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一次的离别》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30 22: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一次的离别》经典观后感1000字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由王丽娜执导,艾萨·亚森 / 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 / 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主演的一部儿童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一):第一次离别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二):第一次的离别,别过我们长大

  12年前我上六年级,有一天我写着作业我爸,要是考上了克拉玛依,我的同学们能一起去吗,我爸笑了 说,只能一个人去, 然后我就哭了出来。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这样的离别来的太彻底,那时的我除了哭甚至想不到我不考了”这样的解决方式

  我是南疆人,无论走多远,沙漠和胡杨都能带给我归属感。克拉玛依是教育条件远超南疆的一个北疆城市,也是我们对疆内初中班的另一种叫法,我还没有看过电影 今天看 了预告片,看到熟悉的景色,看到女孩那句“能不能把艾萨带上,能不能把全班人都带去”,我不自觉流了泪。我们这一代孩子经历过无数次离别,但第一次非常刻骨铭心,期待电影上映。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三):离别是告别,和自己语言文化告别。

  看完后,现场有观众提问导演,说电影很美原声也很棒,但遗憾电影里的语言不是汉语,要靠字幕理解。 我反而觉得这部作品最棒的地方是那片土地独有的语言与文化,甚至感觉那片土地和中亚五个斯坦国的文化连接更多一些。电影里的小孩唯一别扭的地方也是学普通话和讲普通话及种种被迫汉化的行为,那种天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再怎么“同化”也没用,片尾致敬了自己的故乡。可现场导演的气质流利的普通话很难想象那片土地和她有什么深刻关系也许这才是遗憾,遗憾就需要作品去记录故乡的童年。很好奇导演本人面对这种被同化的速度制度,是怎样的看法?遗憾的是现场和电影里都回避了这个问题。

  现场投票给了五颗星是鼓励,很多导演第一部作品是记录自己,如果导演还有下部作品的机会,希望她能深刻地描述沙雅那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和生活。如果后面的电影完全商业化,被资方裹挟,艺术性创造力自然就死亡了。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四):一首关于家乡长诗

  导演用童年的记忆写出一首关于乡的长诗,很难得的维语电影。 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小村庄上发生的离别,有亲人的离别,朋友的离别,宠物的离别,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代人和家乡的离别。 从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儿子离开小村去城里寻找机会,到小女孩的父母争论孩子要不要去城里学习汉语,再到最后小女孩离开了小村去城里上学。 这是一代人思想的转变,是和过去观念的离别。 离别,强迫人成长,教会人坚强,但也让人孤独。 小男孩的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失去了很多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时间。 那个愿意陪伴他穿过沙漠和胡杨林找妈妈的伙伴,一起养的小羊,也在雨天和他离别。 可能,留下来的,只有胡杨林。 电影的故事简单动人,但放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它又有很深的意义,关于教育的意义。 汉语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恰好这部电影,用一个温和讨巧的方式在讲这个,就很舒服。 这部电影的好看,有两个必不可少因素,一个是摄影,一个是小演员。 两者的共性都是特别真实,没有过多的雕琢和加工,尽可能用自然纯粹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个人评分,7.5分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五):诗意的生活,民族的风土

  在民族电影广州影展第一次看了《第一次的离别》,个人挺喜欢的。电影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日常,真实当中带着小感动。时间的流逝,四季的更迭,生活的无奈,你不得不面对“离别”的问题,而在电影中,从兄弟的离别,母子的离别,伙伴的离别几个方面,反应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物的无奈成长,同时也教会了人要学会如何面对离别。

  最喜欢的还是片子的摄影,在构图,光线等方面,很好地将新疆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来。艾萨,凯丽比努尔以及弟弟三个人走在去艾萨姨妈家的路上,路过一个戈壁,丘陵起伏,光线的照射下,画面更加有层次感,用长镜头,始终以大景为主,让人感受到新疆的地大,同时也很好地将新建的风貌带出来。

  作为一个儿童为主角的电影,主角并没有太多表演的经验,但是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很自然和生活化。其中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艾萨,凯丽比努尔以及弟弟三个人在胡杨树上聊到凯丽比努尔要离开转学的事,这是从小一起生活的小伙伴第一次面对离别,用爬树的生活片段,他们聊起这个话题,自然地用他们的方式表现出来,而镜头慢慢拉出来,他们的童年记忆也定格在这么美的场景中。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因此我也非常期待导演关于这些真实人物的纪录片。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六):真实到不像电影,美丽到不真实

