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重量》是一本由[美] 克丽丝·坎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我是练小提的,但是看到乐器还是有很多共鸣。这是由钢琴串联起两家原本不相干的人之间的生活波折,带有美国一贯的自由风格的书,却也多了古典音乐的韵味和深沉。然核心故事回过头想来却仍是有关于古老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爱”,音乐也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读后合书,我最明显的感受是,这书的故事真是不可思议,一架钢琴的故事竟然这么曲折,将时间拉长了看,你的人生剩下的不是那一两件物品,而是你,你的爱,你的人,你的所作所为。
●2020已读第6本//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女性通过博兰斯勒钢琴串联起来的人生,在双线叙述中逐渐显现出全貌,而那架最终殒命的古钢琴也确实承受了太过沉重的一段人生。被作者按头安利了斯科里亚宾的序曲-。-
●读到快结尾的时候以为是我的取向我会喜欢但是还缺少点什么的作品,但是读到彼得对克拉拉的那句话后,我作为克拉拉会很痛心,我作为彼得也很痛心。
●这是2020年伊始,我读到的最优雅的小说。这种优雅的力量来自最朴素、最诚恳、最隐忍的,对音乐本身的爱。这种优雅不是矫情巧饰的,它是真的有穿透和净化灵魂的能力。
●一架古典钢琴串联起来的两个世界的故事。
●阅读体验感非常古典音乐的一部传奇小说,穿越时代的两个姑娘因为一部传世钢琴而串接,时代的纠葛、民族的特质,都与古典音乐相接。大多数小说均是把钢琴作为一个噱头,或者是一个掉书袋的基因来展示作者的渊博,本书的创作神采飞扬,作者对历代的钢琴曲的了解颇深,舒伯特、肖邦、斯卡里亚宾各自代表作的特色与主旨与小说的情节推进完美贴合。包括女主克拉拉这个名字,也是舒曼的夫人著名女性钢琴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名字,阅读之中总让人存留联想性地代入感,非常饱满。本人也是古典乐的狂热爱好者,也有500多张原版CD,打算再过几日整理下本书涉及的古典乐的曲目单,或许可以方便大家直击本书的绝妙与富足。
●虽然没法赞同结尾行为(那琴的故事与记忆,对她,和对他还是有着不同份量和质感的区别。)写琴与音乐有关的部分还是很美,作为一架古老的博兰斯勒钢琴,有着比它历任主人相加更亘古的老灵魂,文中不断的回忆,也只是它被困住的部分精魂。还是琴键记忆与奏出的音乐,令它有别于一棵高海拔罗马尼亚森林云杉。
●到了某个年纪,好像就读不动小说了。这本小说在人物设定和情节构思上颇为精巧。叫人想到《钢琴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刻画细致流畅,所以能吸引人读下去。但是,结局太显而易见,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过于完美,于是又叫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不想再碰小说……非常有趣的是,这部小说讲了两个世代两个家庭的故事,两位女性似乎是刻意设计成完全相反的类型,但最后都是“同阶级的人应该在一起”,“搞艺术的跟搞机械/理哲的没有幸福”,就更显出斧凿的痕迹。
●还会有后续吗?意犹未尽,克拉拉他俩太可惜了有点儿
《钢琴的重量》读后感(一):钢琴的力量
1960年代。苏联女孩卡佳偶得一架精美的钢琴。这架钢琴带给她阳光细雨、艰苦生活中的温柔。婚姻和社会迫使她永别故土,踌躇满志的青年演奏家变成美国小城移民,而最心痛的是,那架钢琴也在动荡中与她分离。 2012年。美国小城女青年克拉拉不懂乐器,却拥有一架钢琴,那是父母意外去世后留下的唯一遗物。克拉拉孤独而坚强,但陈旧的钢琴则像一个沉重又丢不下的包袱,让她不知所措。直到某天,一位摄影师的出现意外揭开了这架老琴背后的克拉拉家庭的秘密。 物品能看到人的一生。一架钢琴,曾是一个人对抗残忍世界的希望,也曾是另一人逃脱孤单生活的寄托。钢琴见证了一段段生命的旅程,钢琴的生命,则是一首天涯与命运的长歌。
《钢琴的重量》读后感(二):感情的重量
我以为这是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故事,比如是讲什么家族的兴衰之类的,但看完有种爱情青春文学的感觉……所以稍稍失望!
