济各一样去理解耶稣,那所谓的上帝也不过仍然是固执的自我投射。祖伊对弗兰妮说,我也曾像你一样“感情用事”,但是,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多么混乱啊。 和解的意义大概在于,宽容比自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