  比起近年来西藏电影的风光无限,新疆就显得落寞不少。

  如果不是看到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一提起新疆我还是会本能地想到那些深目高鼻的维族少女,身着红黄连衣裙,跳起舞来脖子一扭一扭。

  而《第一次的离别》抛开浮光掠影式的猎奇,试图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当代新疆。首先吸引我的是海报,用大片金黄沙漠作底,立起新疆标志性的胡杨树,在视觉最中处,却以几个小小的孩童背影点睛。

  从没见过这样的组合!绝美的新疆风情和纯挚的童年生活联系到一起,举重若轻地,将少见的民族题材日常化,虽然是全维语电影,讲述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伦之情。

  然而导演却拒绝了常见的剧情片里的叙事方式,采用满满纪实色彩的镜头拍完全片,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地,展现出一个维族小男孩艾萨的生活全貌:重病的母亲、劳苦的父亲、一心想去大城市闯荡的哥哥、青梅竹马的小女孩凯丽比努尔……

  似乎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每个角色只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径自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看得过程中一度以为是纪录片,可是每一个画面又是那样考究,有一个场景是几位大家长在商量要不要把艾萨母亲送到养老院,长镜头悠悠地滑过去,又滑回来,有侯孝贤的风味。

  妙就妙在这些画面全是演员们真实生活的进展,怎么能做到在记录式拍摄的同时还能兼具美感?难度太大了,这可真真正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电影在片尾放出一行字幕:献给我的家乡。

  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导演王丽娜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电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童年伙伴,因而具有天然的触觉和敏感。

  更何况,王丽娜历经半年田野考察,又有一年的纪录片观察拍摄,然后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她的方法就是最扎扎实实的看和跟,甚至很多演员都是在街上偶遇的,无意中闯入别人的生活,依靠天赐的缘分和细心的捕捉,在几年的广阔时光里提炼再提炼,才打磨出这精致饱满的90分钟。

  这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作品,只有在彼时彼地,刚好遇见那样一群人的王丽娜能拍得出来。

  其实,撇去“新疆电影”、“少数民族”这些标签,导演也不过是用一种个人化的视角,诗意又真实地记录自己最熟悉的家乡。

  正如毕赣凭《路边野餐》打开西南小镇青年的生活画卷,王丽娜则借《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新疆沙雅——这个罕有人至之地——叫我们知道了,即便是那样遥远的地方,每个人也是一样地在努力生活,努力爱身边的人。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七):有关离别

百丽宫影城(ifc商场店)2019.6.16

  很真诚的一部电影,新疆风物与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导演的本意是要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成为了一部把观众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的故事片。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片尾曲可能不太适合,加工色彩太过浓重的银色,让观众在灯光亮起之前就感受到,自己原来并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片中人物的悲喜,而是在现代化的影院中观看一场电影;

  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简单、敏感,对一切充满好奇,又解释不出太多道理,只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小男孩寻找妈妈时在黄昏中的奔跑呼叫,小女孩在离开自己家乡的车辆上脸上的苦涩;他们关于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或者将要去到什么地方,孩子的心理总是希望抓住已经拥有的,以为这些就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己的妈妈、一起长大的玩伴、心爱的小羊,却想像不到竟然会有离别,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没有商量的余地;

  离别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导演在见面会上也说,“不同的人可能在影片中看出不同次数的离别”,可是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第一次,慌张无措,委屈难过;可能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而言,离别已经是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麻木可以是一种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更何况人们也能为离别找到无数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但也只有把每一次离别都当作第一次去感受时,才能更清楚知道这些选择背后的代价,以及眼前的生活为何如此;

  影片的镜头一直停留在沙雅一个村庄里,但是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开头男孩父亲提到要去城市打工,家中长辈说起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敬老院生活,和女孩父母不断说到的能给孩子更好教育的汉语学校,这些内容都隐隐透露离别的原因,对眼前生活的不满、对目光不可及之处一些说不清的召唤、对于自己已经丧失情感于其中的人和物……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导演希望的是给观众传递一种生活感受,而不是拍摄一部史诗;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提到,从当地语言的角度来看,片中的很多对话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也是两种语言下不可避免的尴尬,毕竟我们只是通过摄影机旁观另一种文化里的生活,离真正的进入和理解还差得很远;另外比较遗憾的一点在于,片中类似男孩骑着马在风雪中寻找走失小羊的史诗性的镜头,和电影整体上纪录片式的风格和生活化的落脚点,也有稍微有一些冲突。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八):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真正的幸福