故事是在现在时与过去时交替进行中,娓娓道出两段爱情故事的,就仿佛前世与今生,可惜都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最后却没有得出结果!如果上一代的故事会因为历史原因而显得些许厚重而凄美外,年轻一代的故事就显示唐突而狗血,个人不是宿命论者,特别是感情这种需要相处需要付出的关系,如果单纯的靠一种物品来牵连注定是徒劳的;很高兴女主在经历了之前的种种后,最终有所成长,但对于彼得,她真的是出于真心还是疲倦后的妥协,这还需要她自己去经历……至于上一代“恩怨情仇”,用道德和情感来评价都没有意义,只愿他们在天堂中幸福!
三星半,故事情节还好!但题材真的不是我的菜!
《钢琴的重量》读后感(三):卡佳的音乐幻想
斯克里亚宾生于1876年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曲风上曾深受浪漫主义音乐家诸如肖邦、李斯特等人的影响,是为浪漫主义音乐最后阶段不朽的纪念者。他钢琴作品居多,音乐风格有前后期的差别, 其早期钢琴作品,广泛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热情,紧张的节奏与尖硬的和声时常出现,;后期他开始迷恋尼采,又迷上“接神论”,使他的音乐从此神秘莫变。但是作为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骨髓中有着俄罗斯音乐的宽广、旷茫、苍凉与孤寂,乃至英雄主义的热情。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从不是放之四海而皆耀目的,比之柴可夫斯基,甚至是其同学拉赫玛尼诺夫,名气都似乎不是很响,但是在有缘人的眼中却视如珍宝。卡佳显然是喜欢斯克里亚宾的,从那位德国老人第一次为她演奏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时便开始喜欢,音乐的种子开始在卡佳的心中萌芽。或许她天生便像是音乐的使者,是连瞎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激荡着音乐的。音乐是卡佳心中的暖冬骄阳、和煦春风,是她可以对世界施展的绚丽魔法,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炙热的爱恋,而那架博兰斯勒竖式钢琴则是卡佳小仙女的魔法棒,是她一生中的第一个爱人,她相信用它可以融化这俄罗斯苍茫大地的寒冷、荒芜、苍凉与孤寂,带来希望、美好和勃勃生机。
就像她自己讲述的故事中的小女孩萨沙一样。
卡佳挚爱音乐,她更爱俄罗斯音乐,爱她自己的国家。她一生中不幸的时光始自她不得不要离开俄罗斯的时候,更大的悲剧来自于他与那家博兰斯勒的告别,离开俄罗斯的卡佳是忧郁的,即便加州的灿烂阳光也不能缓解他的抑郁,她疯狂地思念那架钢琴,思而不得甚至编了小女孩萨沙的故事,故事里的萨沙其实就是她自己,失去钢琴与音乐的世界冰天雪地、寒冷彻骨,她等待那架兰博斯勒的到来,等待之间重新触碰琴键,弹奏音乐,用音乐融化冰雪,让世界恢复生机。
卡佳的这个语言是整本书中我最觉苍凉与哀伤的部分。卡佳的性格中充满唯美与幻想的成分,有着艺术家的精致和脆弱,对美和伤痛感受都格外敏感,所以最终当她失去爱人、钢琴,音乐幻灭之后以一种唯美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全书故事的讲述是双线条的,但卡佳是因,相较于克拉拉,她的故事也更具戏剧张力与爆发性,有时候唯美轻薄如蝴蝶的翅膀,有时候又寒风凛冽、有着如丝弦切割皮肤的疼痛,克拉拉更像是一段故事的讲述者、追随者,审视这过去发生的一切,大多数时候是理性的目光。
双线的讲述,自然很多时候也让人想去探索,想去知道交集出现在哪里。所以整本书很好读,带着探寻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读完了,结局有些仓促,但整体尚佳。
它可以看做是一部推荐古典音乐、推荐斯克里亚宾、推荐死亡谷风光的短片来看的,语言典雅温润,对于音乐、对于沿途风景的描写都细腻温柔,而又恰到好处。另外还有摄影以及钢琴制作的相关普及,足以增长知识^^。
:唯一致谢,谢谢推荐此书的、虽则千千万、却独一无二的王老师!
