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点击率很高的“某某日记”,看了其中的一两篇,觉得有些压抑,我本来也写了一篇,在我的电脑里,自己看过了之后,感觉有点不妥,写字过于激动,因为那晚我喝了二两酒,果断删除了。今天是周末,来,请坐,聊聊。
我对“某某日记”的文风不是很感兴趣,觉得有点“肉”,就像自动档德系车起步时一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作品就是这样,喜欢和不喜欢都没有理由,“文人相轻”那是二十年的事,现在多元了,喜欢的就多看看,哪怕像追剧一样追,不喜欢的也没人会说你不好,大不了就不关注你。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王朔和冯唐,看他们的文字真的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当然也有“矫情派”的鼻祖礼平。我是最不喜欢“煽情”文字的,但是礼平的作品是个例外,礼平的煽情手法很高超,你明明知道他在煽情,还心甘情愿的被煽,而且还能被打动。
再来说说“某某日记”的内容。人无完人,国家、社会也是如此。如果盯着国家,或者某个人的缺点写,然后加以感慨,人外有人,这样的文字怎么写都写不完,而且还能引起一部分所谓愤青的“共鸣”,在下在官媒服务了二十年,深有感触的是,这个社会,不同的声音要有,但是主流声音一定要成风化人,鼓励人们看到更好的风景和更饱满的希望,试想,你每天打开朋友圈,如果尽看到一些抱怨、发泄,或者打着“感慨”的旗子“真情流露”的帖子,估计你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千万别进行所谓的“深度思考”,你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对“阴谋论”向来不感兴趣。关于这次疫情,我只想说一句话:国家很努力了,努力地在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业余爱好者,这几年一直在“深耕”明清历史,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国家不容易,存在不容易,发展更不容易。每朝每代都会有“内忧外患”,如果我们能力不行或者机会不够,不能做大事,不妨做一些小事,做好、做成一些小事。疫情期间,作为一个中年男,我也曾被抖音里的医护人员、警察、社区人员感动的热泪盈眶过,悄悄一个人擦了眼泪后,开车飞奔到单位坚守自己的岗位。疫情最严重的那几天,每天上下班,路上几乎没人,但是我感觉,我就要坚守,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凡的坚守。我第一次感觉,一个中年人,如果执着起来,比年轻时的力量要大很多。
春天都来了,还感慨啥,干就是了!