  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有些特别,《第一次的离别》是我今年看过最舒服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看到剧照时首先打动我的是照片里两个小孩,真灵啊。

  《第一次的离别》就像从泥土里冒出的土豆一样,淳朴、健康,还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这部电影是举重若轻的,虽然提及了人口老龄化,民族差异性问题,但落脚点还是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片在今年东京电影节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但整个剧组一直很低调,而电影本身也很朴素,看不到名利,看不到技巧,看不到做作,省略所有复杂手法,这或许和导演的拍摄初衷有关。

  导演王丽娜本身就是新疆人,她用两年时间做调查素材,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后再用两年驻地拍摄。

  她本来想拍纪录片结果拍成了剧情片,所以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

  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讲离别,讲小孩和朋友和父母,和动物的离别,却不带有任何世俗之风。

  艾萨的父亲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凯莉的母亲为了让她接受好教育,决定全家去城市打工,凯莉要转学离开好朋友。

  同时,电影有着明确的时间暗示,一年四季变化却不着痕迹。

  不过《第一次的离别》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处女作导演都会遇到的,比如在处理人物正反打镜头时有些单调、稚嫩,但它的优势却是绝大多数电影不具备的,纯粹、出淤泥而不染。

  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特别,电影在选角时就和普通剧情片不同,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演员都是素人演员,而故事本身也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小孩,小女孩是凯莉,小男孩是艾萨,一个将与朋友离别,一个将与母亲离别,人物发生什么导演就去捕捉下来,最后集合成了这部电影,这期间导演没有刻意加入太多主观想法。

  所以我觉得《第一次的离别》是属于大自然的电影,它太干净也太难得了。在王丽娜的镜头下,新疆没有想象中的猎奇色彩,而是一片祥和。

  更难得的是,本片的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质都很统一,就像血脉相承一样,每个角色和自然环境都融为一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限年龄,不限种族,最难保有的优秀品质是童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人太容易厌倦了。

  当你看阿巴斯的儿童题材电影,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都很单纯也很极致,所以如何从成年人视角去拍小孩的故事?这点很难处理,因为成年人总带有一种自私或者自大的心理,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我看到的是平等。所以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用“包容、同理心”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渴望,哪怕是面对离别和成年人的驯服,他们难过哭泣,但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这种眼神很难再遇到。

  所以就不难理解导演为什么会一眼看上凯莉和艾萨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太有魅力,表现太真实了,因为孩子是不懂表演的,这恰恰让他们与众不同。

  “第一次遇到小女主角凯莉,她身穿一件红色的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自由飞舞,裙子上的亮片因为阳光闪闪发光。这就是精灵一样的孩子。”

  “艾萨的母亲常年生病,他是一个身材瘦小,头发短短的男孩,正在喂羊。他的眼神充满爱意,但又有点忧伤。”

  导演和小演员的关系也很微妙,在凯莉眼里她是母亲,艾萨是朋友,这种人设在四年拍摄周期内一直存在。这种特殊关系甚至要比电影本身更有力量。

  而艾萨和凯莉的关系也很微妙,导演更像是设置了一种对仗关系,在艾萨家里他要学会照顾母亲,而在凯莉家里则是母亲处于主导位置。但无论哪种关系,都无法避免“离别”的存在,而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离别组成。

  大家都知道动物和小孩最难拍,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孩子似乎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导演与孩子们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为这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导演在颁奖典礼上说:当影片第一次在东京首映的时候,我接到了剧中小女主角凯莉的电话,她因为跑步跑了倒数第一而难过,我想今天她会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奖杯也属于她。

  凯莉会在跑了倒数第一后马上打电话给导演,带着小孩子的撒娇和调皮,太可爱了。拍摄者和被拍摄之间能如此默契,也难怪电影能拍得如此真实。

  片中有几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家长会上凯莉被点名批评,老师三言两语就把她说哭了,小姑娘瞬间眼泪汪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