《钢琴的重量》读后感(四):摆脱重量
这本是今年的新书,之前好几次看到微博上有人在推,没想到微信读书上得这么快,上一本小说看完就马上打开这一本读了。 小说在卡佳和克拉拉两个女孩的视角里轮番切换,两条线看似在各自的轨迹中互不相关地往前发展,却因为两个人都拥有博兰斯勒钢琴,阅读过程中总是在揣摩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出现在这个人的生活里的某某会不会其实也站在了另一个人的舞台上。作者在叙述中不故弄玄虚地制造悬念,只是让这两条线悄悄弯了些角度,揭开的时候不觉突兀,也不会太落后于读者的理解速度(至少我也就与文中说出真相的格莱戈差不多同时明白),并且作为让克拉拉真正接受自己的人生的开端,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就像背着一大包不知道都放了什么的行李走在路上,突然包被划破,内容物狼藉一地,就算不是好的开始,但附近正好有垃圾桶和收纳盒,反而有助于好好清理行囊踏上新的旅程吧。 卡佳和克拉拉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很多方面却几乎是相反的。都是偶然获得了一架钢琴,卡佳从此沉迷其中,大学也主修了钢琴,音乐对她来说是让“冻土正在融化”、让她徜徉于凡俗事之上的力量;而对于克拉拉,钢琴是父亲送的礼物,是一场火灾之后家给她唯一留下的东西,是她努力学了也无法投入情绪弹奏又舍不得丢掉的,随着她生活的变动而费劲地跟着迁移,就算挂上二手网站也会马上后悔的沉甸甸的重量。最后她们也都失去了它,卡佳随之失去了音乐、爱情,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一并交付出去;克拉拉则在终于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之后,主动将钢琴推了下去,连带着摆脱了自己身上他人的衣服和历史。但是又可以说她们两人都勇敢地奔赴了新生——卡佳在坠落中终于可以自由地与爱人和音乐相伴,克拉拉在推钢琴坠落的决心和动作中终于能够放下对于失去的不安,面对内心所爱,找到自己的方向。 钢琴的重量是让卡佳获得春天的力量的全部,也是困住克拉拉的名为幸福和家,但只会让她害怕失去而折磨她的负累。非常妙的是专门有一节以钢琴的视角写自身的坠落,它在此过程中摆脱了所有留于其上的他人创造的音符、往事、眼泪的重量,“再次变成很久以前没有重量的纯粹模样”,说不定对于这架钢琴,这样的结局也是一种解脱。 书中人物不多,每个形象都很鲜活,组成一幅层叠相照的画面,并没有谁在背景中显得苍白。对俄罗斯犹太人这个群体仅以寥寥几人投射,但也能从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挣扎。语言上,通过词语和情境的选择,不多加渲染,也能在选定的基调上营造很强的氛围感。比如卡佳与丈夫米哈伊的初次见面,“他的眼睛是运河的颜色,脏灰色打着漩涡。她看到那双眼中倒映的自己,像一轮残阳浮在水面”,仿佛已预示了未来两人灰暗的关系;“她的手指抚过睡觉的宝宝,这是对贝多芬第24号钢琴奏鸣曲《致特蕾莎》的沉默演绎。那首乐曲里有太多的重升记号,满篇的十字架能填满一片墓地”,生活的无力与沉重一读即见。 另外,主线爱情其实是双双出轨,但因为美且生活过份沉重,无法苛责什么。爱之光辉在黑暗中显得尖锐,既照亮人,也伤害人。突然想起卡佳和布鲁斯看着棺材峰,想起“曾经各自站在那片巨大虚空的对立点”,甜蜜畅想未来的时候,也从没想过最后会在这片虚空中相逢吧。 书里提到了很多古典音乐,有具体曲名的也都记了下来。我找来听了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多次出现的斯克里亚宾的《降E小调第14号序曲》(如果我没有找错,是Prelude in E-Flat Minor, Op.11 No.14),一分多钟,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可以边听边看看书里对格莱戈弹奏它的描写,看看文字的流动在音乐中是怎样被体现的。
《钢琴的重量》读后感(五):《钢琴的重量》 :生命中有很多不能承受之重,放下重量就是放过自己
就是这一架钢琴,对制作它的人来说,对弹奏它、失去它、找回它、又失去它,以为它永远消失了的人来说,它身上有着很重要的东西。这架博兰斯勒从虚无中创造音乐,融化冻结的想象,然后被付之一炬,又带着旧伤与一位新主人重新现身。——《钢琴的重量》
1960年代,卡佳出生在苏联。
小时候,她总在半夜听到一位德国邻居的琴声,他弹得很用力,把所有的悲伤都投入到曲子里。
卡佳爱他的琴声。
8岁那年,德国人去世了,把钢琴赠予卡佳。
一架博兰斯勒钢琴。
从此卡佳爱上了钢琴,爱上了音乐。
这架博兰斯勒钢琴一直陪伴她长大。
一次音乐会上,她认识了犹太男孩米哈伊,坠入爱河。
1980年代,他们的儿子出生后,犹太人在苏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米哈伊想要去美国寻找新的机会,卡佳不愿意,她舍不得家乡,舍不得她的博兰斯勒。
后来两人各退一步,卡佳同意去美国,米哈伊答应想办法把博兰斯勒运过去。
卡佳、米哈伊、他们的儿子格里沙、米哈伊的母亲一起去了美国,而卡佳的父母永远留在了苏联。
一家人在美国住下之后,博兰斯勒却迟迟未至。
远离家乡和父母,又没有博兰斯勒的陪伴,卡佳的心仿佛被冰川冻住,她想去死亡谷走走,那里寂寞又荒凉,就如同她的心。
一家三口在死亡谷用老式的宝丽来相机拍了八张照片,在失去博兰斯勒的日子里,她一直反复翻看。
博兰斯勒回到她身边的时候,他们已经分开整整十四年了,那年格里沙14岁。
卡佳与送博兰斯勒回来的男人相爱了,他叫布鲁斯,他们约定好等格里沙成年后,各自离婚,公开在一起。
这四年里,米哈伊越来越暴躁易怒,酗酒、赌博,他在苏联郁郁不得志,在美国也没有好转。
一家人的关系降到冰点。
一天,米哈伊看到了布鲁斯写给卡佳的情书,他拿起火钳,愤怒地想要砸掉钢琴…
为了保护博兰斯勒,卡佳拜托布鲁斯偷偷运走了它。
不久后,布鲁斯死了,和他的妻子一起死在了一场大火里。
卡佳得知布鲁斯的死讯,以为博兰斯勒也被火烧掉了。
她失去了最爱的男人和最爱的钢琴。
她崩溃了。
布鲁斯的一周年忌日,卡佳给格里沙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独自驱车去了死亡谷。
她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克拉拉是个孤儿。
12岁那年,父母死于一场火灾,大火烧掉了家里的一切。
唯一幸免于难的是一架博兰斯勒钢琴,父亲把它寄存在一位调音师的店里,躲过了一劫。
那是父亲送给她的12岁生日礼物,也是父母唯一的遗物。
那年,她被接到了姑姑和姑父家里。
姑父开了一家汽修铺,慢慢地,她学会了修轮胎、换机油…
她没有学钢琴,也没有上大学,修车让她感觉安全、舒适。
22岁那年,姑父患了癌症,姑姑猝死。
为了给姑父治病,她卖掉房子和汽修铺,然而姑父还是走了。
她找了一份车行的工作,在那里遇到了莱恩,她的第三任男朋友。
2012年,克拉拉26岁。
他们已经同居两年,莱恩想要结婚,克拉拉不愿意,他们结束了。
从莱恩的房子里搬出来时,她的行李很少,最麻烦的是那架博兰斯勒钢琴,重约五百斤。
她到哪都会带着它,即使她并不会弹。
那是她与父母唯一的联系啊。
搬运过程中出了一点小意外,她的左手骨折了,钢琴也已经完全跑调。
一股莫名的冲动让她把它的信息挂到了拍卖网站。
钢琴很快被人拍下,她却后悔了。
她联系对方要求退款,对方表示愿意花钱租这架钢琴,为期两周。
价格谈妥后,对方派人把博兰斯勒搬走了,克拉拉感到不安。
她驾着车跟在搬运卡车的后面。
穿过高速,最后到了死亡谷。
租钢琴的人叫格莱戈,是一位年轻摄影师,他要带着这架钢琴在死亡谷拍摄一组照片。
可当他仔细看完这架钢琴,发现了一个小角落刻了一个名字:格里沙。
那是他妈妈对他的昵称。
这架钢琴是他妈妈的博兰斯勒,她的爸爸是他妈妈的情人。
之后的几天,格莱戈带着钢琴摄影,克拉拉默默地跟着。
与博兰斯勒的羁绊让他们日渐熟悉。
格莱戈给克拉拉讲了他们的父母和博兰斯勒的故事。
最后一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棺材峰,13年前,卡佳跳崖的地方。
上山的路上,看着搬运工艰难地把钢琴推上山脊,克拉拉突然想通了。
这么多年,她谈了几次恋爱,却从来不敢组建家庭,因为太害怕失去而不敢触碰。