  还有结尾处,大雪纷飞中,艾萨骑驴追寻丢失的小羊,导演将艾萨对母亲的爱释放在小羊身上,这段配乐处理尤为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艾萨的眼神,真的非常打动我,这个男孩有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忧郁,这哪里是表演?明明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是一种返璞归真。

  而这种“真”是不带有任何偏见的,也绝非人工修饰的美,《第一次的离别》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九):那些衣服上的VINTAGE

  在电影周看的,其实算是误打误撞,进错了影厅,索性就呆在那了,抱着不好看打瞌睡也好的心态。一开始确实受不了,因为我和很多人一样不喜欢这种汉族人拍的少数民族电影,像《米花之味》,虽然我以前写过一篇,但是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夸赞,其实不是,我只是说它依赖于仪式,当然,我也不喜欢那些少数民族拍的知识分子电影,比如万玛才旦,这没什么可说的。

  一个介绍说,这个和阿巴斯有什么关系,但我没觉得,可能有这个尝试吧,但其实也没有多诗意,多梦幻,即便那确实是一片不错的胡杨林,还有真正的羊群和棉花地,当然,真实的,维族老父亲脸上的皱纹,帽子,像是突然发黑的胡须。电影几乎没什么故事,当然,导演想好好讲故事。不过这种意愿很诚实,不算致命,没有上升到自作聪明,甚至没有试图去指认原因。所以电影整体,因为故事,削减了人类学研究的成分,它在拍摄生产的时候总加入了一些不错的叙事,一些台词,情歌,而那种故事又不太强烈,至少没到让人反感的地步,很理所应当的,抓取了一些不痛不痒的生活难题。

  说了这么多,至少电影要么完全撒谎,要么是溃烂中的真实。

  我喜欢溃烂中的真实。

  当然有一些新闻在脑袋中闪回,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到几十页毫不留仁慈的内部文件,但是拍下来的,生活场面原来是这样的,它露出一个让人心痛的角,又一次证明我们这些普通话优异的汉人多么低贱。低贱,是的。很恰当,没有一点点过分。但是我不想说太多过程性的慷慨陈词。主角小女孩和两个小男孩很漂亮,上镜,这很好。可他们在那里的时候,尽力怀有希望,真让人苦恼。但是我没能和这部电影里任何角色共情,因为我们真的不在一个世界。所以匪夷所思的符号入侵了那些我告别依旧的生活体验(消逝的院子时光)。当然,导演在尽力表达,表达那种矛盾和矛盾可能被解决的希望,她让患病的母亲得到县城的救济,让小女孩和弟弟去更好的学校,让棉花的收成变好,让那个善良帅气的小男孩在球场上进球。这些选择就是这样,理所应当。但是这里不是摄影棚或者一个学习中心,也不是遍布摄像头的某个城市,这里有没出现清真寺,只有乡村市集零零碎碎,在半空中,望不到尽头的小红旗,也许来自义乌。对,就是这种东西真正击中了我,它们敦厚老实,却有阴谋,有疯狂的可能,能杀死人。可是他们确实,在演出,收棉花,对马车感到喜悦,还有小演员用他们梦幻的童年穿越胡杨林,去帮我们坐在枝头,逗乐我们,完成童话般的幻想,那个镜头宛如梦工厂动画公司的标志,他们依然在生活,即便去上学,去念一个毫不相干的王维的诗,不是大漠孤烟直而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一个汉族老师用汉族的办法带着他们念出来,茱萸是什么,我不知道那些孩子有没有见过,但是他们至少认识他们生活的环境里那些植物,那些名字他们可以用维语念出来,就像他们狡黠的秘密。当然,这里我没必要抒情,因为选择拍摄学汉语这种场景很安全,只是我脑袋总在回旋另一种类似的,更残忍的学习。好吧,我觉得学汉语,差不多残忍。但是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容易,它没有偏向性,甚至导演让里面的角色说出这是生活的抉择,仅此而已。

  那这部电影究竟想让什么看见什么呢,这倒无所谓了,不过它虚掩着,倒让我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它给了我一些谜团和一些怀疑,怀疑我已经在上面说了,那些导演理所应当的处理,而谜团呢,谜团是那些孩子身上的衣服,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深渊。