自从12岁失去父母,这些年里,她死守着悲伤与痛苦,死守着这架博兰斯勒,一直把重新获得家庭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拒之门外。
她想要抛开过去,拥抱全新的人生。
她把博兰斯勒推下悬崖。
这一刻,她破茧成蝶。
格莱戈刚出生,就被父母带到了美国。
父亲总是暴躁易怒,母亲一直郁郁寡欢。
他知道母亲爱他,为了他有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母亲离开家乡和父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
也丢失了她最爱的博兰斯勒钢琴。
他深爱母亲,把母亲当成唯一的朋友。
14岁那年,母亲的博兰斯勒失而复得,陪伴他的时间变少了,小小的少年感到一丝丝别扭。
有一天,他用一枚钉子,在钢琴的一个小角落刻上了自己的昵称:格里沙。
时光飞逝,父亲越发粗鲁刻薄。
他讨厌父亲,每当他出现,他就躲在自己搭设的暗房里。
他爱上了摄影,并且越来越擅长。
高中毕业后,为了就近陪伴母亲,他选择了离家近的社区大学。
有一天,父亲发现了别人写给母亲的情书,愤怒地拿起火钳打算砸掉钢琴,母亲护着钢琴,他护着母亲,火钳一下一下地敲打在他的腿上…
余生,他都只能跛脚行走了。
养伤的那段时间,母亲让情人运走了博兰斯勒。
之后,父母一天比一天沉默。
一年后,母亲自杀了。
他离开父亲所在的那个家,再也没有回去。
他成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有了名望、声誉、金钱。
但他一直对母亲的自杀难以释怀。
他想,或许带着一架博兰斯勒钢琴去死亡谷拍摄一组照片,选用母亲珍藏多年的那八张照片的背景,最后把钢琴从棺材峰推下去,他就能获得解脱。
他在网上找到了一架出售的博兰斯勒钢琴。
见到它后,他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他母亲的那架博兰斯勒!
他和母亲都以为它被那场大火烧掉了。
而钢琴的主人,是她母亲的情人的女儿。
遇见她,是毁灭还是救赎?
一架博兰斯勒钢琴,三个人交织的人生。
于卡佳而言,博兰斯勒是童年的回忆、音乐的启蒙,是她和故乡和父母唯一的联系,是希望,是信仰,是她血肉的一部分。失去博兰斯勒的14年里,她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博兰斯勒回来了,她才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并且开始了一段新的爱情。我想,如果她知道那场大火并没有烧毁它的钢琴,她或许不会选择自尽,博兰斯勒能给她希望和勇气,去面对遍地荆棘的人生。
于克拉拉而言,博兰斯勒是父亲留给她的礼物,是她和已逝父母唯一的羁绊,是她逃脱孤单生活的寄托。14年里,她不知不觉把博兰斯勒当成等同于父亲般的存在。她不会弹琴,但到哪都带着它,并在每次搬运后都会找人来调音。遇见格莱戈后,她终于意识到博兰斯勒对她而言,既是牵绊,也是束缚,她把博兰斯勒推下悬崖的那一刻,她终于放下了对过去的执念,拥抱新生。
于格莱戈而言,博兰斯勒是对母亲的回忆,是他对母亲深切的爱。为了保护母亲,他被父亲打断了腿,余生只能跛脚行走,而母亲却在一年后自杀了,这成为他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幸好,在他32岁的那年,遇见了克拉拉,他们会一起放下过去,走向新的人生。 钢琴本身的重量是实实在在的重量,它也承载了三个人几十年来沉重的感情和寄托,在它被推下悬崖的那一刻,一切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都慢慢消散,幸好,克拉拉和格莱戈没有继续上一辈的悲剧,而选择放下过去,拥抱新的未来。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次得到与失去,有些失去无足轻重,而有些失去却让我们难以释怀。面对失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和释然,愿我们都有放下的能力和勇气。
(老蕉伴读岛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