  有时候,他们并没有穿校服,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都穿一种类似的衣服,冬天了,他们穿厚的外套,棉袄,而那些童装上有许多奇怪的图案或者文字,VINTAGE,或者其他美式服装的符号,某个球队的队标,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出生地的孤零零卡通角色,它们懒散地点缀在那些衣服上,它们来自乡村市集吗,还是捐赠,总之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在广州,我曾偶然闯入芳村附近的童装批发市场,那些精明干练的档口女主人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又在仓库和档口间健步如飞,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而那些服装,意味什么,这不重要,它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惯性和机器性,它们诞生于偶然和习惯,还有无名设计师电脑里什么都有的素材库,字体,图案,绘画,应有尽有,这里很好,还有世界最大的最具规模的工厂,还有咔咔的快门声,那些父母带着自己的童模儿女四处谋生,钱,和我们拥有的历史,和他者拥有的历史,把这些带着奇怪品牌名字的服装制造出来,商人只需要卖掉它们,除此,他没有其他职责。

  然后,我又在电影里,那个看起来的另一个世界,可以让我羞愧的世界看见它们出现,这当然真实,就像他们学习汉语,去学士大夫的诗歌一样真实。

  而我会自然想起所有大型晚会里必要的民族服装,简化,或者昂贵,表演用的戏服,就像我读高中时,跳新疆舞的同学穿的一样。然后我想起那个不存在的视频里,在学习中心,他们用自己曲调,穿一个象征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衣服,不属于他自己的衣服,载歌载舞,歌词如此残忍,汉语如此丑陋。

  我除了羞愧,只有现在这样,写点什么,为自己辩解。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十):汪涵首次担任电影策划人,《第一次的别离》展现诗意的童真与乡愁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近日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入围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的优秀国产影片,在场评委都对其赞誉有加。影片由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著名主持人汪涵担任总策划。

  《第一次的离别》是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电影。对于这部作品,她表示自己的最初构想是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而著名主持人汪涵此次也是首次担任电影策划人。汪涵除了专注于主持事业之外,还一直对语言保护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针对方言的保护,他自身就能够使用二十几种方言。

  不仅如此,当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开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汪涵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一直以来为语言保护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在开幕式演讲中,汪涵讲到“我在40岁的时候开始思考未来将用什么样的身份跟这个世界告别,我不希望是以一个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以’语言保护者’的身份记住我。”所以汪涵与其它语言保护者共同发起创办了足荣村方言电影节。也就是在这个电影节上,还在筹备阶段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和汪涵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导演王丽娜和策划人汪涵以外,诗人导演秦晓宇也是这部影片中的重要创作人之一。他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王丽娜在故乡沙雅拍摄的长篇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就是电影《第一次的离别》的最初故事大纲。即使还没有完善的剧本,秦晓宇就极力邀请汪涵一起加入制作。所幸遇到了汪涵这个伯乐,这部电影在拍摄时期才能更走的更顺利一些。因为汪涵的加入,电影才能顺利度过资金短缺时期。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新疆儿童故事片,讲述的是新疆沙雅男艾萨和他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子爱之情。电影以艾萨的生活作为线索,围绕“爱”与“离别”展开故事情节,用真实的生活质感,细腻的情感内核、诗意的视听感受打动观众,为观众揭示了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别样的“悲欢离合”。

  影片投资成本不足一千万,但是其内包含的文化底蕴之深,是很多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不能比拟的。影片不靠其他的东西吸引观众,靠的是影片中孩子们童真的故事,童真的语言。小演员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不被剧本台词所束缚,影片中的台词都是符合新疆孩子们的最真实的思维。

  从电影流露出的宣传照中可以窥视到影片的风格特征,诗意的镜头语言,胡杨林与沙漠,葡萄架与棉花地,牧羊与上学,孩子们就生活在这片苍茫又瑰奇的土地上。画面之美给人予心灵的洗涤,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深深地陶醉在这动人的景象中。

  将“乡愁”作为影片的核心内涵,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使得《第一次的离别》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将孩子童真作为影片的表现内容,没有任何表演经历的孩子因为无知,所以真实,使得影片能够更加打动观众;而极富技巧的镜头把握,就为这些真实增添了诗意和更多的观赏价值。作为一部优秀的国产片,期待《第一次的离别》能够在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取得更好的成绩!文/Demo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一次的离别》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